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俗语探析

2020-03-11 08:52俞昶智马崇慧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特点

俞昶智 马崇慧

摘要:方言俗语是产生于民间各地的通俗用语,包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民智慧、文化内涵等内容。武义方言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吴语,其俗语内涵丰富,蕴含深刻的道理。本文精选武义地区说教类、诙谐类、讽刺类俗语,探究其俗语表达的主要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武义俗语;特点;原因

0 引言

作为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中的一支语言[1],由诸多的特征本字和數万个独有的词构成,生动展现了江南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风俗民情、集体智慧等。武义县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使用的武义话属于吴语金衢片,是武义县的两种特有方言之一。武义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结构和发音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

俗语包括人们平时使用的谚语、歇后语、口头常用语[2],是流通于民间的通俗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使用中,俗语出现的频率较高。本文主要从说教类、诙谐类、讽刺类俗语探究武义俗语的主要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1 说教类俗语

说教类俗语是一类蕴含人民智慧,饱含人民生活经验,对下一代青少年具有教育意义的方言俗语[3],涉及劝人勤奋进取、弘扬传统美德、提供教育方式等方面内容,成为武义人民世代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1.1 武义俗语:“苦竹根头出好笋”

武义县位于江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土地资源丰富。苦竹是当地成片种植的竹子种类,易生长于阳光充足、土壤疏松、土层较深厚且排水良好的地方。村民每次去林中挖笋的时候,都挑苦竹根部的位置,问其原因,才明白在苦竹的根部发现好笋的概率较高,因为在竹子根部多根幼笋相互竞争水分、空气、土壤等资源,它们在不断汲取养分,自我成长,最终才成为一根好苦竹笋。药圣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苦竹笋味道苦,可治疗失眠、祛脸上及舌头上的热黄、明目止渴、清热解毒等一系列的症状。由此可见,苦竹笋是珍贵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因此,“苦竹根头出好笋”是指要在艰难激烈的竞争中不被击垮,能不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的才能,这里的主语既指竹,更指人。不可否认,人也身处激烈的竞争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有不惧艰难,奋力进取,朝着目标前进,勇往直前,用时间和知识浇灌自己,才能在最后厚积薄发。正是由于诸多考验,只有在经历社会的打磨之后,留存下来的才是最有价值的。“苦竹根头出好笋”这句俗语激励人们勇于面对艰难困苦,相信世上的成功都来之不易,要学会在前期付出巨大努力。诗句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古代《警世贤文·勤奋篇》中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2 武义俗语:“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

“棒头”指的是棍棒,意思是时刻用棍棒敲打孩子、警示孩子,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怀有敬爱之心,才会一直孝敬父母,从而言行举止都达到一个孝子的标准。而“箸头”指的是筷子,表面意思是把吃的都喂到孩子嘴边,深层意思是不管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无条件满足,以溺爱的态度养育孩子。由于孩子没有父母制定的行为标准,且不会受到任何处罚,长此以往,必然有恃无恐,只顾自己物质享受,不体谅父母生活艰辛。最终一旦父母的条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孩子就容易出现忤逆的言语,甚至在行为上叛逆激进。据人们描述,武义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事件:一个母亲十分疼爱她的儿子,从小视若珍宝,甚至在孩子上小学期间仍喂母乳,只因孩子的一句不愿断奶,在其他事情上母亲对儿子更是百依百顺,不想学习就不学,孩子只对吃喝玩乐感兴趣就拼命挣钱供养他的花销。最终孩子成年后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手艺,找不到工作,只能跟着社会上的混混谋出路,这样一个不懂行为准则、不懂顾及他人的人进入社会,没过多久就犯了法,被关进监狱改造多年。故事的最后,儿子对母亲只留下一句话:“我恨你,是你毁了我的一辈子。”母亲这时才幡然悔悟,原来所谓从小对儿子的好成了喂给孩子的慢性毒药,慢慢地让他丧失了生活技能,丧失了行为准则,最后对社会和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这句俗语的含义就是父母不应该纵容和溺爱孩子,因为这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一种潜藏期长、危害巨大的伤害。所以,适当用严格准则要求孩子,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1.3 武义俗语:“豆腐要捧,小侬要哄”

