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化+硬科技”协同培育徐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文化

2020-03-07 12:10李靖吴光亮杨华美王芙蓉吉顺育堵锡华
安徽化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徐州培育科技

李靖,吴光亮,杨华美,王芙蓉,吉顺育,堵锡华

(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1)

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驱动科技创新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培养依靠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等“硬科技”的实施举措,也需要弘扬创新价值、塑造创新规范、优化创新环境等软文化的培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创新文化”,为我国当前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方向。科技创新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是价值体系、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社会风尚的统一体,良好的创新文化可有效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供创新机会。

教育部教学厅[2016]5号文件提出“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的要求,高校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革命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为高等教育学校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沃土。《徐州2018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图1),2007到2017年,徐州市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数量从1008个增至10318个,该数据记录了徐州从煤炭资源型向科技型城市转化,在新材料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医药卫生等新型产业中,通过发展和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徐州地方特色的创新体制和创新型经济体制,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员从265856增至478000人,其中2017年徐州普通高等学校10所,在校学生人数142630人,教师8366人,毕业生55601人,表明高校教师和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军,高等教育学校承载着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重担。

图1 2007~2017年徐州市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1 徐州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现状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受区域限制以及创新创业起步晚,目前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不浓;部分高校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科技创新流于口号,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少;科技创新的制度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对接不流畅,技术市场不规范,知识产权没有受到有效保护;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继续提升创新人才任重道远;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意识薄弱、量化难,尚未达到层次分析、实效评价。另一方面,科技是把双刃剑,没有科技伦理的规范,任由科技创新自由发展,难免引起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反噬”。以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培育为目标,通过“软文化+硬科技”协同并举的实施举措,实现优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

科技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活动相辅相承,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浸润在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中,可以激发人们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育求真的科学精神。高校的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以科技创新文化激发科技创造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的理论、制度、实践创新”建设“科技创新文化的精神、政策制度和行为实践”,以正确的科技伦理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品质、行为方式、思维认知,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让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2 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路径

(1)科技创新文化的精神培育,形成“包容、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念

科技创新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和对科技创新的深入认识形成的一种以创新观念为核心、创新制度为保障、创新物质为基础,能最大程度激励人们进行科技创新的文化形态[1]。倡导创新文化,其实质就是通过构建一种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心理机制,从而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在高校开设“科学史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让科学史成为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沟通的桥梁,科技与人文相向而行。通过情怀教育、模范引领,由资历深厚、有科技创新能力、有科学鉴赏力和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从事人文研究,他们能够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传播科技创新文化,以身示范,形成榜样示范作用。通过科普宣传教育培育创新文化,可以使社会公众普遍了解科学,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加强科技创新兴国的观念,对科普宣传者也具有积极的肯定作用。在科技创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创新者的知识产权,提高对知识的敬畏,也通过知识产权维护强化科学规范和科学道德。

(2)科技文化创新的制度培育,体现激励性、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

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条改革任务。习总书记就科技强国提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第一,健全“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规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教师和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具有发展性和生命力;第二,科研设施共享是真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徐州高校的建设中建立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制度,可有效缓解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均衡的现象;第三,科技伦理[2]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指明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没有科技伦理的规范,任由科技创新自由发展,难免引起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反噬”。通过培育科技伦理,倡导积极向善的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第四,建立并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可高效及时反馈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盲区”,发现建设的薄弱区和面对的困难。

(3)以“寓教于乐”的建设理念,实现软硬协同共建科技文化创新的行为和环境建设

中国大学每年培养超400万名大学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体,大学给与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传授,更要对他们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的贯穿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以“寓教于乐”的建设理念,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和文化的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学校层面,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创造适合学科发展的创新环境;教师层面,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深化教学改革,确立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念;学生层面,在学校营造的创新氛围中,在高校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启发思维、勇于创新,通过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体验创新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增塑创新科技方可强国的价值观念。在寓教于乐的科技文化培育中营造自由、宽松、多元的文化氛围。

3 结论

总之,通过科技创新的精神培育、制度培育、行为和环境建设实现科技文化创新培育,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以“软”价值观、文化氛围建设和“硬”科技创新活动的协同并举,实现徐州高校的科技创新文化培育建设。

猜你喜欢
徐州培育科技
疫散待春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科技助我来看云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