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麻黄方治疗风寒型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2020-03-12 06:46张雪松周冬梅马腾飞
关键词:风团麻黄荨麻疹

张雪松,周冬梅,马腾飞

(1.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1013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荨麻疹是由于黏膜、皮肤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大小和形态不一的风团,发作时间不定。有时合并血管性水肿,偶尔风团表面形成大疱[1]。中医认为荨麻疹属于“风疹”、“隐疹”范畴,其中风寒型荨麻疹属于比较顽固的荨麻疹类型,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禀赋不足,血气虚弱失固,复遇风寒湿邪相搏,客于肌肤腠理,致使气血结聚,营血瘀滞而发病[2]。我科以麻黄方联合针刺治疗风寒型荨麻疹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风寒型荨麻疹患者80例,选取时间:2016年7月—2019年4月。

纳入标准:①西医参考《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3]:临床表现为风团,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②中医参考《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皮肤粉白、遇风冷加重、口不渴、偶有腹泻、舌体淡胖、苔白、脉浮紧;③病程3~36个月,就诊时病情稳定者;④参与本次研究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治疗者;⑤对本次研究治疗耐受者;⑥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且签署了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免疫缺陷疾病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合并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⑤严重肝、肾、心脏代谢疾病;⑥研究期间正服用抗真菌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者。

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对照组(n=40),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氯雷他定分散片(国药准字H20030208,规格:10 mg/片,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服1片/次,1次/d。研究组则给予针刺联合麻黄方治疗,其中麻黄方药物组成如下:麻黄、杏仁、干姜皮各6 g,白鲜皮、丹参各15 g,牡丹皮、陈皮各10 g,白僵蚕6个,上述药材加水500 mL煎煮至300 mL,1剂/d,早晚2次分服,150 mL/次。针刺操作如下:双侧穴位选取风池、曲池、合谷、天枢、膻中、血海、太冲、三阴交及足三里,穴位经常规消毒后,选取0.3 mm×40 mm的一次性毫针,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快速进针直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2组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②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评分,症状包括风团数目、风团大小、风团发生次数、风团持续时间以及瘙痒症状。采用0~3分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见表2。③抽取所有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抽取时间:治疗前后。以16 cm的离心半径,经3 900转/min离心12 min,分离血清,置于-30℃冰箱中待测。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FACScan型流式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④治疗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5]、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6]评价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荨麻疹活动性进行评价。其中DLQI共包含10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3分,所有项目总得分即为患者的DLQI得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UAS评价项目包括风团、瘙痒2个症状项目,每个选项0~3分,所有项目总得分即为UAS,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荨麻疹活动性越强。⑤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7]根据患者中医症状减分率来判定患者疗效。中医症状减分率=(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100%。痊愈:风团数目、风团大小、风团发生次数、风团持续时间以及瘙痒等临床症状消失,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减分率90%以上;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减分率60%~89%,上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减分率30%~59%,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减分率29%以下,上述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为正态资料,以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行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为配对t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α=0.05。

2 结果

2.1 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风团数目、风团大小、风团发生次数、风团持续时间、瘙痒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风团数目、风团大小、风团发生次数、风团持续时间、瘙痒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3 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D4+、CD4+/CD8+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4 相关量表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DLQI、U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DLQI、U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适2例、恶心呕吐3例、乏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研究组出现皮肤红肿2例、乏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3/4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7,P=0.288)。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荨麻疹系因营卫不和,郁于腠里,发于肌表所致。或感受风邪,兼夹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而致卫气闭敛,内遏营血,闭而不秘,发而不透,郁于腠理。风寒型荨麻疹的特点为遇冷病情则加重,遇热则有所缓解。而其病机关键在本虚标实,“病本”为气血虚弱、卫外不固,病标在外感风寒,故中医主张治疗风寒型荨麻疹应以疏风散寒、益气固表为主[2]。麻黄方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是赵氏皮科流派治疗荨麻疹的效验方剂,临床使用几十年,安全可靠,疗效显著。麻黄方功效辛开腠理,和血止痒,由麻黄、杏仁、干姜皮、白鲜皮、丹参、牡丹皮、陈皮、白僵蚕等药材组方而成,主治风寒型荨麻疹,证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针刺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针灸手法,有畅行气血、疏通经络之功效[8]。现临床有关针刺联合麻黄方治疗风寒型荨麻疹的报道并不多见,就此展开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临床总有效率及荨麻疹活动性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可见风寒型荨麻疹经针刺联合麻黄方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进一步优化。麻黄方中麻黄、杏仁宣肺益气、解表散寒,白鲜皮固表驱邪、散寒除湿,干姜皮、陈皮宣肺温经、疏风散寒,丹参、牡丹皮、白僵蚕养血润肤、和血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扶正驱邪、疏风散寒之效[8]。结合针刺选取风池、曲池、血海可泻血中之风热,发挥消疹止痒之功效,取穴足三里、合谷、天枢、膻中、太冲、三阴交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使气血合理,针刺联合麻黄方从不同的作用机制出发,共同发挥养血和血、散寒除湿之效,提高治疗效果[9]。CD4+、CD8+细胞是人体重要的T淋巴细胞亚群,可有效反应人体细胞免疫情况,若CD4+/CD8+比例降低,可反应当前机体免疫处于较低状态。本研究中,针刺联合麻黄方治疗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效果明显较单纯西医治疗者更佳。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该治疗安全性较好,患者耐受性较佳。

表2 中医症状具体评分情况

表3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例(%)

表4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4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风团数目 风团大小 风团发生次数 风团持续时间 瘙痒症状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25±0.24 1.56±0.18* 2.21±0.29 1.48±0.12* 2.02±0.13 1.47±0.11* 2.07±0.13 1.63±0.12* 1.93±0.17 1.42±0.13*研究组 40 2.29±0.21 1.08±0.19* 2.12±0.23 0.91±0.19* 2.08±0.16 0.98±0.13* 2.11±0.19 1.19±0.13* 1.97±0.19 1.03±0.16*t 0.793 11.599 1.538 16.042 1.841 18.198 1.099 15.729 0.992 11.965 P 0.430 0.000 0.128 0.000 0.069 0.000 0.275 0.000 0.324 0.000

表5 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表5 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31.12±4.11 36.06±5.12* 32.18±6.22 27.06±4.15* 0.97±0.21 1.33±0.15*研究组 40 30.88±5.17 41.02±6.11* 31.89±5.17 22.08±4.17* 0.97±0.17 1.86±0.17*t 0.230 3.935 0.227 5.354 0.000 14.785 P 0.819 0.000 0.821 0.000 1.000 0.000

表6 相关量表评分比较 (分,±s)

表6 相关量表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DLQI U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9.83±3.64 12.26±3.51* 4.79±0.36 2.93±0.47*研究组 40 19.67±4.73 7.74±3.49* 4.92±0.41 1.46±0.21*t 0.170 5.775 1.507 18.060 P 0.886 0.000 0.136 0.000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麻黄方治疗风寒型荨麻疹,可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风团麻黄荨麻疹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突然来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