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的敬业观培育

2020-03-04 04:54郭雅菲王小琴
教育观察 2020年2期
关键词:培育时代职业

郭雅菲,王小琴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敬业指用专心致志、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事业与职业。党的十八大把“敬业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一部分。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与敬业风气。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的建设者,培育他们正确的敬业观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敬业观进行培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敬业观面临挑战

当代青年大学生呈现可塑性较强、思维活跃、潜力大等特点,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校期间学习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在社会中也会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由于他们还是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青年,心理不成熟,社会阅历较缺乏,不够重视学业,逃课、应付作业成为普遍现象。大学中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也是用人单位所考察的重要方面。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在择业时只注重薪资报酬而忽视发展前景,在工作时只注重工作“量”的完成,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大学生是开拓创新的主体,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具备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敬业观,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才能认真负责、无私奉献、情系人民、心怀祖国。

(二)有利于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敬业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含着爱国、友善与诚信等品德。培育大学生的敬业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既有德又有才的新时代青年。对目前的大学生而言,敬业很大一部分体现为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产生热爱本专业与未来职业并以做好本职工作为乐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敬业观,有利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从而为他们实现个人理想奠定基础。大学生作为各行各业的潜在精英,他们的敬业状态直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状态。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更是个人的梦。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每个个体都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敬业观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新时代的敬业观要求人们在兢兢业业的基础上还要勇于担当、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培育、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培育、创新意识与奉献精神培育可为大学生形成爱业、勤业、乐业的精神状态奠定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培育

爱业是敬业的前提,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肯定性的认知是爱业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探索职业世界,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与社会发展要求确立目标,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可引导大学生重视学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打好专业基础,更新知识系统,主动增强本领,从而赢得职业优势。

学会敬业的过程无疑也是学会做事与做人的过程。职业道德实际上是一种软约束力,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当前有不少人将职业与谋生,乃至谋利画上了等号,敬业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道德资源。[1]商人以次充好、医生过度用药、干部贪污腐败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敬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失守。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可引导大学生明确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全局观。高校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课程,引导他们明确未来职业的道德要求。

(二)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培育

尽职尽责是敬业的必然要求。尽职尽责就是对待自己的工作要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善始善终。当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敷衍了事,甚至经常性地中途离职,他们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责任意识与实干精神。责任感是敬业的关键部分,责任感越强,对工作投入精力越大,能量与潜能越容易被激发出来,在事业上也越易取得更大成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是辩证统一的。责任是担当的内在要求,担当是责任的外化表现。习总书记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讲话时提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大学生是青年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担当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担当起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的诉求,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敢作敢为,对应解决的问题、应负的责任,顶着压力、迎着风险也要去做好。

(三)创新意识与奉献精神培育

乐业是敬业的精神动力,只有乐业的人才能将自己的职业上升到事业,而创新意识与奉献精神正是乐业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大学生要想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须加强学习,既要总结以往的经验,又要做到不照抄照搬,从而开拓创新与超越自我。延安市的创新创业模范刘延平,总结自己工作时的菌类养殖经验,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带头在家乡发展蘑菇养殖和菌草种植产业,带领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大学生也要懂得冲破旧观念,将创新思想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奉献精神实质上是敬业的灵魂。因此,新时代的高校要培育大学生义无反顾地为国家与民族贡献力量的忘我精神。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仅仅因能获得薪水而工作,还要懂得奉献,将事业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此,高校要促使新时代青年守住初心,不贪图名利、不好高骛远,在奋斗中谋幸福。

三、新时代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的路径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业观为依托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敬业思想。学校、家庭与社会可以传统文化作为培育大学生敬业观素材的来源。传统文化中有耳熟能详的敬业成语,如尽忠职守、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乐群等,也有历久弥新的敬业诗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还有源远流长的地方特色家训文化中的敬业文化,如山西祁县乔家的重义轻利文化、灵石王家的诚信做人做事文化、闻喜裴氏的正义清廉文化等。高校要对传统文化中的敬业观去粗取精,结合当前的实际赋予其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内涵,利用新兴媒体进行宣传,如以深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微信为载体,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功能进行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敬业奉献榜样为示范引领

对敬业奉献模范进行颂扬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过去有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现今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他们都是敬业奉献的模范,可作为培育大学生正确敬业观的资源。习总书记不仅倡导在全社会培育敬业观,更是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敬业的时代典范。[3]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不断涌现出不平凡的敬业典型,如乡村邮递员王顺友,他跋山涉水20多年准时无误地把每封信送到用户手中,但他能够以苦为乐,认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高校可将他们的事迹融入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中,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报纸宣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另外,高校可表彰学生、教师中的敬业模范,树立先进标杆,也可邀请杰出校友讲述工作经历,使大学生对敬业精神有更直观的认识。敬业奉献榜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风向标,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敬业观。

(三)以经常性的敬业践行为强化

当代大学生正确敬业观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敬业认知是敬业践行的基础,敬业践行是敬业认知的目的和归宿,通过敬业践行又能更好地深化敬业认知。因此,敬业践行在对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的过程中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还应该将其作为常态化的培育方式。一方面,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举办多种实践活动,如可定期举办志愿者活动、扶贫支教活动等,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可结合历史事件纪念日与重大节日举办主题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必要的实践场地。高校也可组织学生参观较好的企业文化,感受员工工作时的精神状态,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渲染,更加明确敬业的真实内涵。经常性的敬业践行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敬业认知与敬业情感,磨炼大学生的敬业意志,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之,大学生敬业观的培育是一个渐进且复杂的过程,高校与社会需加强对大学生敬业观培育的重视,将大学生敬业理念学习与敬业实践养成统一起来,营造敬业者光荣且受人尊敬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培育时代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