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决定论视角下教师研修活动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0-03-10 03:48李浩君汤琰何佳乐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4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职业教育

李浩君 汤琰 何佳乐

摘 要 名师网络工作室是教师网络研修的重要模式。从交互决定论视角解读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内部交互关系,探究教师研修活动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规范和工作支持直接正向影响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的感知有用性,其主观规范影响效应较大;促成因素和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的感知易用性,其自我效能感影响效应较大;感知易用性相比感知有用性而言对教师参与态度影响效应较大,从而影响教师参与意愿。因此,应以个体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师交互共同体;以“互联网+平台+资源”为依托,创设高效交互环境;以“服务+激励机制”为保障,提高教师参与度;以混合式研修活动为纽带,建立联动教研共同体。

关键词 交互决定论;教师研修;职业教育;名师网络工作室;持续参与意愿;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4-0053-08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应用領域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服务形式,并以全新的方式改革着现有教与学的活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1]。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要求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2]。作为网络研修新模式,名师网络工作室是指在名师主导下,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团队,以师带徒为主要形式,旨在培养一批学科名师,并依托网络充分发挥其在骨干教师培养、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3]。名师网络工作室可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增强教师团体的研究和学习能力,为骨干教师提供从优秀到卓越的发展路径[4]。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围绕网络研修平台支持学员培养、活动实施、资源共建共享以及课题协作研究等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提供参与人员多元化、教研活动实效化以及团队工作协作化的网络研修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截至2020年4月,浙江省共建有264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其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119个,普通高中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105个,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共40个;参与教师达数十万,其中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人数达4382人。教师研修持续性问题是名师网络工作室继续发展与推进的重要内容,教师长期处于一种开放且复杂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受到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从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内部交互关系重新解读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意愿,能更好地理解教师个体的凝聚力成因。本研究以交互决定论为视角,深入分析教师持续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的影响因素,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名师网络工作室服务优化提出更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

二、相关研究

(一)教师参与网络研修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而开展的有组织、有引领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是对传统教师面对面教研的延伸与发展[5]。目前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网络研修的影响因素、平台建设以及教师参与意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戴心来等以教师采纳行为为视角,对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行为意向、促成因素、使用行为三个维度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6];王国华等从教师的社会性需求、工作绩效需求、客观使用、计算机效能感和外部支持条件等方面对教师使用网络研修工作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7];吴磊等验证了空间协同教研模式下资源感知、交互感知、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8];赵健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特色功能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增强用户体验、融合虚实学习空间、建立自主选课机制、加强教师学习行为数据收集与分析、完善培训评价体系以及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建设建议[9];李宝敏等研究发现,坊主引导是提高教师深度参与工作坊在线讨论的关键[10];杨卉等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方面提出理论框架,并阐述了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支持服务体系的特点和运行机制[11]。

(二)交互决定论相关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的交互决定论属于社会认知理论范畴。他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框架,阐述人的行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获得预期结果[12]。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B(Behaviour)、个体P(Personality)、环境E(Environment)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事情发生的结果[13]。基于此,班杜拉提出了交互决定论的模型[14],见图1。

该模型共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行为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作用的单向模式;第二种模式是行为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交互作用的双向模式;第三种模式是行为、个体、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多向模式。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模式将行为、个体、环境三个因素相互联结,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着重强调个体、行为、环境三者所发挥的整体作用。名师网络工作室作为教师网络研修的重要模式,是个体、环境、行为三者多元交互、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个体包括领导者,即工作室负责人。他们通过与其他成员互动交往和对话,完成知识的传递和建构,影响着整个工作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工作室个体成员由具备个体差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普通学科教师组成,年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差异使成员自身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差异,是工作室的动力之源。环境主要有网络环境、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等,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依据一切可获得的途径完成个人研修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识的内化。行为指的是教师持续参与工作室的意愿。正是个体、环境、行为三者的有机结合,将人与内容、资源、平台等诸多要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多元交互网络,异步或同步交互加深了教师对研修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打造教师个体发展与群体服务提升的研修环境,充分共享教师研修的群体智慧,构筑教师知识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名师工作室相关研究

