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选择的夏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0-03-11 08:52管慧慧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

摘要:街道作为最普遍的公共空间,承载人们日常通行以及丰富的户外休闲活动。打造良好舒适的街道空间环境可以增加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时长,从而延长使用者的使用时长,吸引人们停留,增加活力。本文以西安南二环太乙立交路段为调研对象,采用全天定点观察法,分析夏季街道空间中使用人群的行为活动以及选择的空间特征,进一步针对街道提出设计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行为选择;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环境心理学家和其他研究环境与行为关系的学者设计出了一套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以现实生活和空间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通过对人类行为进行观察以了解人类需求和喜好的有效方式。对生态心理学理论以及人类行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对街道的特征(包括街道用地的开发情况、物理特征、对街道空间和街道两侧建筑的管理)与街道使用者的行为(动作)和态度(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是评估街道的有效方式。本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街道空间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以及行为活动规律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提出优化街道中行为活动发生场所的设计策略,进一步指导设计实践,从而打造优良品质街区,提升街道活力。

1 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1.1行为类型划分

扬·盖尔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关系,发现不同行为活动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同时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户外活动。本文基于扬·盖尔的研究,将街道空间中的行为活动分为三大类,包括必要性活动(通行行为)、自发性活动(休闲行为)、社会性活动(交往行为)[1]。

必要性活动是指生活中被动的、必须进行的行为活动。街道上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它对于街道环境的需求最小,比如工作日必须上班、孩子必须上学等行为。

自发性活动是指基于周围环境或自身,有一定选择权的活动。当街道能为人们提供良好舒适的物质环境时,很可能会促成这些行为的发生,比如休憩、驻足等。

社会性活动是指需多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当街道环境舒适,有更多人愿意停留时,会有更多可能聚集的场面,比如棋牌活动及对其围观、儿童的嬉戏与家长的闲聊等。

1.2 街道上人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2],而街道空间中要满足适用人群安全、便捷、舒适、交往性、美观等需求层次[3]。

街道上人对安全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人车安全上。汽车等公共交通会对行人的安全造成威胁,只有當街道上行人的安全得到保障时,人们才会更常使用街道空间并愿意停留。舒适的街道往往会吸引更多人驻足,从而激发交谈、休憩等一些自发的社会性活动。人们的心理需求总是倾向于采用最便捷的方式,这在街道活动中主要体现为爱抄小道等不文明的行为方式,因此,在街道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街道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等要求,还要考虑街道使用的便捷性。人作为社会上的人,避免不了交往,街道更是不可避免的交往场所,各式各样的活动发生于此。而往往街道上行人聚集的地方,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人流越聚越多,就能提升街道的整体活力。街道上的观赏性活动可分两种,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其中动态的是指街头上各类表演活动,人们往往会因此驻留;静态的是指街道本身的景观设计对人的吸引,例如花坛、雕塑、小品等。而对于风貌街道,这些设置需结合当地特色,以增强街道整体的可识别性与观赏性,进而吸引行人在街道上驻留,为街道带来人气[4]。

2 街道空间交往行为调研分析

2.1 研究场地概况

南二环太乙立交周边以居住区为主,配套生活服务的市场、超市、车站、医院、学校等。研究选取的观测路段为南北走向,长33米,宽14~19.5米,中间车行道6米,其中有4米的机动车道及2米的非机动车道。

场地东侧人行道长15米,宽3.5米,地面全部硬质覆盖,紧邻太乙立交,立交高度2.5~3米;西侧人行道长29米,宽3~6米。人行道西侧有1.5~4米宽的绿地,绿地高度为0~0.5米,绿地里有9棵幼苗,高5~6米,冠幅1~2米。绿地西侧紧邻西延铁路小区围墙,围墙实体砖墙高1.5~2.5米,上方有2米高护栏,围墙共计3.5~4.5米高。南洞口对面西侧人行道有一市政座椅,宽0.7米,长3米,高0.5米。座椅西北向6米处有一棵国槐,高7米,冠幅5米,树池形状近似直径2米、高0.5米的圆柱。

2.2 场地行为活动分析

研究选取2020年夏季周末7月5日以及工作日7月7日,在7:00-23:00对该段街道进行全天候定点观察,以拍照与视频的方式记录该场地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后期进行人群数量的统计与行为轨迹的描绘。

2.2.1 使用人群数量分析

对7月5日(周末)进行逐小时的人数统计,发现21:00~22:00人数最多,达到689人;其次是20:00~21:00人数次多,达到602人;17:00~18:00、19:00~20:00以及22:00~23:00人数均为400余人;7:00~8:00、10:00~12:00、16:00~19:00人数均为200余人;12:00~16:00人数为100余人;一天当中9:00~10:00人数最少,为153人。

对7月7日(工作日)进行逐小时的人数统计,发现7:00~9:00、19:00~20:00人数均为600余人,其中7:00~8:00人数最多,达到696人;其次是19:00~20:00人数达到640人;20:00~21:00人数达到500余人;9:00~10:00人数达到400余人;12:00~13:00人数达到300余人;10:00~12:00、16:00~17:00人数达到200余人;12:00~16:00人数均为100余人,其中15:00~16:00人数最少,为137人。

