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汉语专业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合教学探究

2020-03-04 04:54张秀珍
教育观察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授汉语基础

覃 晋,张秀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199)

汉语专业是与中文相关的高职专业,它没有明显的行业背景,“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专业”[1]。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文书、秘书、新闻、宣传、公关、文案、编辑、记者、教师等岗位就业,这些岗位都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汉语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话、基础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这些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培养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

一、汉语专业基础课程面临的困境

汉语专业是高职专业,强调职业性,而该专业的基础课程都是中文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职业特征并不明显,这就导致了汉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陷入了困境。

首先,基础课程被学生边缘化。传统的汉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课方式大多是“满堂灌”。这样的教学必然会使学生认为这些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枯燥无味,并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基础课程被学生边缘化。

其次,基础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无关。在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方向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学生也会认为这些课程比较重要,从而更加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没有直接的联系,加上基础课程教学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较少给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因此,学生会认为基础课程与职业能力无关。

最后,基础课程教改“单打独斗”。传统基础课程的教改缺乏整体观,基本都是每门课程“单打独斗”,不但每门课程独自进行改革,就是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也比较少交流,更谈不上不同课程之间的联手教改了。这种“各自为政”的做法,势必会影响教师的视野和教改的步伐,同时还会影响汉语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

二、汉语专业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教学

汉语专业的八门基础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类,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话;二是文学类,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基础课程是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2],对人才培养不可或缺,“一定要兼顾为职业能力服务”[3]。因此,对汉语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进行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

汉语专业八门基础课程围绕育人目标,联手进行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的教学改革,每门课程既要在课堂内进行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的改革,还要把这一教学改革延伸到课外,把知识的掌握、文化的熏陶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融合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这种“立体交叉”式基础课程的改革,从纵横交叉的角度全方位展开,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文化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1.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纵向融合

基础课程是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基础理论知识、文化素养与职业能力的相通之处,采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话、基础写作这四门课程和说与写、沟通与协调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这四门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八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同步培养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

2.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横向融合

八门基础课程是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汉语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课程。虽然课程的性质不同,但在教学内容上会有交叉之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上能互相借鉴和参考。如:文学类课程在分析或创作作品时,必须运用语言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语言类课程在选择、分析案例时,也离不开文学课程的鉴赏、审美等能力。这种融合的教学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的教学方法

1.素材挖掘法

传统基础课程选择的一些案例,偏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适合用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素材,使之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体验法

在基础课程的教改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景体验法。教师可以利用基础理论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中,在情景中学习知识和理论、感悟文化、训练职业能力,这样就能使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3.借鉴融合法

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的教学模式,不单在每门课程中进行,也不仅是同一门课程教师之间合作进行,而是要求八门基础课程携手相向同行,所有任课教师都要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形成系统、整体的教学改革,从而实现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朗诵、辩论的教学形式既可在语言类课程中运用,也可以借鉴到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文学类课程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可引入到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就能实现基础课程联手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汉语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的考评模式

传统基础课程的考评模式以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文化的记忆和理解。而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的教学模式,则要求八门基础课程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考评模式。

1.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的考评内容

基础课程的知识理论体系已十分清晰。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既要讲授知识理论体系,又要注意选择和融入切合学生实际的案例,加大对学生的实训力度,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实训中提高职业能力。

在对基础课程进行考评时,除了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外,还要适当加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的内容,这样才能拓宽拓深基础课程的内容,确保学生在知识、文化和职业能力三方面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2.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的考评方式

传统的基础课程考评,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其考核的主要目标也是注重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对基础课程的考评可以考虑灵活设计考评方式。考核可按一定比例分为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方式。其中,闭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开卷考试可按作业的方式来完成,也可设计专项考核的内容,促使学生在完成开卷考试时,能灵活运用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把课外活动获奖情况等融入课程成绩评定中。如语言类的基础课程,除了考核其理论知识外,可以把对校园或社会的语言文字调查、参加语言相关活动获奖等作为考核的内容,这样就能确保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汉语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一)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文化和职业能力的“双提升”

汉语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在知识理论传授的同时,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注重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职业能力,为实现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构建课外活动的实训平台

汉语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包含着体现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的考评方式改革。考评方式改革的途径之一就是把课外活动的表现纳入到课程成绩的评定中。而课外活动成绩要纳入基础课程的成绩,就要求基础课程要联手打造课外活动平台,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时,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课外活动的实训平台,确保了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考评模式的实施。

综上所述,汉语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文化传授与职业能力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但能丰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地助力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而且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传授汉语基础
学汉语
“不等式”基础巩固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整式”基础巩固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传授技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