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现状调查

2020-03-03 23:10卞月芳吴俊翔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舆论院校

卞月芳,吴俊翔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网络舆论反映了网民的社会认知、价值取向、情感诉求、道德愿望和利益选择。网络媒介素养、网络舆论认知、网络舆论行为和网络舆论环境评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网络舆论及其引导的状况。[1]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状况作出相对客观的研判,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更好地维护高职院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评价维度及指标体系

网络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受众认识、分析、鉴别、批判、利用、传播、创造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媒介素养反映了受众关于媒介工具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信息化时代,认识大众媒介、使用大众媒介、批判大众媒介形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金字塔式结构。[2]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网络媒介认知进而获取、选择、评价、运用、传播、创造网络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网络媒介素养状况是影响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变量。网络媒介素养体现在网络媒介的知识与技术、网络媒介信息的鉴别与传播、网络媒介行为的安全与规范、网络媒介的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可以从上网目的、上网内容、上网方式、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行为意识、网络伦理素养、网络信息素养、网络行为能力、网络媒介批判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网络舆论认知。认知是个体通过概念、判断、命题等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形成各种知识、观点和理论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调节着个体的认识活动,形成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特有的认知定势。认知定势作为主体认知能力的体现,形成了积淀于主体心理和意识深处的认知势能。网络舆论认知是网民对于网络舆论的要素与载体、形成与发展、传播与效应的心理反应和主观认识。[3]网络舆论体现了网民独特的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需要通过网络接触行为及其网络舆论表达的议题、方式的分析,具体地了解网民对网络舆论主体、网络舆论客体、网络舆论特征、网络舆论演化、网络舆论载体、网络舆论工具、网络舆情分析、网络空间治理、网络舆论效果、网络舆论功能、网络舆论环境以及其他网络舆论要素的认知水平。

网络舆论行为。狭义上,网络舆论行为指人们利用网络技术,运用网络语言,在网络空间表达和传播舆论意见的虚拟实践活动。广义上,网络舆论行为并不限于网络空间的舆论传播活动,还包括与网络舆论相关的网下言论和意见传播活动。网民通过电子指令、电子信号等网络技术手段来表达意见观点,形成了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对现实的社会舆论和思想观点产生了影响。网络舆论行为具有生成的技术性与社会性、主体的多样性与虚拟性、方式的隐匿性与间接性、场域的流变性与开放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发展性。[4]把握网络舆论行为状况,需要围绕网络舆论行为的类型、动机、内容、方式、特征、效果等建构指标体系,分析网民对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安全、网络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网络评论、网络谣言、网络污染、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网络心理、网络成瘾、网络异化、网络社交、网络治理等问题的认知和思考。

网络舆论环境评价。网络舆论环境是网络空间网民舆论表达的传播条件、媒介技术等物质要素及其相关的思想观念、制度文化、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的总和。网络舆论环境既是网民交流舆论意见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氛围,又是网民进行网络舆论表达的现实产物。新媒体时代,社会化媒体重构了受众的角色和身份,拓展了网络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带来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变迁。网站的内容、用户服务、结构和技术支持,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以及网络媒介的传播力,构成了网络舆论环境。网民、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把关人对网络舆论事件、网络舆论现象以及网络舆论环境治理的认知形成了网络舆论环境评价。网络舆论环境评价应以主流网站、门户网站、专题网站、自媒体工具为对象,围绕媒介服务能力、舆论引导机制、舆论引导效果、舆论环境治理等要素建立指标体系。

