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行吟路线可视化呈现研究

2020-03-11 08:52李明术李哲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李明术 李哲

摘要:屈原文化呈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可视化是屈原文化表达的有效形式之一。本文探究屈原文化,选取屈原行吟路线内容,对其内容进行梳理概述和特征分析,提出基于设计学理论的多维可视化呈现方法,对屈原行吟路线进行内容的筛选和提炼,运用二维可视化和三维可视化呈现方法,用图像诠释可视化形象,拓展屈原文化传播途径,以达到传承与发展屈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屈原行吟路线;可视化呈现;路径

可视化被当作是视觉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防止在阅读和解释数据时产生挫败感,探究可视化图形用来轻松交流复杂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创意的图表信息表达,可以让受众以一种美丽而有洞察力的方式享受信息[1]。

传统的屈原文化研究内容包括心理、行吟路线、投江、作品、楚文化、节日习俗等,屈原留下的作品流传千年,词句之中透露的信息耐人寻味,结合诗人作品、所处环境、为后人遗留下来的古迹,深入研究,可得出诗人的行吟游历路线,反映诗人的思想轨迹线索,结合当代旅游景点的历史追溯,运用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文化可视化承载,折射出伟大诗人的人生历程。本文对屈原行吟路线部分的探索,运用基于设计学理论的多维可视化方法,针对屈原文化的行吟路线内容部分进行二维和三维可视化呈现,改变屈原文化传承的刻板印象,为屈原文化的传播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感。

1 屈原行吟路线概括

屈原作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一生传奇经历鲜为人知,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得出屈原吟游路线、所达之处对后世带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文化意义。将屈原行吟路线整体概括为出生、创作、鼎盛、流放、投江五个阶段。

首先,出生阶段的描述从诗人生长之地开始,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的秭归县是屈原从小生长的地方,遗留下来的清烈公祠和屈原遗像等一系列,现在形成了历史文化屈原故里等著名旅游景点;诗人在青少年时期也是在山水中度过的,在他后续的诗词《离骚》中提到的许多稀缺珍贵的植物、药材都是出自神农架,神农架也算是哺育了诗人的地方,在后续诗人的许多诗词中均有所体现。

接着,创作阶段开始,诗人云游四方创作大量诗词。诗人初出秭归时,一心想寻找长江之源而来到了长江三峡,该地有各种传奇故事,在巫峡处有巫峡和巫山神女的故事,游历至西陵峡时又有“过鬼门关”的典故,当年,屈原乘木船从两壁巉岩的峡谷中出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江汉平原,而后就是当时楚国的政治中心古郢都。《九歌》就是诗人在有“音乐之城”之称的郢都,收集民間祭神歌舞词然后择优整理而成的。屈原将在游历途中听闻和遇到的各种神奇故事,以诗歌为载体体现出来。而后至古云梦区,汉川阳台山也是一处旅游景点,现如今被称为仙女山,屈原参观了祭祀活动和巫师表演后,将歌舞词记录下来,整理为后续的《少命司》。诗人在离开云梦后,便来到了洞庭湖畔、西北部华容一带的河网地区以及西南部益阳、桃江一带的丘陵地区,后来《楚辞·九歌》中有四篇原始材料《湘君》《湘夫人》《河伯》《云中君》都出自此地。在围绕洞庭湖一大圈后,诗人以汨罗作为歇脚地,结合生活经验,将《山鬼》进行最后的完篇。

然后步入鼎盛阶段,随着作品《山鬼》流传民间,屈原得楚怀王赏识,召回做了他身边的文学侍从,尽管过的是官娱生活,但屈原还是在进行《九歌》的收集和整理,比如随怀王进行祭祀上帝的典礼,整理出了《东皇太一》;在祭祀日神的歌舞中,整理出了《东君》;而《国殇》是在一次齐国计谋战败楚国的事件中,为了鼓舞士气,楚怀王命屈原写下的吊唁阵亡将士的歌词,写得可谓悲壮而激荡人心,屈原的才华因此深得民众的喜爱和楚怀王的重视。但此时诗人并没有贪图安乐,在发现楚国政治出现严重弊端时提出改革,而此番改革对贵族的利益造成了威胁,贵族对屈原心生不满,设下诡计使楚王对屈原失去宠信。

