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珍爱卡对一名自残高中男生的心理辅导

2020-03-03 13:21黄嘉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个案辅导高中生

黄嘉颖

〔摘要〕某些高中生出于吸引关注、宣泄情绪等原因,出现自残行为。本案例中的来访者小信便是其中一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小信形成了胆小、自卑的性格特点,为了迎合父母,他努力塑造“乖孩子”的形象,即使在心理辅导时,他也不敢轻易袒露心声。辅导教师使用“珍爱卡”,使小信卸下心防、自我暴露,逐步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自残;高中生;珍爱卡;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6-0056-05

一、个案概况

小信(化名),高一男生,来自富裕家庭,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父母均为高学历商人。父母对小信关爱有加,但教育方式非常严厉。平时因为工作忙,与小信相处时间少,小信多由祖辈照顾。在父母眼中,“小信是个乖巧、听话、努力的孩子。虽然学习比不上朋友的小孩,但也是很不错的”。而在班主任眼中,小信则是阳光、正直、成绩优异,并深受同学欢迎的班委。

一天,小信的同班好友肖兰(化名,女生)主动告诉班主任,小信曾两次在其面前,用向她借的小刀割手腕,一次是放学后,一次是晚修时。班主任对此感到难以置信,而肖兰也说不清原因。因此事,肖兰逐渐疏远了小信。

班主任找小信聊天,小信频频转移话题,没有正面对自残的原因作解释。后来,班主任把小信转介到心理老师处。

二、主要问题

1.“压在面前的一堵墙”

第一次辅导,小信主动告诉我,他有三个烦恼:第一,成绩退步,爸爸又严厉责备,这使他难受又委屈;第二,他觉得自己在班里不受欢迎,没有朋友,人际关系不理想;第三,家人很忙,从懂事开始,他常独自在家,自己做饭,说话只能找家里养的小狗,只能在周末晚上见父母一面,虽如此,他表示理解父母的难处。

小信说,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他常在梦中、睡觉前、放松时看到面前有一堵白色的墙,时远时近;躺着时,墙便横过来在上面压着自己,让他感觉胸口压抑。墙的这边只有他一人,孤独、无助,而墙后则是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包括他从小就想要的姐姐。

小信坦言,他不开心时会割手臂,让自己痛,然后便有理由大哭。这对他来说是最有效的宣泄方法,甚至比运动、写日记效果更持久。他还向我展示了藏在手表下的两道伤疤。

辅导过程中,小信始终文质彬彬,即使在说自己难过的事时,也没有太多的情绪表达。他告诉我,从初一开始,因为受到同学的排斥,他便开始改变自我,可到现在(人际关系)还不行,却把自己改得不像自己了。有时候,他真想把自己给杀了。

2.“姐姐”意外去世?

第一次辅导时,小信对他曾提到的“那件事”守口如瓶,直到第二次辅导,他才和盘托出。小信说他从小就想要一个姐姐陪伴他、照顾他,可现实中没有,于是他便把生活中比他年长的、要好的女性当作“姐姐”,因他入学年龄小,所以他也会把同班要好的女同学当作“姐姐”。从小到大,有很多这样的“姐姐”出现过,可因为毕业、读大学等缘故,他与“姐姐”们的联系渐渐少了。初中时,他也找到了一个“姐姐”(初中同学,暂化名姐姐A)。

小信说,初一暑假,他偷偷和姐姐A及几个朋友坐火车去四川旅游。过桥时,因踏空,姐姐A不慎掉入山崖摔死了,站在背后的小信目睹了这一切。当时他很害怕,也很内疚,觉得自己没能抓住姐姐。自此,“墙”便出现了。

到了高中,小信又把同班一位女生当作“姐姐”(暂化名姐姐B),他们俩关系很好,每天结伴吃饭,结伴回课室学习。可如今,两人关系破裂。小信说,姐姐A的离开让他很痛苦,所以,他现在最着急的是如何不让姐姐B也离开自己。但关系破裂的原因是什么,姐姐B是谁,小信不愿意透露。

通過两次辅导,我了解到小信现在最大的困扰是关于他与姐姐B的人际问题。但具体发生了什么,小信一再隐瞒。后来,我从小信父母处得到可靠信息,小信独自外出旅游是子虚乌有的,而爷爷奶奶也整天在家,不存在独自一人吃饭,而且家里也没养小狗。