武义方言中“侬”是“人”的意思,“小侬”即指小孩。对待小孩要哄着,尤其是幼年的孩子,以一种温和柔软的态度对待他们,犹如捧着娇嫩易碎的豆腐一般小心翼翼。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哄”并非指欺骗或溺爱,而是一种鼓励的方式,因为哄的深层对象实际上是孩子易碎的自尊心。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自信的孩子可以大方展示于人前,善于和他人交流,生活中更加开朗舒心,而自卑的孩子往往不敢在公众场合展示和交流,甚至有一种希望不被人发现的心理,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得不到改善,等到长大之后,他的社交能力将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难题,到那时他很可能孤独无助,难以融入社会。因此,从“小侬”抓起,父母对小孩的教育要以鼓励为主,从家庭角度为孩子树立强大的自信。多项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而父母的鼓励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经常受到鼓励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自信,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学习一项新技能。父母的鼓励教育,使孩子在未来有力量翱翔于外面的广阔天空。“豆腐要捧,小侬要哄”这句俗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教育植根于爱”,以爱的鼓励化为孩子前进的力量,当然这与“棒头出孝子”的教育方式[4]并不相悖,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教育,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方式,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诙谐类俗语

诙谐类俗语采用幽默语言,以轻松诙谐的语气说出深刻的道理,常用一些物品来代表某种含义。

2.1 武义俗语:“八十岁学箍桶”

“箍桶”,指用箍将多块板捆在一起,迫使其成为桶的形状,并确保接缝严实[5]。“箍桶”是武义当地的一项传统手艺,需要掌握多种特殊工具的操作方法,包括刨子、锯子、板凳刨、内圆刨、外圆刨、削刀、斜凿、脚刨、刮刨等等。每样工具的使用都需要仔细学习,学会这些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年轻人学“箍桶”手艺往往是作为一辈子的吃饭技能,入行前几年都是要跟着师傅一点一点地学,逐渐掌握其中的精髓,最终才能成为这项手艺的传承人。而“八十岁学箍桶”,是指人到晚年才想到要学习手艺,为时已晚,因为老年人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学习这项技能了。这句俗语的含义是劝人学习要趁早,不要等到时光已逝才想到学习,到那时往往力不从心。正如晋代诗人陆机写道:“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人们需把握时间,及时学习。

2.2 武义俗语:“扁担没钉二头滑”

“扁担”是早期帮助运输货物的工具,端头处固定钉头,系上绳子就能方便挑起重物。一旦“扁担没钉”,失去了最重要的构件,挂上两头的货物,哪怕货物再小再轻,稍稍的不平衡也会使它们向两头滑去,没有钉头的“拦截”,货物必定落下,那么扁担也就失去了肩负重物的功能。“扁担没钉二头滑”是一种实际生活现象,但人们把它引申到了人的层面,“钉”象征做人办事的准则,被认为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没钉”,也就是一个人做人办事不牢靠,其必定担不起肩上的责任。“扁担没钉二头滑”指代不负责任靠不住的一类人,类似的歇后语有“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2.3 武义俗语:“生儿生名气,生囡生福气”

“囡”是武义方言中女儿的意思。俗语中“生儿生名气”是在古时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的氛围下,家家户户觉得生儿才能传递香火,无儿就是无后,有儿才能在大家面前昂首挺胸有名气。但即使是在当时主流思想侵袭的背景下,武义人民仍总结出了后半句俗语“生囡生福气”,证明男女平等的思想很早就在人们的观念中生根发芽。在武义人民的眼中,无论男女,父母对自己孩子都是一般疼爱的。我们知道,男女平等在现代才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主流思想,证明武义俗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证明了在不同的时代下,男女平等是人们脑中最初始纯粹的观念。

3 讽刺类俗语差异

讽刺类俗语使用的语言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俗语更加犀利、更加直接,往往涉及某种具体行为,由此指代深层含义。

3.1 武义俗语:“字不识插钢笔”

在早期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钢笔是读书的象征,读书是文化人的象征。在那个温饱都还是问题的社会环境下,能接受教育成为有文化的人是大家都向往和羡慕的。因为随时需要拿出钢笔记录文字,“插钢笔”成为当时文化人的一种象征。然而社会中却存在一类人,为了假装自己读过书有文化,特意在胸前口袋插上醒目的钢笔,堂而皇之地接受他人羡慕的目光,更直白地说就是想要装面子,伪装出文化人的外在形象,而实际上内里却大字不识一个。“字不识插钢笔”这句俗语讽刺了爱虚荣、爱显摆的一类人,告诫人们不要不懂装懂,伪装得来的面子终究是假的,甚至在他人眼中,这种行为根本是多此一举,大家对其真实情况早已了然于心,虚伪的人最终只能骗到自己罢了。《论语》中孔子说的“安贫乐道”才是一种更为踏实的处事原则。