屈原被放逐汉北,从而步入流放阶段,诗人作《抽丝》以表对郢都的怀念,也是写给楚王的一篇“陈情表”,屈原去郢都述职之期,担心国家安危而留下观察情况,作下《颂橘》站太子派使太子回国登上王位,由于屈原推行的新法易得罪有权势的官臣,后将屈原封为空有头衔却不能参与任何政事的三闾大夫,府邸坐落于沙头市,《悲回风》《惜诵》就是出于此地。诗人在推行美政不成、昏君当道、感知已经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挽回祖国之时,毅然弃官离开。在武汉东湖西岸(今屈原纪念馆),也可以追溯当年屈原游历经过此地。

最后是诗人深感救国无望、心情抑郁的投江阶段。国家破亡,国都不可回之际,诗人选择之前曾经游历之地汨罗定居,并作下《哀郢都》,随后投江身亡,而端午节也被赋予了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节日意义,其所创文学作品流传千年,至今仍被后世学习[2]。

屈原行吟路线代表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后世所流传的诗词、楚文化与之息息相关,每一段游历路程都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使人回味无穷。文化的形成由循环机制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互相制约、关联,比如在对屈原诗词的研究部分必定涉及诗词创作背景,而环境经历又在诗词中有所体现,充分了解诗词文化的前提是深入体会所处地点以及作者的情感。文化的可视化表达追求多方位、多角度地迅速了解故事背景,这也有利于对屈原文化的多元了解[3]。

2 屈原行吟路线可视化呈现形式特征

屈原文化的传承以多姿多彩的呈现方式,屈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可视化呈现特征归纳如下:

2.1 大众化

大众化是指人们普遍具备的条件和现象。文化的可视化呈现是普及化和为大众所掌握的图像信息,对屈原复杂一生的故事线进行梳理,找出屈原生平的数据、地图、文本信息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庞大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可视化设计,恰当的图形表达使之变得简单易懂,便于大众快速了解屈原文化。现已有的屈原文化可视化呈现方式也显现出大众化的特征,比如影视剧的拍摄、屈原诗词在课本里出现,文化信息的交流、传递[4]。

2.2 娱乐化

娱乐化是指将文化产品的娱乐性放在首位,以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文化行为。娱乐化在技术创新和形式的多样化上进行演绎,在文化表现的同时创造情感与价值,以轻松愉悦的表达方式传递文化内涵。屈原文化在形式上也趋向娱乐化,比如电视剧、舞台剧的出现,也可以在图像可视化设计上加以诠释。

2.3 艺术化

艺术与美学息息相关,图像的呈现与内容同样重要,艺术观念的表达,是艺术化的关键。生活中的艺术化随处可见,将文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在审美形态的呈现方面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赋予文化以生命和审美的意义。屈原文化艺术化的途径可以通过可视化图像呈现,以跨学科交叉发展方式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可视化形式呈现特征在本文中主要提到的有三个方面:大众化、娱乐化、艺术化,基于屈原文化原有可视化呈现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对图像可视化呈现方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在屈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可视化呈现多体现在书籍、诗词和影视作品中,在大众化、娱乐化和艺术化方面各有所欠缺,基于此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基于设计学的屈原行吟路线可视化呈现研究的方式。

3 基于设计学的屈原行吟路线可视化呈现方式

对于设计师和读者来说,可视化是一种通往未知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体验新冒险的深刻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创作者和观众参与到一种奇妙的有时甚至是超现实的故事叙述中。对屈原文化中行吟路线部分内容进行提取和整理,然后进行创意图像设计,具体可视化呈现方式有二维呈现和三维呈现,二维呈现中又包含了量化、动态、形态可视化信息图的呈现。

信息图是文化、符号、艺术与设计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的概念。通过图像的方式将屈原人生的历程用较为简洁、清晰、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下内容为对屈原文化信息图的表达方式的探索。

3.1 可视化二维呈现

在屈原行吟路线的可视化呈现上,运用平面构成知识,将信息进行视觉上的量化表达,探究平面构成中的三要素,从点、线、面三要素映射出量化可视化、动态可视化、形态可视化三方面的二维可视化呈现方式,通过图表、图像、统计图等方式对大众进行文化输出[5]。