那么,小信是故意说谎,还是妄想呢?在后续的辅导中,我运用珍爱卡,终于让小信卸下了心防,道出让其深受困扰并做出自残行为的原因——青春恋受挫。

三、问题分析

小信之所以说谎和采取自残行为,背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过于严厉的家教,催生出一个自卑、爱“说谎”、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的“乖孩子”。

小信出身于书香门第,祖辈人才辈出,父母对小信管教甚严,期望甚高,经常把小信与考上清华北大的好友的子女相比。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小信变得越来越胆小,在他的心里有很多“能”与“不能”的条条框框,为了不引来责备,小信小心翼翼,尽量做到父亲要求的那样,即使不能也要装作“能”。小信成绩虽然不错,但与清华、北大差距甚远,父母的不合理比较,使小信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压力很大。于是,为了赢得父母的认可和关注,他努力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甚至通过说谎伪装自己,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况。面对父母绝对不允许的青春恋,小信无法说出口,再加上受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小信对自己出现青春恋也充满矛盾——明知不应该却控制不住,于是就通过编故事把事情合理化了。

自卑的小信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老师(父母也曾是老师)的看法,面对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他同样把自己“伪装”起来,没有勇气道出真相。

第二,富足的物质生活无法填补情感的缺憾——苦觅“姐姐”作替代。

小信之所以想要一个姐姐,是因为他想通过姐姐这个角色,弥补他想要的父母的关爱。父母下海经商后,工作忙碌,根本没精力和时间去关心和关注小信的成长。弟弟出生后,成为全家的焦点,把父母那份本来就不多的爱也吸引过去了。这让小信感到更孤独,所以即使爷爷奶奶在家同住,在他心中,依然是一个人在家,只有小狗(公仔)可以听他说说话。这种情感空缺使得小信开始依恋年长的“姐姐”,这也是他出现青春恋的重要原因。

第三,心理发展欠成熟,恰逢“自我同一性”危机。

小信向同学肖兰表白遇挫后,为了引起肖兰的关注,不惜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这种对生命不负责任及对后果缺乏考虑的做法,显示出小信心理发展并不成熟。另外,作为高中生的小信,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期,需要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出定位。但因为小信缺乏自信,为了迎合同学,不断根据他人的喜好改变自己,以至于“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模糊不清,甚至对“改造”后的自己产生了厌恶。这进一步加剧了小信内心的矛盾。

四、辅导过程

1.什么是“珍爱卡”?

珍爱卡是一种潜意识投射卡牌。其原理是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荣格认为,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构成。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普遍、集体而原始的思考形式、理解的典型方式[1]。它能创造出种种图像来。

珍爱卡的48张图片是根据原型创作出来的,每张卡有相应的命名和说明文字。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往往在描述某些模糊刺激时,会无意识流露出心中的秘密,而这就是心理投射现象[2]。因此,辅导教师所需要的信息,会从当事人所选取的珍爱卡和对它的解释中投射出来。而珍爱卡的设计会使当事人在不需要描述具体事件的前提下,能从卡牌中得到启发和帮助。珍爱卡的这些特点正适合小信。

2.运用珍爱卡进行辅导:还原真相。

第一次使用珍爱卡

这一次,小信的情绪状态有了改善,但依然憔悴。我运用积极心理暗示,鼓励他:“我发现你的情绪较之前好多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是吗?可能是时间吧!”

简单了解他的近况后,我拿出了珍爱卡。“小信,今天我们做个小尝试。这是珍爱卡,一个奇妙的工具。你不用跟我阐述具体的事件,也可以从中得到帮助和启发。不过你要从心里相信它!”

小信的眼睛忽闪了一下,“真的吗?”