目前,名师网络工作室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工作室发展现状与建设理念、运行与保障机制、资源建设与研修过程等方面,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参与意愿实证研究较少。如张力跃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名师工作室的共同愿景、工作室内部成员结构、教师之间合作文化氛围、个人学习活动以及外部支持条件五个维度来考察其实践图景并归纳工作室的实际效能[15];李辉结合江苏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分析其现状为工作室的功能定位提供借鉴[16];陈建源从名师工作室研修机制入手,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以教学实践为主的研修机制[17];朱伟等认为,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教师专业发展优势是在教学行动中研究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实践知识,便捷的交流媒介使名师工作室运作范围不受学校地域限制,实现教师之间教学信息共享,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优势[18];殷利从现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标准入手,研究以态度、知名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組织管理为维度的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标准框架[19];徐新民等探究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了以价值、任务、行为为主的行政导向机制,以专业指导、任务落实为主的指导落实机制,以及以服务式的监督、激励式的保障为主的监督保障机制[20]。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交互决定论作为理论基础。技术接受模型认为个体对信息系统的采纳和使用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意愿,而使用意愿会受到个体使用态度的影响,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21]。计划行为理论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产生的过程与机制,主要包含实际行为、行为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内容。交互决定论是阐述个体、环境、行为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目前上述三种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根据相关理论以及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活动实际参与情况,本研究提出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假设模型,见图2。该模型的外部变量包括主观规范、工作支持、促成因素、自我效能感,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易用性、有用性的感知,进而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的意愿与行为。

1.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指教师认为技术使用或活动参与的重要程度。教师如果感觉身边同事在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过程中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则可能会尝试使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主观规范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2.工作支持

工作支持是指在某些环境中帮助或阻碍教师行为的因素[22],主要指教师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的资源、设备以及资金等支持条件和工作氛围。也有学者认为,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和积极的群体氛围是影响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主要因素[23]。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工作支持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与持续参与意愿。

3.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是指教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决定使用技术的个人因素或资源[24]。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熟练使用该平台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取舍学习内容,与其他帮助者之间建立互动联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促成因素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易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关键的自我调节认知,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25]。网络研修环境下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26],主要是指教师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能够独立完成研修活动、主题探讨等内容并将学习收获分享给其他成员的自信体现。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自我效能感对教师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易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

5.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教师认为使用技术会提高其工作表现。感知易用性是指教师认为使用技术或工具时需要投入的程度[27]。在已有研究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中介变量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其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H6:感知有用性对教师参与态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

H7:感知易用性对教师参与态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

6.参与态度

参与态度是指教师对使用技术或者参与活动主观上持积极程度[28]。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态度将会影响参与意愿,如果教师有积极的态度,则会有更强烈意愿去接受并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8:参与态度对教师持续参与意愿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7.持续参与意愿

持续参与意愿是指教师坚持使用技术或者参与活动的程度[29],主要包括持续参与意愿、持续分享意愿和推荐意愿。教师持续参与意愿能够反映教师对名师网络工作室工作的认可度,提升教师网络研修参与行为。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为确保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本研究问卷是在现有国内外学者相关成熟量表和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的真实情境编制而成,邀请100多名职业学校教师进行预调研,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正式调研问卷。利用网络形式分发给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472份,剔除异常问卷69份后,有效问卷403份,有效率为85.4%。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参与时间和参与频率等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确定的8个潜在变量,主观规范(3个题)、参与态度(3个题)、感知有用性(4个题)、感知易用性(4个题)、促成因素(3个题)、工作支持(3个题)、自我效能感(3个题)、持续参与意愿(3个题),共26个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表示被调查对象对题项的认可程度,“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描述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2.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从参与调查职业学校教师的性别和年龄来看,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分别占55.1%和44.9%,年龄小于35岁的教师占41.2%,年龄大于35岁教师占58.8%;从职业学校教师学历结构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教师占83.9%,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6.1%;从教师已参与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时间和频率来看,参与时间1年及以上的教师达到59.1%,71.2%的教师参与频率达到每周2~3次。二是26个观察变量的偏态量和峰态量绝对值分别控制在1与7以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AMOS21.0和SPSS22.0软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选取问卷的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 系数)和潜在变量的组成信度(CR)来验证问卷的信度。研究表明,Cronbachs α 系数在0.7以上和组成信度(CR)大于0.7,说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总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40,各潜在变量Cronbachs α 系数、组成信度CR值均在0.7以上,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见表1。

注:Unstd指非标准化因子载荷量;S.E.指标准误差;P为显著性;***表示P﹤0.001具有显著性;Std标准化因子载荷量;R2指解释变异量。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检验,其中收敛效度是由各个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和标准化因子载荷量(Std)决定的。根据Fornell和Larcker建议标准,潜在变量的AVE值在0.5以上则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如果所有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量大于该潜在变量与其他所有潜在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的平方,说明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表1数据显示,观察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在0.6以上,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值均在0.5以上,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表2数据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表明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效度。

注:下三角为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对角线粗体字为各变量平均方差萃取量的开根号值。

3.模型拟合度检验

为了检验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依据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中模型与数据匹配原则[30],对构建的假设模型进行整体拟合评价,经过多次模型修正和拟合检验发现:卡方/自由度为2.630、GFI值为0.880、AGFI值为0.852、RMSEA值为0.064、SRMR值为0.078、CFI值为0.917、TLI值为0.905,所构建的模型拟合度均符合参照值标准,说明研究模型拟合度较好,见表3。

