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园林空间解析

2020-03-03 09:19孟修竹唐毅殷娇
青年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空间分析

孟修竹 唐毅 殷娇

摘要:有别于大气恢宏的北方园林、精致小巧的江南园林和庭院式的岭南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一脉相承的西蜀园林,彰显出西南地区特有的景观风貌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情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园林人的青睐。本文甄选西蜀园林典范新繁东湖公园为对象,对其空间序列、山水格局、节点空间进行了相应调查和研究,以期对西蜀园林空间特色的研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西蜀园林  东湖公园  空间分析

引言

东湖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北部新都县新繁镇。据说它是在唐朝李德裕宰相上任之日建造的,因为湖面位于当地衙署的东边,所以命名为东湖。自李德裕凿湖建园以来,东湖一直由县政府所有,由政府管理,历代都是官家园林,经过反复的重建和修缮,后来演变成纪念名吏的园林。

东湖公园总面积27亩,水面三分之一,土丘高5米,山水绝佳,布局精巧,水面开阔的地方犹如湖泊,狭窄的地方犹如溪谷,其间亭台楼阁根据地势建造,互相映衬,各种各样的植物,意蕴典雅。东湖公园充分表达了其寄情山水,追思前人的意图。东湖公园不仅具有古朴典雅,乡情飘逸的风格,此外,曾被誉为“西蜀名园”。历代文人都有自己的笔墨,但由于不是位于市区中,因此少有人知晓。东湖公园就像深山中的璞玉一样,安静的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新繁东湖是一座历史悠久、地域文化丰富、文脉保存完好、空间表现手法多样、空间形式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唐代园林之一。以新繁东湖公园为例,研究西蜀园林的空间布局具有代表性意义。

新繁东湖公园空间序列分析

1.1整体结构

新繁东湖内有丰富的景观,从建筑、绿化、水渠等各个方面,采用对景,障景等手法,做到移步换景,使整个游览路线处处成趣。东湖公园在景观序列处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进入公园前门,沿园路向前,先经过三贤堂,走进花园的第二扇门,朝东是青白江楼,,青白江楼与蝠岩相连,楼下有一个圆门,隐约可见湖池树荫。此为序幕空间。继续向东,景观空间展开,运河的水环绕着一个岛上,岛上有一个古柏亭。亭周有假山,后岛有城霞阁,通过多三桥相连,水渠交错,山石回环。再往北走,过一座石桥,爬上一座小山,有一个圆草亭,叫见山亭。此为园中的制高点,可望南北园林景观。通过石桥北行至瑞莲阁,视野开阔,环境宁静。 经过篁溪小谢,至怀李堂,进入主景区。望着主湖,视野开阔,在湖的另一边,青白江楼和蝙蝠崖形成了一道景观屏障。顶部的见山亭与怀李堂形成对景。绕过怀李堂进入后部空间,水巷复环,小桥层叠,茂林修竹。爬上城墙,山坡上种了梅花,名为梅岭,把整个公园的风景都收集在眼底,这是景观序列的最终处理。通过曲折变化,高低起伏的空间处理手法,它创造了一个安静,自由,简单和自然的花园空间。

1.2布局关系

东湖的整个布局较为自由,从平面布局来看,无轴线可寻。水占公园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包括大型开放湖泊和水池,而蜿蜒的桥河,颇有江南园林的魅力。该建筑沿湖面布置,形成密集的环形旅游线路,疏密有秩,平衡合理。

1.2.1南部

根据清代中叶东湖的石刻,原東湖门位于花园的东南角,就是今日城霞阁东面的位置。民国十五年, 新繁县的新任知事陈供赞, 在三贤堂前面新辟了一扇门, 门上题有“东湖”二字, 门右侧石刻上刻有“唐李卫公东湖”六字, 门外开辟了长百米的甬道用来连通衢门, 到了街口又修筑了一个砖石牌坊, 题“东湖公园”于其上。

走进公园第二扇门的右侧即为程祥栋重建的三贤堂遗址, 遗址东侧有一座岛, 岛上有一个亭子, 叫古柏亭, 昔日干得像青铜,根像石头的古柏已经没有了踪迹, 只留下遗憾和愤恨在亭中。经过亭子往东行,通过三弯九曲的石桥可以到达被绿水环绕的城霞阁,城霞阁周围的水系是勾氏盘溪,城霞阁后面的水中原来有眠琴石,据说是勾氏的遗物。二十世纪中叶的巨石依然存在。如今,壁龛上只刻着三个大字“眠琴石”。

1.2.2中部

由城霞阁过石桥, 沿着沟氏盘溪向北行就可以到达瑞莲阁, 瑞莲阁以王益的《东湖瑞莲歌》而得名, 瑞莲阁旁边有一座桥可以通往蝠岩, 桥的名字叫度鹳桥。东湖林水碧幽,古时时常有鹳鹤聚集,现在却大不相同。与瑞莲阁相连的是一百余米长的月波廊,它像一个折叠屏风,先后与瑞莲阁、篁溪小榭、冰玉轩、珍珠船等景点相结合,一同环绕着中心主建筑怀李堂。