“是的。”

接下来,小信根据我的引导使用珍爱卡。

第一步:熟悉卡牌,寻找感觉,构建关于自己的主题。

我让小信从48张卡牌中选出6~8张他认为应该被选出来的卡牌,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排序。

一开始小信选了很多张,接着一张张淘汰,最后确定下来七张卡牌,它们的顺序如下:对焦于渴望—承诺—孤独—接受—心碎—等待—放下。

我让小信把选择它们的原因分别写了下来:

对焦于渴望——我渴望有一个姐姐,能够关心和陪伴我,能给我所有我想要的。

承诺——我向她表明了我的心意,希望她能够答应我。

孤独——她拒绝了,最后还是剩下我一个,我感到很孤独。

接受——我尝试接受现实。

心碎——我做不到,很伤心、很难过。

等待——我期待她会回心转意。

放下——可是等待没有结果,我想放手了。

第二步:直觉抽牌,了解潜意识,获取心灵建议。

“很好,接下来我们看看它(珍爱卡)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建议。”

接着,我让小信双手握着珍爱卡,一边洗牌,一边心里默念想要提问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如‘面对考试我该怎么办,而不能是封闭性问题,如‘这次考试我考得好不好。明白了吗?”

我指引小信从中随机抽出三张牌,按照图1摆好(①、②、③代表所抽卡牌的先后顺序)。然后告诉小信,第①张抽出的卡牌代表意识层面,即现在你所知道的部分;第②张是潜意识层面,是你未发现的层面;第③张是心灵建议,是以智慧的眼光来看,你目前需要调整什么。

我让小信按顺序依次揭开卡牌,領悟了前一张后,再翻开下一张。如果不理解卡牌的意思,可以阅读文字说明。

小信抽到的卡牌和说明分别是:

①意识层面:“承诺”——生命走到这里,是一个要给出承诺的阶段。也许是自己与他人的承诺关系,答应了完成某件事、允许进入某个关系;当然,也可以是你自己与自己的约定,实现自己原本的规划与梦想。

②潜意识层面:“尝试不同”——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你了,你需要来点不同的想法、注入不同的感受、切换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行动。透过不同的角色看待事情,将会有全新的“看见”;做些与过去不同的决定与尝试,你将会更清楚自己究竟想或不想。

③心灵建议:“庆祝”——一个行动、一个想法、一份好心意,都值得好好庆祝。完成一件事、度过一个人生关卡、一个关系的结合或结束,更值得被庆祝。如果你目前感觉处于低潮,沮丧,甚至被身心的痛苦缠绕着,记住,那也是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因着这痛苦,你即将破茧而出,绽放生命最美丽的光焰。

小信静静地翻着,思考着,有时看看卡牌的说明。他时而困惑,时而陷入沉思。最后,他似乎茅塞顿开。

“你体会到珍爱卡给你的建议了吗?”我问。

小信拿着卡牌解说道:“‘承诺跟刚才我写的解释差不多,‘尝试不同则反映了我的潜意识,认为以前的东西已经不再适合我了,我该做些与过去不同的决定和尝试;而建议‘庆祝则是让我去感谢和庆祝现在这件事,因为这段经历将会让我破茧而出,变得更好……”说完,小信有点儿兴奋,“老师,我很有启发,谢谢你。”

第二次使用珍爱卡

一周后,小信如约而至。这一次,他面带微笑,心情明显好了许多。

“老师,我想再玩一下那个卡。”坐下后,小信便直奔主题。

这一次,小信抽到的三张卡分别是:

①意识层面:“清理”——让塞满事物的脑袋清空,借由清理家里、整理空间或物品,整理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倒出垃圾,允许不舒服的状态离开。

②潜意识层面:“忙碌”——过度付出时间在工作事务上,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了。缺少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忽略了与家人和朋友互动交流的时间,无法自在地向内感觉自己。

③心灵建议:“选择”——面对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不知如何选。建议列出目前的选项,以直觉排出优先顺序,要信任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的选择。

小信对它们的解释是,最近,他确实在整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是‘清理;可能因为这种调节是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来实现的,所以潜意识选的牌是“忙碌”。至于“选择”,小信说自己还没搞明白,需要再想想。

“你觉得珍爱卡怎么样?”

“很神奇,太准了!对我来说很有用。”小信认真地说。

“它成功引导你解决这个感情问题了?”辅导进行到了这里,我觉得可以面质了。

小信诧异地看着我:“你全知道了?”

“没有,但我希望你亲口告诉我。其实高中生出现青春恋是很正常的,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会遇到,在我的辅导个案中也不在少数。”

“老师,你不会因为这个而觉得我不好吗?”

