一节好课的设计策略

2020-03-03 23:02
井冈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情笔者文本

好课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元素很多,但基本元素有三个:文本、学生、教学环节。

文本是师生教与学的基本对象,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心理以及原有的知识背景都可能对当下学习产生各种影响,因此也必须充分了解。在把握以上两个方面的前提下,教师应该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力求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探索过程,变成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从而使教学行为得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笔者认为,一节好课的设计有以下三大基本策略。

一、文本解读策略

备课,始于文本研读。语文教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用在阅读教学之上的。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学会解读文本便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该反复研读文本,读到自己对文章烂熟于心。研读文本,如果能够在平波处质朴处发掘出学生未曾注意到的内在韵味,对学生的震撼就会更巨大。例如,同样是读《桥》,有的教师挖掘老支书的品质,在课堂上感之悟之,歌之颂之;有的教师关注这篇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意味隽永;笔者研读《桥》,关注这篇文章的语言,首段句子[像泼。像倒。]单词成句,语句简洁而有力,极富韵味。

教读一篇文章,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对其中精要处做一番字斟句酌的功夫。因此,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和遣词造句的过程,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言感觉和语文素养。笔者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曾从文中极普通的两句话入手——“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审美,体会萧红笔下的那种自由、快活、无忧无虑。

没有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作为基础,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将失去存在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策略

一切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恰当的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同的学生有其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背景。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倘若不对自己的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其教学设计就很可能无的放矢、无所立足。

当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不同心理特质的学习者其学习方式明显不同。有的学生善于通过“视觉”渠道学习,而有的学生则善于通过“听觉”渠道学习,另外还有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活动时,其学习效果最为理想。在教学设计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最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其特点确定学习方案。

事实上,了解学情,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需要与学生个别交谈,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通过课堂观察、试卷批阅、作业分析等一系列手段搜集学生的个性化资料,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这一切都是至关重要的技术。笔者在公开课《大自然的声音》的设计过程中,因为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够,在初读课文环节,提出了三个多数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导致课堂层次不清、氛围不足,主线不明。

三、设计策略

当教师对文本和学生都有了足够的了解时,教学设计才成为教师创造性智力活动的主旋律。这时,设计一个既能够体现文本特征,又适宜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教案才成为教师工作的主要目标,任何颠倒这一次序的教学都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

1、删繁就简

语文教学尤其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应该学会放弃。教师既要了解也要相信学生。在学习的环境中,对于一篇文章,有许多东西是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还有些内容是学生暂时还难以体会的。但是,语文教师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感到困感的,教师偏偏语意不详。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篇文章时,至少可以放弃一半内容。教师只有善于放弃,才能选择最关键处让学生品味、探讨。例如,笔者执教《凡卡》,就大胆舍弃“深化主题”,舍弃“环境”“人物”“情节”等传统小说教学中十分强调的教学内容,只抓住“亲情”这一关键点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舍弃,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文本特点的综合分析之上。

2、精雕细琢

教学不能在同一个层面上平均使用力量。教学设计必须有层次感。对于多数学生通过自身知识和能力可以自我解决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然而对于关键内容(从文本角度属于教学重点,从学生角度则属于难点,二者有时交叉,有时重叠)教师在设计时要重锤敲击。需要精雕细刻,需要设计多维度活动使学生深入把握文本。这样的课堂才会立体饱满,才能有效渗透至学生心灵深处。

笔者在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认为“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喜”字十分重要,同时,六年级学生不熟悉杜甫的生平,对安史之乱的历史也不熟悉,对这首诗的理解又颇觉困难。因此,笔者便从三个维度设计了如下活动,十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作的内涵。

层次一:联系全诗,反复诵读体味“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

层次二:师生讨论杜甫为何“喜欲狂”? (体会这喜的含义)

层次三:学生试写杜甫“喜欲狂”时的内心独白。(试图贴近作者内心)。

层次四:播放音乐,配乐朗诵全词,体会“喜欲狂”的氛围、情感和深意。

这四个层次的设计,有阅读有写作,有感受有分析,有内在心理活动也有外在交流过程,但是所有的层次都指向一个中心,通过这样重章叠唱式的设计,学生可以体会出杜甫的欣喜若狂。这种感情真切,质朴无华,却在字里行间显露、升华。

好课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应该综合考虑到文本、学生等多种因素,并利用策略拿出最佳设计方案。

猜你喜欢
学情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老师,别走……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