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院落空间的现代重组

2020-03-11 08:52祝朝阳王锋张国琳郭念飏李岚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现代建筑

祝朝阳 王锋 张国琳 郭念飏 李岚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院落通过不同空间组合方式营造出了丰富的空间感受,给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院落与现代院落的空间构成与特性,以南京吉兆营清真寺为例,对比新老清真寺建筑与院落空间,思考传统院落空间如何在现代建筑中重组与应用。

关键词:传统院落;现代建筑;空间组合

1 传统院落空间构成

1.1 传统院落历史渊源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1]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的开篇即说明了建筑构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功能需求存在重要关系,更能反映民族文化取向。院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反映了其与自然条件的吻合,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功能上的合理性。

不同于欧洲建筑独立于空旷场地以给人带来的深刻印象,中国传统建筑的完整形象则往往是建筑组团,以院落空间为中心,不同等级与功能的殿堂、厢房、游廊、山门、围墙、角楼等围合出中央院落,这一系列建筑的组合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

最早出现的围合式院落源于防御的需要,依据各地所处的纬度与气候,形成了不同比例与尺度的院落空间,体现了对自然的适应[2]。而文化则进一步塑造了院落空间,儒家“礼制”的严格组织层次、等级秩序在院落空间中表现为对中轴对称、坐北朝南方向性的强调,佛家的“缘起”观念、道家的“天人合一”都是对自然的尊重,作为日常生活中与自然最亲近的场所,各地的传统院落中植物的布置都能体现出这些思想。

1.2 传统院落空间特性

1.2.1 内聚性

四面围合隔断了建筑与外界的直接联系,表现出对外的封闭排斥与对内的亲和聚敛的空间品质,这在空间上塑造了院落的内聚性,可以给身处其中的人私密感与安全感,成为聚集交流的场所。在中国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聚居模式下,院落的内聚性还被解读为家族的气运与财富的集聚,象征着家族内部的凝聚力。

1.2.2 层次性

传统院落给建筑组团带来了空间上不同层次的感受,以传统北京两进四合院为例,从户外的开敞舒畅的空间感受到进入门房外院逐渐私密的过渡空间,再到通过垂花门进入内院的私密而开敞的体验,最后进入正房的私密空间,整个过程给人带来了丰富的空间感受。而传统殿堂建筑群体运用多重院落轴线串联,并加以视野的限制与引导,营造出了庄严肃穆的空间体验。

1.2.3 多元性

不同院落空间给人的感受并不相同,北方的四合院让人更多地感受到建筑外的自然环境,江南的园林则更能营造丰富的景观体验,而南方民居的天井式院落则往往被认为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和扩展,主要起采光通风功能。院落尺度与比例上的变化能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这也是院落空间的多元性所在。

2 现代院落空间构成

2.1 现代院落的主要功能

2.1.1 集散功能

现代高层建筑占据了城市中的主要地位,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瞬时人流,对建筑内外交通造成压力,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与垂直电梯、楼梯井附近,汇集了垂直方向各个楼层的人流量,甚至会存在出现踩踏事件的风险。而院落提供了人流聚集、疏散的活动空间,对瞬时的人流能够起到一定的集散作用,引导人群快速通过。

2.1.2 生态功能

户外院落能够和自然直接接触,通过庭院的位置与建筑的朝向合理布置植物配置,可以使建筑室内获得更好的自然光照效果,提供了柔和的自然光线,同时也可以防止辐射带来的热负荷[3]。院落中植物的存在还能对户外的空气起到一层过滤的作用,使室内的空气保持较高的质量,能带来更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院落还能够起到隔绝噪声的作用,创造更好的室内环境,缓解高度现代化生活的紧张感。

2.2 现代院落的空间特征

2.2.1 平面布置

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进步,建筑不再局限于梁柱结构,院落的平面构形更加灵活。传统中心矩形院落存在空间浪费、视线干扰、流线过长等问题,而这在现代建筑中不再常见。现代院落往往位于建筑外围,环绕于建筑布置或仅在建筑的一侧布置,庭院与建筑分别集中,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空间感受,但同时也造成了空间使用率的降低,庭院的私密性有所降低,建筑与庭院的关系减弱。在現代建筑中,可以通过平面不同位置与尺度的院落组合,灵活布局院落空间,减少单一构形存在的问题。