经过冰玉轩的石碑长廊到珍珠船舫再转向南边, 即是四费祠, 祠内有费孝通题刻。 从四费祠向南行,有蝠岩躺在地上,蝠岩上古树参天,盘根错节,青白江楼和见山亭就藏在里面。这座清白江楼是以北宋使节赵炜的典故命名的,因此城里人建造这座建筑是为了纪念著名的蜀国大臣。蝠崖东部峰顶有一草亭, 位于东湖的最高点,名见山亭。

1.2.3北部

从清代中后期到中华民国,东湖北部的景区逐渐扩建,主要包括古城墙、望雪楼、平远台、光济堂、晚香斋、伴梅亭等。望雪楼是一座门楼,登上望雪楼可以观望玉龙雪山。观稼亭,根据记录,其为十九年(1930年)建成,估计是始建于清代, 清中后期川西各县古城墙上均建有观稼亭,30年前,这些观稼亭下还是数千英里的碧野,如今这肥沃的土地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建筑。

古城墙始建于隋朝,东湖仅存一段。因为墙上遍植梅树,也叫梅岭。东湖有朱砂、白底红、大红袍、绿萼等珍贵品种20余种,共2000余株。东湖公园中的植物除了象征李德裕的楠树和柏树、象征梅挚的梅树、象征王益的荷花最具特色外, 西边茶园中还有一丛据传有千年树龄的龙形苏铁和东部盆景园中一株明代遗留的紫荆。

1.3水系布局

今天的东湖水系比晚唐更为广泛和完善。首先并入东湖水系的是北宋时的“勾氏盘溪”,北宋徽宗崇宁年间( 1102—1106 年) , 邑人勾涛(1083—1141, 字景山),勾氏以曲水环岛筑私园, 名曰“盘溪”。据说,位于东湖蝠岩以南的东角,是盘溪的旧址。

清初,勾氏盘溪及其水系已并入东湖。乾隆44年,高上桂疏浚湖水管理后,水系基本完成,已具有今天河流的全貌。在公园的北墙外,有一条护城河(现在只有一条小溪)从西向东流淌。高上桂在公园的城墙西端凿一堵墙取水,流动的水通过墙流入公园。在流经东湖、盘溪和万花湖之后,河水又通过花园中墙的东端流回护城河。高上桂还沿着城墙根修筑泄洪道,用来控制流入公园的水量。公园内水道曲折多变,迁移优美,其中有桥与其他地方相连。

2、新繁东湖公园山水格局分析

2.1堆山叠石

公园中的城墙、假山、叠石共同构成空间层次丰富、高低错落的园林山石空间,园区北部是由古城墙遗留下来的土梗,名曰梅吟,其上遍植梅与竹,登上城墙可俯橄全园。梅吟与当时的李德裕的相位相关联,意思是“一人之下,万人以上”。东湖公园南部,是李德裕开凿东湖时挖土堆筑的假山幅岩,岩石山亭看到公园,令人印象深刻的全景南北校区的制高点,并怀李堂隔湖相望,遥相呼应。在南园的勾世攀希岛周围有堆叠的假山,名叫云根。它们与古柏亭、溪流相得益彰,展现了西蜀园林朴素自然的情怀。

2.2庭园理水

东湖总体布局以山水为主,水面约占公园面积的三分之一。水体主要分为东湖主体部分、北面的万花湖及南面的勾氏盘溪。这三部分相互联系、分离,形成了一个独立而丰富的景观空间,具有丰富的水空间层次,这里不仅有一大片开阔的水面,此外,还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水岸自然清淡,没有雕刻的痕迹,显示出西蜀园林朴素的自然风。

东湖的水体总体呈现古朴典雅的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岸线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没有雕刻的痕迹。整个公园四周都是水,形成了良好的风水格局。

2.3风水结构

堆石和合理的水空间布局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环境。东湖的空间布局是相当独特的,东湖由唐代李德裕开凿后,又经历代官员和造园家的改造与重建。然而,公园的布局很少改变。古代造园者更注重园林的山水布局和建筑定位。因此,东湖风水格局对西蜀园林空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首先,从入口处的梅岭来看,其在园林中的地位彰显李德裕地位.就风水结构而言,梅岭所在的城墙可称为“来龙”,作为怀李堂的靠山,即后玄武。东湖位于怀李堂前,湖面视野广阔,可视为风水中的前朱雀。万花湖作为东湖的支流和两旁的小溪共同将怀李堂围合起来,形成山环水绕的格局。

