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教育,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

2020-03-03 06:06史月香
关键词:德育工作教学活动德育

史月香

■江苏省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正在不遗余力地推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以智育为主,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有很大影响。现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各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职责,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加强语文教育,着力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小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语文教育,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德育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定向和推动作用。小学阶段,学习语文能使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增加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同时语文教学具有德育功能,对小学生起促进作用。加强语文教育,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是丰富德育方式的需要。小学阶段,学校积极推行德育工作,德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全校教师的努力,数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音乐教学……都需要积极渗透德育,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方面,丰富了德育工作渠道。其次,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更加感性,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校在其他方面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最后,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积极影响。语文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可有效促进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语文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语文教育,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实践策略

(一)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在道德认知方面处于粗浅水平,自我意识并不突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并不是来源于自身的理解,而是听家长、教师所说的,这种本能的信任感会使学生去模仿自己父母和教师的言行举止,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教师是最厉害的人,学习他们的言行就是对的。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规范好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仪表形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规范自己的语言,比如在上课时,应当用文明的语言讲课,而不应该说脏话,否则学生也会形成说脏话的消极习惯。其次,教师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在教学时,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底下有学生在小声说话,这时老师一扭头就将粉笔扔在说话的学生身上,这种做法一时看似对学生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学生也会在教室内拿粉笔头扔同学的不良行为。再者,教师应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在上课时,教师应与学生说“上课好”,下课再说“同学们再见”,以自己积极的情绪带动学生真诚地向老师问好,培养小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

(二)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德育渗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的编排越来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它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要从讲授教材内容入手。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分析整合,设计成小学生易于接受和吸收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小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提升。

例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总目标应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其他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中,虽然只简单讲述了毛泽东与战士为沙洲坝挖了一口水井,乡亲们立了一块写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但教师应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明白应该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的道理,组织学生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真挚地道一声感谢。

(三)开展教学活动,培养正确道德

小学语文教学虽然讲授的内容都是文字,但是教师也不能只干巴巴地重复教材中的文字,一节良好的课,需要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讲授课程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没有什么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面,自然学习效率就低。而现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语文课更加生动一些,还是为了方便开展德育工作,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明白一些道理,促进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语文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战争年代学生读书的场景,激发学生心中的热情。然后组织大家进行表演,以课堂为表演阵地,让一位学生扮演魏校长,一位学生扮演周恩来,其他学生分别扮演周恩来的伯父,还有哭泣中的女人,等等。故事分两个场景扮演,先表演周恩来到租界遇到正在哭诉的女人的场景,再表演上课魏校长问问题的场景。开展这样一个表演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周恩来在那个年代为什么会发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声音。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向学生提问:“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学生可能各有各的意见,有的学生说:“身边的朋友都要上学,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学校来,我就读书了。”有的学生说:“我想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所以我要读书。”无论学生持什么意见,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开展课外活动,深化德育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加强语文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成绩的提高,或者一些学习技能方法的提升,还更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道德。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学目标应关注三方面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既然要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在课本中习得的情感发挥到生活中,深化德育。

例如,在学习完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后,小学生懂得了雷锋叔叔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帮助过别人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雷锋”。在课下,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我是小小活雷锋”活动,在街道协助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去养老院给爷爷奶奶唱歌,帮爷爷奶奶捶背;去孤儿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捐出自己的玩具……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对帮助他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真诚感谢帮助自己的人,并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综上所述,加强语文教育,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先从自身入手渗透德育,及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其设计成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深化道德教育,以各种方式有效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教学活动德育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