二、调研样本的选取与主要数据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及其引导的状况可以由自媒体工具使用情况、网络行为能力、网络舆论认知水平、网络舆论参与状况、网络舆论环境评价、网络人际交往情况、校园网络文化状况、网络文化环境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9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调研以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前期试测、网络调研与正式调研三个阶段,求得样本规模数量为300人,结合线上线下开展调研和访谈,获得主要数据。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受访者中,认为网络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的占比分别为17.9%、18.0%、53.8%、10.3%;认为自己具有良好的网络操作水平和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占比为46.9%;“开通并使用微博”“经常写微博”“转发加评论微博”的占比分别为24.9%、13.8%、59%;在网络上喜欢表露自我的占比为33.6%;认为自己缺失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占比为82.3%;认为网络文化影响越来越大的占比为94.9%;不了解网络立法内容的占比为57.8%。“利用百度、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获取信息”“通过QQ群、微博来获取信息”“通过微信获取信息”的占比分别为91.25%、83.33%、72.92%。光明网、人民网手机APP用户为0,学习APP软件用户占比为3.79%,微信群、QQ群大于10个的占比为100%。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认知状况。认为网络舆论具有“宣泄情感情绪”“促进舆论监督”“主导或影响事态发展”“传播信息”以及“其他功能”的占比分别为82.1%、71.8%、71.8%、64.1%、12.8%;在校园网络舆论成因上,选择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公平”“教育管理混乱”“教育主管部门公权力缺乏监督”“知识分子及公众人物缺乏监督”“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占比分别为92.3%、23.1%、28.2%、20.5%、5.1%、33.3%;对“场域”“议题设置”“沉默的螺旋”“茧族”“网上部落”“媒介批判”“网络话语权”等概念的认知度最小值为2.1%、最大值为18.4%,选择不熟悉的占比为57.6%。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状况。选择“倾向于相信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意见”的占比为5.1%;“对感兴趣的舆论话题会经常参与”的占比为38.5%;认为“网络的匿名性影响发言意愿”的占比为10.5%;赞同“网络意见领袖更让我信服”的占比为7.7%;“会主动发言吸引注意和讨论”的占比为9.5%;愿意“跟帖留言表明自己的立场”的占比为7.7%;“能够经过理性思考并注意网络表达言辞”的占比为43.6%;“愿意充当网络领袖”的占比为1.1%;进行网络留言、微信互动的占比分别为42.5%、55.6%。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环境的评价。认为网络舆论环境“很好”“比较好”“一般”的占比分别为4.1%、45.6%、47.3%。认为网络言论自由“可以接受”“有待加强和规范”“缺乏自由”的占比分别为30.8%、66.7%、2.6%;认为“网评员制度不合理”“网评员的评论有偏见”“网评员干扰了网络言论自由”“网评员就是为了钱而被雇佣来发布特定信息”的占比分别为19.4%、39.5%、11.1%、8.3%;认为网络舆论引导效果“很好”“一般”“没什么效果”的占比分别为15.48%、72.39%、12.13%;认为“网络互动平台不够丰富”“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不健全”“网络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缺乏网络信息接收的技术支持”的占比分别为53.8%、71.1%、82.1%、46.2%。对学校的门户网站、校园广播、微平台、宣传栏、校报的满意度占比分别为41%、61.5%、20.5%、35.9%、30.6%;认为学校对于舆论引导工作“比较重视”“不重视”“不了解”的占比分别为62.5%、22.1%、15.3%;认为学校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很好”“一般”“较差”的占比分别为77.9%、19.7%、2.4%;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网络规范和制度建设”“增进网上师生沟通”“贴近大学生需求”“提高网络媒介素养”“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的占比分别为89.7%、79.5%、94.9%、84.6%、46.2%。

三、调研的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认知比较清晰,但网络媒介认知的水平有待提高,网络自律意识、网络传播能力、网络文化自信都有待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舆论引导的自信自觉,对于网络法律法规的认知较为模糊,网络人际互动的意愿和能力有待增强,网络媒介传播的能力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媒介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建立在日常网络媒介接触基础之上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利用能力与传播能力有所欠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消费缺乏理性,娱乐消遣的“快餐消费”超过了对富含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化性的网络内容的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品质、网络媒介批判能力和网络话语权意识需要较大的提升。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第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社群化、圈层化特征较为明显,参与思想交流的互动意愿不强。网络舆论传播与网络舆论引导以网络空间的存在为前提,网络舆论引导离不开网络空间的信息沟通和人际互动。新媒体时代,网络人际互动以“主体的共生性、过程的跨语境性、内容的超链接体验性、方式的泛符号性、效果的层次性”等鲜明的特征汇聚着一个个网络社群。[5]网络空间主体的社群化转向在促进信息共享和人际交往的同时,又使得人们通常只在属于自己的网络圈层中开展互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表达和传播显现出更加鲜明的社群化、圈层化特征。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校园网络公共平台的使用大多局限在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的获取方面;固守着熟人世界的界限和网络疆域,减少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打破壁垒,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交往能力,是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

第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体系较为完备,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吸引力、思想信息的网络传播以及教育者的网络话语权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校党委宣传部为主导,以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为依托,以大学生群团组织和自媒体工具为补充的网络舆论引导体系,并结合校园突发性事件、舆论危机、网络舆论事件等状况建立健全了舆情的监控、收集、研判、预警及处置体系,但在总体上与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要求以及大学生虚拟性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增强高职院校师生对学校网络公共平台的归属感和参与度;需要进一步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熟识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传播特征、话语特征及其言论指向和倾向性态度;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舆论队伍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完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精心设置网络议题,发挥大学生舆论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不同媒介工具和网络平台之间线上线下的互动,促进网络舆论信息的健康传播;需要打造高职院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自媒体平台建设,增强校园网络舆论平台的吸引力,构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网络立交桥”。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舆论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