“青春期情感萌动,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老师以前也曾经有过,这并不影响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此时,小信终于卸下了心中的包袱,把事情和盘托出。原来,两次目睹小信自残的肖兰正是姐姐B。小信前段时间向肖兰表白了,却遭到了肖兰的拒绝。肖兰是个女汉子,一直把小信当哥们儿,面对表白,她觉得“恶心”,所以对小信越来越冷淡,这让小信很崩溃。此时,无助的小信曾向家人寻求帮助,可没想到父亲对青春恋的态度是强烈反对,于是他便不敢再多说。为了引起肖兰的关注,小信在她面前割手腕,第一次奏效了,肖兰关心他,劝他爱护自己。不久,小信故伎重施,可这一次结果出乎他的意料,非但没让肖兰关注自己,反而惊动了班主任。而对“四川意外”,小信很尴尬,因为这不是真的。为了掩饰自己喜欢肖兰这件事,小信故意说成是因为曾经的意外使“姐姐A”死了,留下阴影,所以不想 “姐姐B”也离开自己。这个故事对他来说是个心理安慰,能让他内心好受些。他当众自残的举动,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小信觉得瞒不过去,所以就编了个理由。可是,“独自在家,说话找小狗”,小信说这是他的真实感受,虽然小狗是个公仔。还有,“梦中的墙”也是真的,自从表白失败后,小信感到很痛苦,便常感觉到那堵墙压着自己,使他透不过气。

可见,小信并非妄想。

3.后续的心理辅导

针对小信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中,我和小信一起探讨了以下问题。

第一,“从此次苦涩的青春恋中,你收获了什么?”——引导小信提取積极意义,认识到自己应对事件的不成熟,并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同时,与小信一起探讨苦寻“姐姐”的深层根源——弥补父母关爱的缺失。鼓励小信尝试扩大交友圈,淡化对“姐姐”的情感依赖。

第二,“全面认识自己,做自信的你”。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旨在让小信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调整自我评价,逐步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接纳真实的自我,勇敢地说出来”。家庭无法选择,但对一个高中生而言,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在辅导室中,我鼓励小信,承认并接纳以前一些不被允许的、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并尝试表达出来。

我建议:可以把“乖孩子”的标准作为努力目标,但平时不必时刻把自己伪装成“乖孩子”。

五、效果评价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读高三的小信仍是成绩优秀、受欢迎的班干部。不同的是,他更自信和成熟了,没有再出现自残行为,并学会了真实地表达自己,而且还有了很多知心朋友,好友中男生也不在少数。小信说:“现在,妈妈隔天就会跟我通电话;爸爸对我的成绩也宽容多了,很少再拿我跟别人作比较,反而老担心我压力大,让我减压呢。”说着,小信开心地笑了。

六、辅导反思

这个充满神秘色彩、信息亦真亦假的辅导个案终于落下帷幕。班主任提供的信息,让我初步判断小信自残是想引起某女生的关注,经验告诉我,这极有可能是因为青春恋。但小信提供的真真假假的信息,却一度迷惑了我,打乱了我的辅导计划。当他声情并茂、逼真地描述“四川意外”时,我以为这可能是他创伤后存在“未完成的情绪”,导致他出现问题;当从家长口中确认“四川意外”和“独自一人在家”与事实不符时,我又一度怀疑小信是否存在“妄想”这一精神病综合征。最后,帮助我解开谜团,并使干预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是“珍爱卡”。

当小信构建了七个关于自己的主题(七张卡牌)并对它们进行解释时,我很意外,因为事情的来龙去脉已浮出水面。在“寻求建议”环节,“潜意识层面”和“心灵建议”所透露的信息使小信醍醐灌顶,这一步让小信重拾了解决问题的信心,也让他相信心理辅导,并改善了我和他的咨访关系,促使他消除阻抗,勇于自我暴露。

珍爱卡作为一种投射工具,在来访者不愿透露太多信息时,可以尝试用作打开“话匣子”的钥匙,既能打破僵局,让来访者从中有所启发;又能让辅导者从侧面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找到辅导的切入点,可谓一石多鸟。

注:本文获得“2015年以来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比个体心理辅导方案”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桂华中学,佛山,52820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

猜你喜欢
个案辅导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不想读书的中职生
爱哭的男“黛玉”
请你们关心我
我真的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吗?
女性主义视角下留守女童问题的个案辅导介入 模式初探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高中生涯测评系统在生涯个案辅导中的运用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