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对当代青年人的启示

2020-03-03 09:19霍雅洁
青年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当代青年交往亚里士多德

霍雅洁

摘要:亚里士多德堪称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友爱观主要体现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其中第八、第九两卷都谈论了友爱,可见其重要性。当下,当代青年人将友爱日益功利化,或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友爱被作为“无用的东西”置之不理。我们需要重新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对当代青年人进行友爱观教育,并给予启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友爱观 当代青年 交往

在近几年,“复旦投毒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等校园恶性时间频繁出现,引发了社会对青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实在令人唏嘘。近日,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感到其友爱观仍然超越时空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借鉴。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在西方思想史上系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人,其对西方伦理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想要研究他伦理问题,那么《尼各马可伦理学》必然要读。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花了大量篇幅在第八、第九卷中阐述了他关于友爱的观点。尤其可见友爱在其想中的重要性。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形成渊源

任何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形成都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受到生活时代的背景影响,并对前人的相关观点进行扬弃。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建立在古希腊友爱思想的基础之上,受到大时代背景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受到柏拉图的影响,是对古希腊友爱思想的相关继承和发展。

1.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是斯塔基拉人。当时雅典在经过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失去了盟主地位,民主制度渐渐开始衰落,城邦内部的危机也开始显露。古希腊半岛上连绵战火,人们无法再拥有宁静的家庭生活,所以将更多的期盼借助于朋友间的慰藉。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通过古希腊流传的书籍《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也可以想见他们为了民族存亡而战斗的紧张生活。作为生活在古希腊社会中的一员,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让他思考“好生活”,于是他提出了理想城邦的概念。公民之间正确的、好的友爱是联系城邦的纽带,能对雅典的振兴起重要作用,也是其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想要追求的结果,所以在自己的著作中着大量笔墨探讨关于友爱的内容。

在古希臘时期,政治制度是城邦制、文化发展繁荣,公共生活开放。所以当时那个时代与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友爱不同。“友爱”在古希腊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范围,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对象包含了家庭,如父女、兄弟,阶层之间,如国王与大臣,甚至是一面之识的两人间的惺惺相惜。当下社会的友爱多指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恋人之间的感情。

2.柏拉图的友爱思想

亚里士多德老师是柏拉图,他的友爱思想可以说是其爱观形成的理论来源。在柏拉图的著作《吕西斯篇》、《会饮篇》和《斐德罗篇》当中,他的友爱思想展开论述。

柏拉图将“爱”或者“友爱”称作是一种对美善事物的欲求,因其自身既不美也不善。这种欲求又因自身不美不善升华成一种追求的迷狂。这表达出他的友爱思想是爱智的。即使处在不善不美中,仍然对美好有执着的向往。柏拉图认为追求“美”、“善”、“智”是最高级别的爱。

在三篇著作当中,柏拉图对于爱或者友爱描述引人深思且具有 影响力,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承上启下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结合古希腊当时的时代特征,扬弃的继承友爱理论的精华,提出了其系统的友爱观。

二.友爱观的内涵

1.友爱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当中的第八卷开篇说道:“它(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因为,即使享有所以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把友爱看做是个人获得幸福和城邦和谐的必经之路。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具有相互性,是包含感觉、情感的活动。当双方抱有善意并且能够让对方知晓,才能最终发展成友爱。另外,友爱具有相似性,发生在两个好人之间,因为好人之间的德性近似。友爱需要共同上生活。亚里士多德指出“没有什么比共同生活更显得是友爱的标志了”。

2.友爱的种类

2.1按照交友原因划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为人们所爱,只有可爱的事物,即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根据这三种可爱的事物,对应三种因交友原因不同而性质不同的三种友爱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实用的友爱。

(1)实用的友爱

实用的友爱,顾名思义,是因为对方对于自己而言有用,并且为了获得这种用处所以才产生的。并不是因为对方的某种品质吸引而爱他,实际这种友爱的出发点还是自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用的友爱在两类人身上最常见:一类是老年人,一类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道:“由于年龄已老,他们不再追求快乐,而追求有用。这样的朋友不喜欢共同生活。因为相互间有时候会不愉快。既然他们每个人只因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才觉得对方使他愉快,所以除非相互能期望对方会带来好处,否则也没有必要相互来往。”因此,实用的友爱在好人同好人之间不可能存在。

(2)快乐的友爱

快乐的友爱是产生于快乐因缘的友爱。这种友爱也不是因为自身而产生的,一旦互相得不到快乐,那么,他们之间的友爱就会终止,是偶然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青年人之间最常见到这种友爱。“青年人凭着感情生活,他们追求令他们愉悦的、当下存在的东西。然而他们觉得愉悦的东西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所以,他们很快成为朋友,很快又不再是朋友。因为,他们的友爱随着他们觉得令他们愉悦的事物而变化,而这种快乐的变化是很快的”可见,快乐的友爱也不会存在于好人和好人之间。

(3)善的友爱

善的友爱是需要双方都具有高尚的品质,是因为自身之故产生的。这样的友爱存在于两位好人之中,他们自身就是善的,相互之间抱有同样的善意。双方是好人又相互有用,所以令双方都能够愉悦。善的友爱因为双方持久高尚的德行而变得持久,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最高的形式。