2.2.2 垂直扩展

现代建筑层数的升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层面院落的探索。多层建筑一方面能够给院落带来在不同层数的不同位置,另一方面也能提供不同高度的视角,产生丰富的视觉变化。在空间组织方式上,建筑可以通过错层、退台、连廊、下沉等多种方式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间序列;在比例与尺度控制上,可以同时通过建筑高度与庭院宽度进行尺度控制,营造出不同的高宽比,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3 老吉兆营清真寺概况

3.1 老清真寺的历史[4]

吉兆营老清真寺旧称礼拜寺,坐落于玄武区43号,据老回民口传和1953年寺管会上报材料称,吉兆营始创建于清代中叶,太平天国期间被战火焚毁,1912年礼拜大殿重建,1916年重建对厅,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吉兆营清真寺还作为吉清回民小学办学,1966年划为教育部门占用,1983年重新开放。但随着参加宗教活动穆斯林的增加,活动场地狭小的问题愈发凸显,改造迫在眉睫。

3.2 老清真寺的院落与建筑

老清真寺很好地融入了传统南京的狭窄街道、低矮房屋、连续院落的老城风貌当中。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周边的老屋纷纷被办公大厦、中高层住宅小区取代,老清真寺反而成为了城市中的“异类”[5]。

老清真寺入口大门北向开敞,入口处在建筑立面界面上后退了半间的距离,形成了半围合的门厅空间,吸引商贩、游人停留,入口正上方悬挂蓝底金字“清真寺”牌匾,表明建筑的特殊地位。入口正对中心庭院,由于用地狭小以及主体建筑的东西向布置,庭院平面呈南北狭长形状。建筑的东西朝向不同于传统坐北朝南的布局形式,而是受伊斯兰教向西礼拜的习俗的影响,清真寺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组合形式与独特的礼拜方向,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朝向的建筑与东西轴线的院落组合,吉兆营清真寺也是如此。其中央庭院西侧布置有大殿,作为礼拜场所,东侧则是二殿,作讲经学习用,南侧是盥洗等辅助功能用房。大殿平面呈“凸”字形,在西侧有一段凸起,设置有券形圣龛和方向墙,代表着麦加圣地的方向,也是礼拜的对象。这一凸出的空间与主体建筑相隔离,金色古兰经文与各色花草纹饰的大量应用使这一空间显得更加华丽,带来了更加浓厚的宗教气氛。圣龛外的南北两侧种有两棵银杏树,这在新清真寺的庭院中也得到了保留。

4 新吉兆营清真寺的院落组合

4.1 新建筑的空间组合

4.1.1 水平扩展

老清真寺的特征之一是其传统的院落形式,新清真寺也基于传统的院落组成形式,在不占用更多面积的情况下对院落空间进行了水平方向的重组与扩展。

建筑北侧设有两个入口,主入口设有室内庭院,起到传统建筑中的门厅作用,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平日里工作人员一般都会在入口庭院处摆上桌椅,与前来礼拜的朋友问好、闲谈;每到重要节日,大量海内外穆斯林也会先在入口庭院聚集,等待相约的朋友一齐礼拜,入口庭院主要起到交流、集散功能。

进入建筑内部,和传统四合院相似,其中心有一个主要院落空间,不同的是这一主要庭院并不与外部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而属于室内空间。平日里这一主要庭院并不怎么使用,礼拜者一般会直接进入二层大殿进行礼拜,在主麻日时,这一庭院一般作为礼拜之后聚集与交流的场所,而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庭院又会作为餐厅使用,中央庭院的存在为不同功能提供了弹性空间。

建筑外部连接北侧次入口的核心庭院则沿用了传统院落的构成形式——通过建筑与院墙围合而成的户外庭院。西侧的院墙同时作为礼拜墙,东侧为建筑主体,南北两端有老清真寺留存的银杏树。两侧的建筑与院墙将庭院限制在了比较狭小的空间内,带给人江南民居天井院落的空间感受。不同于建筑内部作为交流和集散空间的院落空间,户外空间由于其宗教的特殊性显得比较安静,平日里次入口并不对外开放,会有一些杂物堆放在这里,而在主麻日,这里也会作为除大殿以外的另一礼拜场所,气氛比较静谧肃穆,展现出了传统院落的内聚性特质。

