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目的论看《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文化信息的翻译

2020-03-13 23:16徐彦辉
人物画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红楼梦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其中也充满着富含文化的特色词汇。对这些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处理, 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 而且也关系到其译作的成败。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红楼梦》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 对文化信息的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文化信息;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绚丽的瑰宝,曹雪芹这位天才语言艺术大师,把我国古典小说的语言艺术推到了极高极美的境界。《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美成就了它的伟大,也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困难。综观历史,从1830 年有《红楼梦》的英译开始到目前,无数的翻译家都致力于此小说的翻译。其中,最广为关注的事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却同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赏。本文试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两个译本对原文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一、关于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其发起者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手中,因此翻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目的理论发展的后期, 克里斯汀娜·诺德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并完善了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目的论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新的阐释:翻译是在目的文化中对原文化或语言的一种不可逆的信息传递,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具有文化性和交际性,翻译的标准是翻译活动的目的指向。

翻译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框架,赋予了译者主体性。为了实现语气的翻译目的,译者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些信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

杨宪益夫妇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受外文出版社委托翻译《红楼梦》。其宗旨是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译者本人来说也认为应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也弘扬了中国文化,向目的语读者彰显了文化自信。

而大卫·霍克斯基于要与译语读者分享书中乐趣的热切愿望,在翻译过程中,处处考虑如何使译语读者便于欣赏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程度与现在不同。霍克斯选择《红楼梦》作为翻译对象,无需为本国文学输入新的元素,因此,这是霍克斯个人文学爱好使然,行为上不受客观因素的限制。

基于上述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译者在对原文文化信息的微观处理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杨译本忠实于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原文文本为中心采用异化策略,忠实于原文,以期译文可以和原著一样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而霍译本着眼于译入语的文化特色,以译入语的读者为中心采用了归化策略,努力为译文的读者除掉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把一切的陌生变为熟识,甚至不惜牺牲原文的一些文化色彩。

三、译者主体性

谈到翻译,必然要提到译者。如前文所述,译者根据翻译行为不同的目的,可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而译者的主体性在该过程就得得到呈现。翻譯,不是人云亦云的复制,而是一种创作,当然是一种有前提的创作,这有这样才能促进翻译的发展,也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目的语读者,从而实现翻译目的。

四、译本对文化信息的翻译

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贯穿于整个著作,这对很多西方读者是陌生的。翻译,在整个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丰富了文化。所以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翻译时如何处理这类中西文化文化方面的差异是译者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由于两译本受不同文化元文本影响, 翻译策略迥异在所难免。如下面的具体例证。

例1: “世人都晓神仙好!” ( 第1回)

杨译: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霍译: Ma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这是《红楼梦》中“好了歌”的第一句,寓意颇为深刻, 点出了世间万物皆空的文化意境, 其中的“好了”本来就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汉语思维, 因此对它如何翻译表达, 确实不好把握。在上一句的翻译中, 杨译把“神仙”译为 “immortals”,而霍译则将其译成"salvation", 其中文之意为“拯救”, 这是西方文化前仆后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神仙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此处霍译将原文的中国文化意象变换为西方文化中的意象, 固然符合西方读者的需求,却大大削减了中国文化中的特有的文化内涵。

例2: 从小儿三灾八难, 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第45回)

杨译: You've had 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 since you were a boy ,...

霍译: And the money they spent on you, nursing you through all the fevers and calamities of youth( for you were a sickly , ailing child) ...

“三灾八难”是中国文化用语, 比喻灾难重重, 事态不顺利。但此处指的是小孩儿身体虚弱, 小病小痛不断, 花了好些钱来求医治病。显然这里用的是比喻义, 非其本义。“三”和“八”并不是具体的数量词,而是用来形容形容次数之多。杨译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霍译all the fevers and calamities of youth均译出了

“多灾多难”之意。杨先生采用异化译法, 用地道的英语短语传达出了该成语的隐含意义。霍译将灾难具体化了, 指小孩发烧、感冒之类常见病症, 总体把握了此成语的思想内涵, 使异语读者更易理解; 而且霍译还插入了小孩体弱多病的原因, 使理解更清晰透彻。

例3: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第95回)

杨译: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译: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杨宪益将“天”直译为"Heaven", 保存了原作的文化概念; 而霍克斯直接套用英语谚语, 将“天”译成"God", 把原文中的文化概念转化成了西方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概念。霍译似乎神形兼备, 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 但这抹杀了原文所体现出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对此著名翻译理论家郭建中评论道: 霍译直接引用英语谚语作为译文, 这样处理, 对英语读者来说也许更为自然且易于理解和接受, 但却失去了原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即便如此,但这未免会让读霍译本的中国读者感到奇怪。

五、结语

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文化文化属于一种深层次的文化, 它往往是翻译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究其缘由, 一般认为: 杨译注重的是对原作的忠实, 并尽量保留了原语文化的形象, 因而反映在翻譯策略上的异化和方法上的直译倾向; 霍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的传统习惯和英美读者的认知心理及其审美特点,因而偏重于翻译策略上的归化和在其指导下的意译方法。当然,任何一种译本都不可能完全的再现原文的风格,只能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这也是翻译活动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文化的翻译与语言本身翻译不同,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文化信息时,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平衡。译者需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掌握不同的翻译方法,灵活对原文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2).

[2]文晓华.浅议习语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红楼梦》两译本比较分析[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3] 司显柱.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

作者简介:徐彦辉,女,山东日照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目的论翻译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