在三种友爱当中,善的友爱是最爱形式的。快乐的友爱、实用的友爱具有不持久性和偶然性。善的友爱是由于朋友自身的缘故而产生,并且尽力去做对朋友对朋友有益、令朋友快乐的事情。善的友爱彼此相互信任、不求对方对自己有用。

2.2按照双方基础划分

从友爱的基础或者地位来划分,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平等的友爱和不平等的友爱。主要是根据双方的品德、富有程度、身份等方面划分的。

(1)平等的友爱

平等的友爱是双方“提供同样的东西并互相期求同样的东西”、“以不同的东西平等的交换”的友爱。平等的友爱包含在真的德行的友爱当中,虽然相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只拥有平等的友爱不会像真正的友爱那样保持恒久。

(2)不平等的友爱

不平等的友爱通常存在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当中、男人和女人之中、父亲与子女当中。是由于德行、年龄、地位、富有程度等因素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更倡导平等的友爱,在他看来平等者才是真正的朋友。平等的友爱在感情上更为平衡,因此也更持久。

三.友爱与自爱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朋友的爱源自自爱,真正的朋友会像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朋友。友爱和自爱当中存在内在联系,当经过换位思考之后,给予朋友的关心也许正是自己需要的,比如“爱人如己”、“推己及人”。

亚里士多德将自爱也分成两类,一类是做事之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考虑自身立场的自爱。他称之为贬义的自爱。这种贬义的自爱不会满足真正的欲求,只能满足暂时想要的东西。无法得到感受到本心的快乐。另一类是按照灵智来生活,为了满足灵魂理性的部分为目的,这种是理性的自爱。理性的自爱能够爱人如己,以爱朋友出发,达到本身的善,从而也实现了爱自身。在生活中,自爱的人德行高尚,为朋友、社会、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放弃本身虚无的钱财、名誉等。但是这些人通过这样高尚的行为使自身得到心灵的自足,通往了幸福之路。

四.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对当代青年人交往的启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是一种包含感情的德性品质,是人与人之中特有的关系。友爱是个体获得幸福的根基,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在当今社会,有一部分青年人将友爱和交友目的功利化。还有一部分沉浸在自身的世界中,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健康的交友。这两种友爱观都不利于当代青年人发展自己。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但对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交往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树立健康正确的交友观。

1.爱人先爱己

学会自爱是寻求友爱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的爱自己,更不要期望能够正确的爱他人。先要学会自爱,才能推己及人,善待朋友,获得真正的友爱。在物质生活极大生活的今天,一些青年人是家中的宝贝,受到了家庭的全面呵护,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但是在满足了物质的同时却忽视了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有一些青年人实行自我主义,自私任性,很难融入到集体中,与他们友好相处。他们会感到内心空虚与烦躁,以至于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和未来努力的目标。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享受,真正的幸福应当是德行的高尚、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充实。有一部分青年人,父母离乡前往大城市工作。但在大城市当中生存成本高、上学难等问题导致父母将孩子留在了相对闭塞的农村当中。这些孩子跟着年老的长辈或者亲戚朋友生活,在封闭学校就读。父母为工资奔波,也许很久才会回家一次,很少关心孩子的交友情况甚至是心理问题。这群青年内心闭塞、胆怯敏感,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懂得如何爱自己,不懂得如何完善自己。一个人先是自身的朋友,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是友爱的起点。学会爱己,做一个自爱的人是培养友爱的必然前提和道德认知。

2.注重提高个人德性

建立德性的友善需要培育符合德性标准的人。当代青年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对朋友有过多的指责和抱怨。对朋友的不满应该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反思。自身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友爱是相互性的,需要双方都表现出善意,才能構建和谐的友爱关系。当代青年人交友目的日渐趋于功利化。大多数的友谊也仅仅是“快乐的友谊”或者“实用的友谊”,并没有到达最高层次“善的友爱”。想得到志同道合的“善的友爱”,应当注重提高个人德性。以自身高尚的品质吸引朋友交往,只有这样的友爱才是持久的。

3.善的友爱促使双方共同提高

青年人在交往中有可能因为错误的友谊而误入歧途,悔恨一生。所以我们都应当结交德性高尚的朋友,彼此产生善的友爱,促使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最高级别的友爱因为彼此相似的的德性而相互吸引,不是因为对方对自己有用处、也不是为了短暂的快乐。双方发自内心的替彼此考虑,不惜余力的帮助彼此,从而自身因为奉献而获得快乐和满足。这样的友爱能够禁得起时间的磨砺,长久以来,能够促使自身越来越完善。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脆弱复杂。虽亚里士多德生活在遥远的古希腊时期,但其伟大思想中的友爱观对先当今的青年群体交往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当代青年应该正视自身,自觉培养高尚品德,在人际关系中以追求高级别的善为目标,跟真正的朋友,共同寻求幸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影.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哲学[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当代青年交往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论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品格的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与青年社会责任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