3.2 武义俗语:“讨过三年饭,有官都不做”

“三”泛指多数,“讨饭”长达多年,指一个人好逸恶劳,不肯脚踏实地,习惯于不劳而获的生活,乃至“有官都不做”,只因为多年的懒惰习惯已养成,到最后哪怕真正翻身机会到来的时候都已经无动于衷了。人一旦不劳而获、不去争取养成习惯,就是从精神层面被彻底击碎,这样的人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与行尸走肉无异。“讨过三年饭,有官都不做”旨在讽刺贪图享受、乐享其成、坐吃山空、不思进取的一类人。

3.3 武義俗语:“自己的头各介剃”

“各介”是武义方言中“别人”的意思。含义是自己的头只能由别人来剃,原因是即便自己有剃头的手艺,剃头时也不能看到自己头上的全貌,盲目判断很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所以剃头这件事仍要靠别人来帮忙。可以引申到更深层次含义,“自己的头”象征着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举止,“剃”象征着分析评价,所以这句俗语是指自己的是非对错只有让别人来评判才能更加客观。劝告人们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听取其中的合理建议。

4 俗语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4.1 借用常见物品比喻人物形象

通过人们对常见物品的印象特征,带入人物,使俗语形象生动。有“小侬”如“豆腐”般易碎的自尊心,有如“好笋”般的人才出自艰苦环境“苦竹根头”,有如没钉“扁担”般“二头滑”靠不住、不负责任的人等等。艺术来源于生活,俗语中包含的具体物品都是武义人民生活中常见的,俗语创造本就来源于人们的经验教训和生活智慧,自然而然会适当引用生活中的事物。

4.2 借用具体行为隐含深层含义

一类俗语表面上在说明一种具体行为,但往往内含深层意义。有“学箍桶”代表学习新事物,有“插钢笔”隐含装面子、爱慕虚荣;有“讨饭”代表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有“剃头”代表进行评价等等。俗语借用具体行为的方式,是因为可以巧妙地避免直接使用批评语言,而是采用大家内心明了的行为来借指,在语气上更加委婉,在语言表达上也结合了当地特点,更加生动有趣。

4.3 引用吴语里的特殊代词

武义方言属于吴语的一支,保留着较多的古汉语用字用语,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语法结构和发音习惯上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俗语里含有一些特殊用语,如“侬”“囡”“各介”“阿”“阿侬”等。

4.4 通俗易懂,道理深刻

俗语表达简单,易于理解。俗语是在社会中通用的语言形式,使用人群包含社会各个阶层。为了利于传播,扩大使用范围和增加使用频率,采用的语言简洁明了,含义明确。

但其中武义人民想表达的道理深刻,无论是正面劝导还是反面讽刺,人们都是期望弘扬美德,帮助大家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各种俗语中,正是为了便利人们使用。

4.5 改编于传统文章内容

有些俗语和古代文学作品相似或相同,以引用经典语句的形式流传开来,逐渐形成口耳相传的俗语。如“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出自《初刻拍案惊奇》一三:“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为是严家夫妻养娇了这孩儿,到得大来,就便目中无人,天王也似的大了。”

5 结语

从说教类、诙谐类、讽刺类俗语具体分析吴语武义方言中的俗语表达,发现其主要特点及原因,证明俗语凝结了众多人民智慧,内含许多深刻的道理,“话糙理不糙”大概就是通俗俗语和正式用语之间的关系。俗语作为存在于大众之间的日常用语,在某种意义上不可缺少。

参考文献:

[1] 曹语庭.汉语七大方言辅音体系之初考及其研究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4(26):120-121.

[2] 李振凌.俗语的性质和范围[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04):78-81.

[3] 武宜娟,陈迪,解倩男.东海方言俗语的文化内涵透析[J].黑龙江史志,2014(05):304+306.

[4] 刘庆昌.教育的意义探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76-83.

[5] 刘鑫.地方工艺品牌化设计——以绍兴箍桶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66-67.

作者简介:俞昶智(2000—),女,浙江金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猜你喜欢
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