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工匠的技艺传承与当代发展

2020-03-11 08:52殷晓冉蒋晖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殷晓冉 蒋晖

摘要:民间工匠秉持匠心,凝聚出了一种钻研、坚持、刻苦的工匠精神,担任着传承的重大使命。但是到了如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一生做好一件事,不应该只是匠人们的终身追求,更是对当代人沉淀自身、保持初心的呼吁,匠人匠心不应该只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关键词:民间工匠;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社会阶层按“士农工商”划分。士人读书考取功名,引领尚学风气。世人贪图口腹之乐,而士人品行高洁,“一箪食,一瓢饮”,也可以于“陋巷”中享受“不改其樂”的清高生活。农民保证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是民生之本,因而“农”位于“士”之后。处于四民之末的“商”,是儒家眼中轻义贪婪的代表。而工匠隐于世,为百姓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更传递了工匠精神,这也是使“工”位于“商”之上的主要原因。

1 民间工匠的历史发展

善其事者曰之工。中国的艺术设计观念从奴隶社会时期开始,工匠群体是早于国家产生的。古时,随葬品象征着墓主的身份和地位。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印记,良渚时期便以玉器随葬。玉器从匠人手中诞生,工匠阶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

在封建社会时期,民间工匠是被束缚的群体。《庄子·刻意》道:“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重利之徒,只会更加为世人所不齿。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官营手工业发达,官匠的技艺虽说是炉火纯青,可无奈没有人身自由,在高压的工作下也丧失了创新动力,他们所做的工艺品也仅供皇家享用。于是,那些技艺精湛、不甘被束缚的民间工匠,便在民间开起了作坊营生。后来,大批手工艺人被迫到官营作坊服役,有的甚至终身不得脱离匠籍,要一辈子为皇家工作[1]。直至封建社会的中后期,这样的徭役时代才慢慢结束。

民间有百工,百工兴则鼎祚兴。国家的文化、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保证了传统的手工艺得以生存延续[2]。时至今日,中国古代各行各业的民间工匠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高超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2 民间的工匠精神

早些年间,总能看到一些能工巧匠在城乡田野之间靠着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如今,民间工匠却日益罕见,连带着传统手工艺也要面对“绝版”的境遇。显然,保护传统手工艺,让匠心传承后继有人,已是燃眉之急。

2.1 创新突破

在南京的甘熙故居内,有一处特殊的展厅——金陵十八坊。非遗绒花就诞生于此。赵树宪先生是这间绒花工作坊的手艺人、传承人。绒花走向大众,除了文化热潮的推动,离不开赵树宪先生一次次将绒花与影视剧结合的尝试,更离不开赵树宪对绒花手艺的守护。非遗日渐走进大众视野,汉服潮流的高涨也让南京绒花的人气持续高涨,订单更是一度爆满。

除此之外,绒花的身影还活跃于各大品牌间。前段时间,绒花与爱马仕橱窗设计的合作,让人惊艳不已,图中的大羽毛便是出自赵树宪先生之手(图1)。这个长达1.6米的大羽毛,让绒花在造型、技艺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突破。绒花的造型不再单单局限于花草,流畅的线条元素也被增添到了绒花之中。

每天慕名进出绒花坊的人有很多,而赵树宪先生却早已习惯,他只是埋头做着手里的绒条。扎根于传统的手艺,专注、坚持、钻研,并且敢于突破创新,这就是我们在赵树宪身上看到的工匠精神[3]。

2.2 坚持一件事

有人说,工匠精神是一辈子、一件事。这种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是工匠一直以来坚持的最基本也是最理所应当的事情。例如,在有了“名气”之后,绒花陆续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求学者,然而,真正静心学习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坚持一段时间就半途而废的人占据了大多数。绒条的制作,看似容易实则复杂(图2)。这简单的绒条,制作工序除去蚕丝的准备工作,还有劈绒、勾条、打尖、传花、粘花这五项。那些浅尝辄止的求学者,无非是兴趣驱使将其当作消遣罢了。手艺的传承,不是凭借一腔热血,而是一种坚定的选择,匠心修炼在于潜心洞察、忘我钻研,这是永无止境的。

理查德·桑内特说:“只要怀揣一种单纯地为了把事情做好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能具备匠心。”匠心,正是坚持专注地做一件事,正是我们在面对工作时应该有的敬业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匠心应当是中国制造的一种中国式的表达。

2.3 极致追求

民间手工业,行行有作坊。以鲁班为代表的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匠人们孜孜以求的。君子之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匠人将人与自然的感情倾注于双手,不断切磋琢磨,追求极致之美。世人奉鲁班为工匠鼻祖,是为了牢记劳动人民那种钻研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钻研,将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就可以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热爱工作,不仅仅是尽力做好,更要追求精雕细琢,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匠人们只有沉淀自心,才能真正做出一份独具匠心、经得起岁月洗礼的作品[4]。

