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的把握

2020-03-04 04:54刘华琼
教育观察 2020年2期
关键词:声乐技巧中职

刘华琼

(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福建泉州,362000)

声乐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情感,这是由音乐的性质与演唱者的主观性决定的。[1]自古至今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品本身的情感与演唱者情感相交相融的结果。一方面,作品中的情感能够激发演唱者的同理心,让演唱层层深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另一方面,演唱者能够做到情感和技巧的统一,也对音乐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帮助作用。因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将情感和技巧融合为一,才能让声乐教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一、以情引入,创设有情氛围

导入环节是课堂的起始阶段,好的导入可以实现一半以上的教学任务。中职的声乐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以导入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更容易接受知识。这一点在教授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的歌曲时,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南泥湾》是一首经典的抗战歌曲,其创作背景与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紧紧贴合。生活在新时代的中职学生很难体会到这首歌曲的内涵,教师可以以播放视频的方式导入课程,让学生了解军民大生产运动、359旅的故事。通过视频,学生可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其中蕴含的创作者的感情,从而激活学生对歌曲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声乐学习中。还有一些歌曲,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如《三套车》不仅有时间上的距离,还有文化上的差异。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进行一些资料收集,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尽情交流,完全沉浸到歌曲中,所思所想所言皆是《三套车》,通过自感自悟激活学习情感,让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运用情感。

二、转变方法,激活情感表达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是通过不断地讲授强化学生的认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无法自主能动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技巧,加之中职的声乐教材选曲都比较保守,学生难提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教学方法,思考中职声乐教学的独特性,再确认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这两个属性确认后,教师才能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关键环节引入相对丰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新民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民歌、新民歌、通俗歌曲对同一首歌曲的演唱方式,然后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听后感受,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学习歌曲,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歌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适时引领者的角色,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文化修养给予学生一些恰当的评价。

不仅是不同类型的演唱方式可以使用比较法,同一首歌、同一种演唱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例如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张学友、潘玮柏都翻唱过,学生也很熟悉。教师把这首歌曲带进课堂,本身就能吸引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利用流行歌曲进行教学,让学生仔细分辨其中的不同,学生的学习会趋向细致,也会主动地思考,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学习这首歌以后,教师可以专门安排一个环节“和妈妈说的话”,让学生用一个课时把想对妈妈说的话用歌唱、朗诵等任何方式表达出来。这个看似和声乐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环节,其实对学生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学生的知识、演唱技巧高度升华在情感上,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以情带声”。[2]

三、增加互动,推进情感深入

情感是建立在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的,声乐教学也不外如此。传统的中职声乐教学过分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教学的实效,这和中职学校对自身的定位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基础性、普适性教育,不像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将声乐教育定位在专业上。这个认识导致学生学习的歌曲量多,但是技艺技巧却没有得到提升,出现了量多质低的现象。[3]从本质上来看,情感的运用和表达,也属于声乐演唱中的一个技巧,中职教学自定的窠臼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教师想要扭转这个现状,增加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频次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种沟通与交流不是必须围绕歌曲开展的,也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专业、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案,学生也能明确自己学习声乐的目的。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声乐学习的目的性就比较强,而其他将声乐作为公共课的专业则必须为学生明确目的,使他们能将自己代入声乐学习。

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从更大的层面切入沟通。例如,在祖国七十年华诞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个新中国声乐专题,为学生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歌曲,和学生聊一聊这些歌曲在旋律与歌词上的特点,让学生总结这些歌曲在演唱上的共性与特性,说一说自己在听到这些歌曲时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再停留在一曲一声的局促空间,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演唱意境都融入学生的音乐思维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更有助于声乐学习走向深入。

四、细节制胜,技术推动情感

探讨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运用和表达,并不是沙中建楼,无论多么充沛、真挚的情感,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实在在的技巧上。因此,充分掌握作品的旋律和内容,做好吐字发音、气息运用,仍然是根中之根、重中之重。首先,一首作品摆到学生的眼前,学生要会做歌曲处理,哪些部分是前奏、哪些部分是间奏、从高什么地方开始进入尾声等内容,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古人讲“未成曲调先有情”,前奏、间奏与尾声虽然不需要歌者演唱,但是它们是歌曲起承转合的关键“桥梁”,只有详细地分析了这些部分,才能合理而准确地运用情感表达歌曲。[4]学生如琢如磨地对歌曲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从前奏就开始代入情感,到了间奏为了保持歌曲上下一致的情绪,或是完全更换另一种情绪,再到尾声营造出余音未绝的效果都是分析的结果。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运用得不好,就会让歌曲支离破碎。其次,在咬字吐字上,演唱者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如演唱轻松活泼的歌曲时,咬字要轻、吐字要快,用人声配合旋律节奏,引发听者快乐的情绪;演唱地方民歌时,可以适当地加入方言,让表演更加生动,更贴近作品的原汁风貌。在演唱时,气息的运用也很重要。“气沉丹田”“声贯于顶”“气连声动”等基本功需要长期的训练,有时还需要选择一些“新京歌”作为训练样本。这些歌曲横贯戏曲和歌曲之间,对学生声乐技巧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也比较容易放大学生在其中的表现,做出指正。总而言之,情感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而是通过教师严格地筛选声乐作品、为学生制定细节丰富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技巧细节的修正工作而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中职学生的演唱从质量上打动人心。

五、有教无类,训练心理素质

近年来,在中职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存在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和艺术、教育等联系得不紧密的专业,教师的声乐教学比较敷衍了事。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人为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无论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声乐教学在其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几何,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一定不能在声乐教学中,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

把声乐教学看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增加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通过实实在在的舞台去检验,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在期末为学生所做的等级考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制造”一个舞台,每一个人都要站上舞台展示自我。有必要的话,教师也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表演,接受“观众”的点评。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学习的优势和劣势,还能积累舞台经验,甚至是形成自我演唱风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校际举行歌会、联谊会,让同学们一展风采。

随着科技的发展,编曲软件越来越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这些软件,改编歌曲、录制demo,这种方式的实践其实对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更为全面与彻底。学生在编创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己声乐能力的一次调校。作品成型后,在他们的眼中,就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个凝聚了自己心血的作品,这样的经历必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其演绎声乐作品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中职声乐的教学必须以学生情感的融入和表达为基础。在进行中职学校的声乐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的是“生本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也能够将自我放入到作品中,这是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方法的丰富、交流互动的深入、作品的理性分析等一系列的方法叠加在一起来实现的。因此,将声乐学习看作情理交融的事情,将中职的声乐学习过程描述为理实一体,实则是为其树立一个基准,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作品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实现声情动人、声情一体。

猜你喜欢
声乐技巧中职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提问的技巧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