3.1.1 量化可视化

量化视觉图像表达基于平面构成的点的要素而成,在图表信息的表达中主要以点的形式存在,在统计图中以点的大小、数量来表示程度,在地图中以点表示地点、重要节点、地标等。

对于文献检索关键词、人们关注度的了解,结合知识图谱进行创意图像设计,根据屈原文化的检索关键词,如“离骚”“楚辞”“楚文化”“屈原”“端午节”“粽子”“划龙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求索精神”“行吟路线”“屈原心理研究”等,进行论文检索,得出人们对关键词的关注程度,对关键词“屈原”“离骚”“楚辞”“屈原文化”等进行检索和量化分析,表达诗人心情的起伏变化,在了解后世节日习俗的形成和作品赏析的同时,能体会到作品背后的故事、诗人的生平经历,使人们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诗人当时创作的心情,从更深层次体会屈原文化。

3.1.2 动态可视化

动态视觉图像表达基于平面构成中线的要素而成,以线型大小、粗细、长度、流线变化,来对信息进行视觉呈现。在统计表格中以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为主,在地图上表示动态游线的输出。

将屈原行吟路线分为出生、创作、鼎盛、流放、投江五个阶段,信息图分别对五个阶段的时间、地点、年龄、作品以及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心情制作一个大概的图示意信息,以便人们根据图像大致了解诗人一生的经历。将诗人经历的每个阶段的事件、到达的地点、传作的诗词以及心情感想用信息图的方式来表达其变化、趋势、联系,通过视觉化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受众在可视化图像的解读下快速了解屈原文化。

3.1.3 形态可视化

形状视觉图像表达基于平面构成中面的要素而构成,以面的造型来对信息进行艺术表达,通过整体画面的比例均衡、协调、频率折射出信息内容。

在屈原文化所包含的信息中,包含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部分以客观形象的方式存在,如屈原墓、屈子祠、屈子书院等建筑,而非物质文化部分是精神文化,是一种抽象的、非物质的存在,如屈原作品、精神、节日习俗等。回顾屈原的一生,其在行吟途中所留下的历史遗迹、诗词作品,或者是后来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等,都属于屈原文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用图像来表达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的变化,具体用面的表达方式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屈原文化包含的内容。

3.2 可视化三维呈现

平面构成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互相影响构成三维图形的呈现,形成的视觉图像,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到信息展示上,比起二维图形更加形象生动且简单易懂,是文化表达的有效形式。

三维可视化表达结合点、线、面、群四个层面来表达。点指的是诗人游历过的具体地点,如诗人生长之地长江三峡、少年游历之地神农架、流放后定居地汉北等,地点信息对应地图上的空间定位。线是指交通线路,地点与地点之间的连接带,景观线路要道。面指的是所处古今区域划分的时代变迁。群是指景观群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建筑和建筑之间、建筑与景观之间,如岳阳楼、洞庭湖和君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黄鹤楼与蛇山景观、鹦鹉洲、晴川阁等形成景观群落,东湖与屈原纪念馆的相互呼應关系等。通过对整体空间信息的把握,进行图像化的设计,使屈原文化展示出新的魅力。

4 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信息,在众多可视化呈现的方式中,如诗歌、戏剧、景观园林、建筑等,运用信息图对内容复杂、故事线烦琐的文化内容进行表达,以信息化的方式,利用设计手法对文化信息进行加工与生产,通过图像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与再利用,在视觉印象中形成表层印象,激发人们的兴趣,深入探讨和研究文化内容,促进屈原文化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佳慧.基于微传播的李白文化可视化设计研究[J].山西档案,2019(2):165-167.

[2] 程嘉哲,刘深.屈原吟踪漫记[M].重庆出版社,1992:1-192.

[3] 文庭孝,刘晓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三种可视化工具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2016(02):21-27.

[4] 于琳琳.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分析[D].辽宁大学,2014.

[5] 陈文彦.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传承景观的多维可视化方法——基于蔚县剪纸实证[J].测绘科学,2013,38(1):87-89+95.

作者简介:李明术(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副教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硕士生导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李哲(1996—),女,湖南岳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