依据人数统计可以看出该场地周末只有一个晚高峰段,而工作日有早晚两个高峰段。一天当中12:00~16:00人数均为低峰段。

2.2.2 使用人群行为活动规律

对7月5日(周末)进行行为活动分析,发现7:00~14:00主要为必要性的通行行为,其中9:00~11:00能看出有买菜、遛娃的行为;14:00~17:00依旧以必要性的通行行为为主,但会有部分逗留、休憩行为的出现;17:00~20:00,场地陆续有部分商贩摆摊,来往人群骤增;20:00~23:00,出现购买、闲聊、休憩、娱乐等多种行为活动。

对7月7日(工作日)进行行为活动分析,发现早上主要为必要性的通勤行为,其中9:00~11:00能看出有买菜、遛娃等通行行为,11:00~14:00呈现午间通勤的小高峰;14:00~17:00人流较少,以通行行为为主,会有部分逗留、休憩行为的出现;17:00~20:00,夜市商贩陆续摆摊,人数骤增;20:00~22:00,场地出现大量的购买、闲聊、休憩、娱乐等多种行为活动。

依据行为活动规律的分析可以看出,街道一天当中仍以必要性的通行行为为主,下午会出现少量自发性行为,傍晚会出现大量自发性行为,同时伴随出现社会性活动。

2.2.3 使用人群行为活动空间分布

通过对街道进行全天候定点观察和照片、视频的对比,发现针对不同的行为活动类型,其停留的时间和活动空间也是不同的。

必要性活动在街道空间中为通行行为,不受空间环境的影响且一天当中几乎都以该行为为主,会出现早晚两个高峰段及中午的一个小高峰段。主要影响因素更偏向社会制度。

自發性行为在街道空间中有逗留、休憩,主要在下午14时之后陆续出现直至晚上收摊后。下午时段此类行为主要发生在场地西北侧的树池周边,晚上活动范围扩大,包括西侧的市政座椅以及场地中绿地0.5米高的挡土墙周边。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街道空间良好的微气候,夏季主导风向、绿化以及两侧建筑的遮阴情况,市政服务设施方面公共座椅、照明设施、垃圾箱等是否完善。

社会性活动在街道空间中有购买、闲聊、休憩、娱乐,主要出现在20:00左右。此类行为更多出现在摊位附近等人群最为密集之处。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场地人群行为活动自身的多样性以及持久性。

3 街道空间优化策略

街道作为最普遍的公共空间,必须能够支持市民各种活动和行为模式,因此,应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设计街道空间,同时要考虑多种行为活动发生的物质环境要求,吸引人们在街道空间停留。

3.1 完善的街道空间配套基础设施

针对场地的研究可以发现,长凳、矮墙等形式出现的坐憩空间是把人们留在街道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当人们选择不坐在座椅上时,大部分的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发生在墙边、台阶旁、人行道上的车辆旁边以及人行道上(或人行道边)的其他设施和物品旁。这些设施和物品包括花池、自行车固定架、垃圾桶、灯杆、路牌、树干、挡土墙、消防栓、配电箱等,人们会或坐或站或倚靠在这些物品旁。这些街道设施和物品除了发挥自己特定的功能外,还经常被人们用作其他用途,即使不远处就设有长凳,长凳的扶手、消防栓、路桩、配电箱、护栏、窗台、花架边等也经常被人们当作可供坐憩的地方。这些物品和设施提供了不同的坐高以及观看街道的有利位置,对有些人来说,这些设施和物品离自己的目的地更近一些,因此更为方便。此外,这些设施和物品还可以作为短时间歇脚的地方。

观察还发现,驻足行为大部分发生在场地绿地边,这与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相吻合。因此,建议除照明设施等之外,将类如市政座椅等可供市民停留的设施摆放在街道的边界空间,从而增加市民的使用率。

3.2 打造舒适的街道空间小气候

通过对场地的观察可知,夏季街道空间中自发性行为活动会跟随建筑及绿化阴影的变化而改变空间位置。因此,街道的活动空间必须考虑营造舒适的小气候环境。对于西安街道空间小气候适应性的研究表明,夏季建筑在遮荫方面,南北走向的街道优于东西走向的街道空间[5]。其次,要选择冠大阴浓的落叶树种种植在活动空间。最后,可以通过设计遮阳避雨篷等为街道活动空间打造舒适的环境,从而延长使用者的使用时长,吸引人们停留,增强活力。

4 结语

根据对西安市街道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研究所得的结果,本文提出了部分街道空间设计策略。首先,应在完善街道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将活动空间尽可能多地设计为凹凸空间,形成丰富的边界空间,同时配套休憩座椅等设施,打造多源的活动空间。其次,在城市规划之初,应依据当地气候条件设定朝向,考虑与城市主导风向平行或接近的街道,在此情况下,通过绿化或者人为增建遮阴设施,从而营建舒适健康的城市街道空间。最后,回顾研究全程,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仍需在理论、方法、实践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理论上,应逐步构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系统框架,拓展研究内容,深入挖掘研究切入点,为后期同类型学者提供更充分的文献依据。方法上,要完善调研观测方式,引入大数据的方式进行操作,使分析结果更加智能化、精确化。实践上,要结合理论及适应性设计策略,将其运用于城市街道建设案例并于建成后进行使用后评价分析,以验证设计理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5.

[2] 李辉.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16-19.

[3] 赵静.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宜居性的探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18-20.

[4] 马冬青.行为学视角下的传统风貌街道活力构成要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16-20.

[5] 杨旭.西安城市林荫街谷夏季小气候的空间调控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21-24.

作者简介:管慧慧(1995—),女,甘肃天水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街道设计。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
创享空间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QQ空间那点事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