工匠传承是一件简单又严肃的事情。即便是街头吹糖人、画糖画的手艺人,在他们手中,糖人、糖画看似容易地被制作了出来,背后也蕴含着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同时,手工艺品的呈现对工匠自身的品质要求也是极高的。例如,烧制瓷器时,若出现残次品,则多数情况下它们会被砸碎销毁。匠人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极致。

2.4 传道授业

民间工匠的传承大多是师生模式。这与古时老师教授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一样的。在绒花坊中,除了赵树宪先生和来往的游客,再有就是他的五位小徒弟了。赵树宪先生把绒花制作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五位弟子,他坚信,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攒,弟子也必定会慢慢从一个小小的手艺人变成一个真正的守艺人。

3 当代设计师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3.1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

当今市场上的奢侈品品牌,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工艺和质量,而在创新品牌价值上。譬如Gucci这样的国际大牌,也有想“把消费者找回来”的一天。要让消费者愿意买单,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输出品牌价值观,定位消费者的各个年龄段。青年市场前景开阔,将市场目光放在年轻一代身上,选用更加年轻化的设计风格更有利于品牌文化的输出。

匠人不缺手艺,非遗文化不缺文化内涵。中国并非没有优秀的手工匠人,只是他们的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匠人们缺乏的是适应市场和对自身进行修正的能力,一成不变的审美使传统手工艺缺少了魅力和个性的表达[5]。而设计师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设计作品也是需要多次修改方能最终定稿。品牌公司能够反省自身,定位消费市场,找回消费者,当代设计师也可以。徽州人家里的家训、族谱还有自成风景的徽派建筑,无一不是传统儒家文化赋予徽州当地文化的烙印[6],当地人捕捉到了市场需求,发展起了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行业。非遗文化具有深厚的艺术、历史价值,设计师们也要洞悉市场,助力工匠精神的传播。

3.2 大胆创新

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其寓意性好且装饰性强,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优化材料和工艺对工艺品进行再创造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点[7]。鲁班被世人誉为木匠的祖师,而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工匠,更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作为工匠,他制作出的木工精细好用,同时,他也会研究事物,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有着极强的洞察能力。他创新发明出各类木作工具,使人们摆脱了沉重的劳动。在秉持初心的前提下,工匠和设计师的职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鲁班就将工匠的坚守和设计师的创新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工匠精神不只是纯粹强调重复制造同一种作品,还要发展更为精细、美观、安全、实用的工艺品。传统难免会有和现代有所摩擦,设计师们要潜心研究,跳脱传统桎梏,带着古人的工匠之心改进生产技术、提升工艺效率,这是工匠和设计师的进一步追求[8]。从这个角度看,工匠精神要求工匠和设计师无论是在作品上还是在进行创新时都要忠于自己的本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自己所处的领域独领风骚。

3.3 利用大众心理

我国现阶段的装饰风格正从追求奢华、色彩艳丽向着实用简洁转变。通过刺激人的五官,给予人的心理感受是最直接的,视觉感触是设计风格带给人的第一心理体验。另外,我国消费主力军的年龄段大抵在20~45岁,这一类人群有一定消费能力,追求一定的生活品质,同时,他们紧随复古潮流,也会喜欢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从众心理,一直是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几乎无法避免的,因此,设计师可以利用视觉的色彩心理和大众热衷复古潮流的从众心理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当代室内装饰設计中加入具有特色且符合现代审美的民间手工艺品,在为设计师们拓宽了设计元素的同时,也使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9]。例如,现今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渐渐充当起了富有特色的隔断元素和装饰品,这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

4 结语

回顾中国历史,民间工匠从兴起发展到被束缚压迫,再到现如今掀起全民非遗热潮,靠的就是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那是一个个普通的匠人日夜孜孜不倦的坚持,是他们对传统工艺的不断创新,对手工艺品的极致追求使其延绵发展。工匠的作用是同生活交流,制造出能够充分发挥功效的物品。而工匠精神,是在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追求纯粹、坚守本心、沉淀自身的一种优秀品质。匠人们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应该是当代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民间工匠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要坚持创新、不断输出自身价值;设计师们也要学习工匠精神,亦要拓宽眼界,破开传统文化壁垒,将民间工艺与这个时代连接得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 蔡丽.从官匠到民匠——古代工匠身份的变化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7(04):88-89.

[2] 陈银波,邢若晨.浅谈苏扇装饰形式的历史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04):47-48.

[3] 黄瑞,杨杰.浅谈吕尧臣紫砂艺术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启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0(6):63-64.

[4] 张勇.古代的工匠精神[J].创新作文,2017(36):47.

[5]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6] 吴馨宇,田晓冬.传统聚落中诗意美学的表达——以皖南徽州古村落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7] 徐艳铃,王颖.唐代扬州铜镜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69-70.

[8] 赵慧,湛磊.传统漆艺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4):107-108.

[9] 张晓平.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民间工艺品的应用研究[J].居业,2018(11):36-37.

[10] 曹亦南,熊瑶.中国传统门窗木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4):110-111.

作者简介:殷晓冉(2000—),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设计心理。

蒋晖(1985—),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