建筑怀李堂坐北朝南。东湖被挖在怀李堂前,前面和后面都临湖,左右两边有溪流环抱。向南是挖湖堆成的蝠岩,北面是靠梅岭的城墙,城墙向西延伸到青白江樓,分隔南北的视线,楼下开了一个洞,贯穿南北的区域。风水要素为龙、砂、水、穴,形成了典型的“排天宝柱龙”的风水格局。

3、新繁东湖公园空间节点分析

3.1看与被看

园林中的建筑或景观应同时满足观赏和被观赏的需要,顾名思义,要有一个美丽的景观效果和一个合适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风景,这两个条件是选择建筑物或现场位置的依据。但通常情况下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均等地体现在建筑物或景上,都会有所侧重。东湖公园既无轴线引导,也不讲究平衡对称,乍看纯出偶然,毫无章法,其实,它追求的是“虽为人所造,却如天开”的境界,它受到视觉上观察与被观察之间的视觉关系的深刻而含蓄的制约。

瑞莲阁是园中以观景为主的建筑,但它同时又具有优美的形体,是看与被看平衡得很好的例子,因此,它是东湖公园的一个重要节点。从被看的角度讲,瑞莲阁的位置选择得很巧妙,它位于全园的主景区,在主景区的任一角度都能看到它,是人们可以轻易捕捉到的景观对象,成功的起到了点景的作用,同时在瑞莲阁内也能将主景区的景色尽收眼底,由于它位于瑞莲湖东侧,从瑞莲阁看瑞莲池纵深感更强烈,从而视域会更开阔。

3.2蜿蜒曲折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道出了我国传统造园艺术最基本的特点,那么,“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园冶》中有一句关于廊的描述,“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廊作为连接建筑的要素,可以自由转折,建筑也因为廊有了极其丰富曲折的变化。

篁溪小谢作为廊这种建筑形式连接了怀李堂与瑞莲阁,月波廊连接了怀李堂与冰玉轩,三个独立的建筑由于廊的连接,形成了一个曲折的建筑群。怀李堂位于东湖公园的主景区,它也是主景区最主要的建筑物,古人在建造东湖公园时采用游廊的方式来连接怀李堂与其周边单体建筑,同时也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它大大增强了群体组合的曲折性。

3.3仰视与俯视

见山亭位于挖掘瑞莲池时堆山叠石形成的小山丘上,此为园中的制高点,登高处时视线开阔,由于从上往下看形成了俯视的角度,反之,从低处向高处看形成了仰视的角度,这种视角的转变也增加了游园活动的趣味性。“高方欲就亭台”是指大部分的亭都建在高地上,成为了亭台定位的原则之一。建在高处的亭不仅外轮廓线十分突出,而且由于翼角的起翘,使亭有一种轻巧感。

同时,老城墙上的望雪楼也是东湖公园一个重要的登高处,据说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在望雪楼上可以远眺西岭雪山的皑皑白雪。《园冶》中的一句话,“楼阁之基,依次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有二层三层之说?下望上是楼,半山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所描绘的就是这种因视角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视野效果。

同时,老城墙上的望雪楼也是东湖公园一个重要的登高处,据说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在望雪楼上可以远眺西岭雪山的皑皑白雪。《园冶》中的一句话,“楼阁之基,依次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有二层三层之说?下望上是楼,半山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所描绘的就是这种因视角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视野效果。

结语

本文虽然只有一个西蜀园林用于空间分析,但新繁东湖公园的空间序列、景观格局和节点空间分析在整个西蜀园林空间中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例如,东湖公园利用收放水岸线、堆山、建廊的方式,将水空间划分为三层,水面开阔,溪流蜿蜒,类似于桂湖公园中的一池三山的格局,以及与罨画池内湖外湖的湖泊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建筑方面,新繁东湖公园包含几乎西蜀园林中所有的川西建筑形式。

虽然西蜀园林中不同公园的特点不同,纪念意义也不同,但总体园林特征和空间布局仍表现出一致性和统一性,共同反映了川西园林的景观特征。 因此,基于新繁东湖公园的空间分析,可以以小窥大,研究的川西园林空间的特征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廖晚,吴美霞.《新繁东湖缘起考》再辨[J]蜀学,2008,00:261-267

[2]廖 峨,谢 娟.晚唐名园——新繁东湖[J]中国园林,2008,03:47-51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其兵.西蜀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5]刘庭风,张晶菊.巴蜀园林赏析(四)桂湖[J]园林,2008,04:30-33

猜你喜欢
空间分析
山东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分析
刍议纳税筹划空间分析与方案选择
基于开放数据的社区商业布局研究
基于RS和GIS的若尔盖土壤侵蚀强度研究
基于医疗信息系统数据构建门诊人员空间聚集模型
浙江省麻雀数量变化与环境关系研究
无锡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设计与应用
基于GIS的汽车4S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基于Matlab的水下碍航物可视化研究
基于遥感与GIS空间分析的电力优化选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