4.1.2 垂直扩展

建筑层数的升高,一方面为院落带来了不同层数和更多可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传统庭院提供了不同高度的视角,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吉兆营新清真寺的一层主要是作为交流与集散空间,二层布置有最重要的礼拜大殿,三层则以办公和辅助空间为主,不同楼层的主导功能不同,院落的组成方式与人们对院落的感受也存在差异。

一层功能以疏散人流交通为主,其中的入口庭院、中央庭院与户外庭院分别连接主入口、两部楼梯与次入口,庭院相互之间也紧密连接,交通流线相对通畅,能够很好地起到疏散节日期间瞬时人流的作用。二层则以礼拜这一功能为主,空间也很明确地分为大殿内的礼拜空间与大殿外的休息活动平台两部分,休息平台同样以交通集散功能为主,连接两部楼梯,而礼拜大殿又通过玻璃幕墙与户外的圣龛和户外院落产生视线上的联系,大殿成为了建筑空间与户外院落的过渡空间,带来了独特的空间体验。第三层室内以辅助功能为主,在户外则设有屋顶庭院,平面上仍呈现半围合形式,三面由建筑围合而向西开敞,与一层的户外庭院的银杏产生视觉上的联系,从高层俯瞰庭院又能带来另一种体验。

4.2 院落空间的层次感受

传统中国院落在水平方向上层层递进,通过控制建筑之间的距离营造不同尺度的空间感受,这在平面上势必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新清真寺的多层布局则在竖向上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面积有限的院落可以在垂直空间上带给人更丰富的感受。

进入底层的户外院落,四面由灰砖围合,隔离了外部的喧嚣,人们视线被引向高大的照壁,在略显狭窄的空间里,需要抬头才能看见照壁上的壁龛,两侧高大的银杏又遮蔽了部分天空,院落显得静谧而神圣。在每周五的主麻日,从各地前来的穆斯林聚集于清真寺,除了礼拜殿内部,很多穆斯林还会选择在底层庭院自发进行礼拜,这也体现了穆斯林对庭院空间的认可。二层大殿透过玻璃幕墙正对壁龛,大殿比底层院落宽广许多,视野相对开阔,大殿外的院落与壁龛可以给人一种归属感。屋顶庭院则是传统平面院落的形式,建筑三面围合,向西开敞,从屋頂庭院掠过银杏树梢向远眺望,视野更加开阔,城市、清真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结语

院落作为传统建筑的灵魂,反映的不仅仅是传统建筑组合的形式与布局,更包含了古人对空间的思考与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而随着现代建筑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进步,城市中建筑密度与层数不断提高,社会需求日新月异,传统院落空间形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需求,现代院落需要考虑更加多样的使用功能。

同时,技术的发展同样为院落空间带来了新的可能与发展方向。在平面上,院落摆脱了传统居中、对称的布局要求,位置更加灵活多变,以适应不同功能需求。垂直方向上,院落空间拓展了传统从未涉及的领域,通过错层、退台、连廊等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角,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空间感受。

在吉兆营新清真寺的设计中,建筑师在保持地方特色、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了院落空间的现代重组。当代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对传统院落空间的探索,不仅仅是对传统院落简单仿照,更多的是开始对院落场所精神进行思考。研究传统院落空间的现代重组方式,为传统建筑的院落文化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是对传统院落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更为未来院落空间设计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1.

[2] 段晓娜.中国传统庭院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2:8-9.

[3] 李文帅,吴凡.浅析现代高层建筑“院落”空间生态化设计[J].山西建筑,2017,43(27):33-34.

[4] 伍贻业.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M].南京:南京伊斯兰教协会(内部发行),1999:237.

[5] 马晓东.此时、此地、此寺——吉兆营清真寺设计[J].建筑技艺,2017(01):22-29.

作者简介:祝朝阳(1999—),男,江西上饶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李岚(1973—),女,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乡规划、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现代建筑
论现代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优化设计
浅析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浅谈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消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分析
现代建筑启示录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