4.假设路径分析

采用最大似然法對研究假设进行路径检验,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3。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了每条路径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Unstd)、标准误(S.E)、临界比值(C.R.)、P值、标准化路径系数(Std)和显著性检验,见表4。每条路径的C.R.值应超过 1.96,并且标准化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值要达到P<0.05,则假设路径显著。本研究显示,“主观规范→感知有用性”“工作支持→感知有用性”“促成因素→感知易用性”“自我效能感→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参与态度”“感知易用性→参与态度”“参与态度→持续参与意愿”这8条路径显著,即研究假设H1-H8成立。

注:Unstd指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值;Std指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值;S.E.指标准误差;C.R.指临界比值;***表示P﹤0.001。

五、研究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基于交互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深入研究了职业学校教师持续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通过教师参与态度间接影响教师持续参与意愿;同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受主观规范、促成因素、工作支持、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的显著影响,对教师持续参与意愿解释量达到57%。这一结论为解释和预测教师持续参与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其成效分析、决策制订提供了支撑条件。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通过参与态度间接正向影响教师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持续意愿,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一,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直接对参与态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64、0.606,解释量达到73%,之所以有用性影响程度较低是因为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224,说明职业学校教师能够感知名师网络工作室资源类型多样且容易使用,为其提供了个人学习空间,方便教师参与名师面对面、主题研修等教研活动,参与意愿明显增强。第二,参与态度对教师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753,说明职业学校教师具有积极的态度,能够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与名师或者其他成员分享和交流学习收获,并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教学工作相融合,更好地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

主观规范和工作支持通过教师感知对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有用性,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且对感知有用性的解释量达到52%。第一,主观规范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系数为0.445,说明职业学校教师容易受名师或者其他成员和名师网络工作室有用性的影响,且本研究中72%的教师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同时50.1%的教师为工作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9.9%为普通学员,说明教师在职业教育类名师引领作用下更加关注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有用性,他们更容易受影响并尝试加入名师网络工作室。第二,工作条件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系数为0.193,说明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能为教师提供准确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教师尝试参与的意愿。

促成因素和自我效能感通过教师感知对名师网络工作室的易用性,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参与态度和持续参与意愿,且对感知易用性的解释量达到43%。第一,促成因素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系数为0.280,说明职业学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第二,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系数为0.441,说明教师自我效能感越高,就越有可能积极面对参与过程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持续参与职业教育类名师网络工作室;能力相近的教师,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者比拥有较低自我效能感者能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六、对策与建议

名师网络工作室不仅为教师个体与工作室成员协同研修搭建了服务平台,也是促进教师反思、实践、成长的交流平台。对影响教师持续参与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各因素进行有效迁移和整合,有助于教师个体网络研修能力的提升。

(一)以个体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师交互共同体

教师合作是教师在与名师、领导、专家以及同伴的互动中,以平等互惠为原则,通过集体备课、主题研讨、说课评课、师徒传帮等形式,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31]。教师在合作中拥有共同的目标愿景,开展交流、共享资源、进行反思,最终成为“共同体”。名师网络工作室是由工作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及学科教师共同构成的网络研修共同体。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形成教师交互共同体,见图4。工作室负责人组织学科带头人和学员进行研修、学习,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学科带头人在研修过程中协助工作室负责人对学员进行指导和学习;学员在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指导下,团结协作、互相借鉴和交流。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共同促进教师研修水平的提升。在交互过程中,教师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将促使教师通过交流、学习去实现这些需求。当需求满足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从而积极参与工作室的研修。同时,教师会进行实践性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研修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因此,关注每个教师的需求,重视教师个体发展,组建教师交互共同体,是提升教师参与意愿的有效途径。

(二)以“互联网+平台+资源”为依托,创设高效交互环境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师研修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和协作性对研修环境提出了更高需求[32]。因此,构建数字化研修环境,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研修资源,促使研修主体进行深层次交互,促进知识成果共享,是十分必要的[33]。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教师研修环境由研修空间、研修资源、研修平台、技术以及终端构成,见图5。由名师空间、教师空间、社区空间和学校空间组成的网络研修空间是核心部分,四个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智能终端,实现资源共享。技术的升级不仅可以保障研修平台的平稳运行,而且可以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增加教师的体验感。教师可以通过名师空间获取资源进行主动探究,也可以在社区空间中进行自我诊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三)以“服务+激励机制”为保障,提高教师参与度

教师共同体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社會互赖的团体,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教师形成积极互赖的团队关系[34]。在名师网络工作室中,应全面考虑影响教师研修活动参与意愿的因素,从外部政策支持、内部考评管理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见图6。从政策支持角度看,教育部门是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实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出台相关文件,保障名师网络工作室有效运行;学校应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如建设名师独立的工作室、提供相应专业的实训教学设备和科研场地等支持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提供多种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增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工作室负责人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积极开展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考评管理角度看,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教师产生正强化。在对教师进行考评时,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指标要客观、科学、全面;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充分考虑名师、学科带头人、同伴及教师自身的评价。同时,名师网络工作室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应具有人性化、交互性、泛在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等特征,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为研修活动提供优质且形式多样的支持服务。因此,引入激励机制和人性化服务,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参与动机,从而提升教师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最终促使教师持续参与工作室活动。

(四)以混合式研修活动为纽带,建立联动教研共同体

名师网络工作室为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方面支持,打造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活动模式,见图7。该模式主要由主体、行为、活动及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交互作用。在名师引领下,学科带头人、教师共同参与研修活动;活动形式分为线上活动、线下活动以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教师进行个人展示、同伴交流互评、名师点评与指导、自我反思等。在促进协作交流的同时,有效实现教师知识的迁移和建构,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以混合式研修活动为主要纽带,建立“个体—工作室—区域”联动的教研共同体,有利于促进教师协同教研,增加教师的归属感和临场感,对教师持续参与工作室活动起到正向反馈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0-03-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教育部等五部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02-11)[2020-03-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

[3][19]殷利.中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标准:理论解释、实践范例与框架设计——基于江、浙、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标准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87-91.

[4]王会军,王永固,王张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研究——以中国教育云—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9):119-124.

[5]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21-28.

[6]戴心来,严雪松,郭莹.网络教研的采纳行为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114-120.

[7]王国华,张立国.教师使用网络研修工作坊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7(9):26-34+79-80.

[8]吴磊,吴砥,徐晶晶,贺冉冉,周鹏.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中小学教师协同教研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2):53-61.

[9]赵健,张美芹.基于内容分析的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构建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17(2):103-109.

[10]李宝敏,黄庆玲.助学者支持与教师工作坊在线讨论深度关系研究——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工作坊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8(7):97-102+113.

[11]杨卉,司治国.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6(11):61-70.

[12][14]Bandura A. The Self System in Reciprocal Determinism[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8,33(4):344-358.

[13]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15]张力跃.从“一枝独秀”到“美美与共”——中职“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7(3):69-74.

[16]李辉.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探讨[J].江苏教育研究,2018(Z3):84-86.

[17]陈建源.构建“教研训一体化”的名师工作室研修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1):124-125.

[18]朱伟,王跃平.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四种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0):24-27.

[20]徐新民,缪爱明.名师工作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18-20.

[21][27][29]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 1989,13(3):319-340.

[22]Hung M L.Teacher Readiness for Online Learning: Scale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6,94:120-133.

[23]Joo Y J, Joung S, Sim W J.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Institutional Support, Flow, and Learner Persistence in Cyber Univers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1,27(2):714-722.

[24]Teo T.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Intention to Use Technology: Model Development and Test[J].Computers & Education,2011,57(4):2432-2440.

[25]Lo Schiavo M, Prinari B, Saito I, et al.A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J].Mathematics &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19,159(5):18-38.

[26]秦丹.网络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5):66-70.

[28]Venkatesh V, Morris M, Davis G,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 2003,27(3):425-478.

[30]吳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2-53.

[31]杜静,王晓芳.论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16(11):113-118.

[32]吴凡,韩后,代毅.面向开放教育的云端学习环境及应用——珠海广播电视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6(4):45-51.

[33]代毅,王冬青.群組知识共享创新视角下教师研修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6):131-136.

[34]韩利红.社会互赖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共同体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37-41.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eacher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iprocal Determinism

——A Case Study of Famous Teacher Network Studio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Haojun, Tang Yan, He Jiale

Abstract  The famous teacher network studio is an important model for teacher network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iprocal determinism,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internal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famous teachersnetwork studio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eacher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continuous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jective norms and work support have a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teachers to the activities of famous teachersonline studios;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self-efficacy directly affect the 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teachers' online studio activities, and the self-efficacy has a large effects;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eachersparticipation attitude than perceived usefulness, thus affecting teacher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Thus, four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establish an interactive community of teachers based on individual needs; to create an efficient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based on“Internet+platform+resources”; to improve teacher participation taking“Service+incentive mechanism”as the guarantee; to establish linkag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munity taking mixed research and study activities as the link.

Key words  reciprocal determinism; research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famous teacher network studio; continuou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uthor  Li Haojun,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Industry (Hangzhou 310023); Tang Yan,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echnlog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Industry; He Jiale,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Industry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