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博物馆民俗资料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更正

2020-03-16 14:48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背带桂林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广西桂林541199)

引 言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人们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名称的翻译向来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丁树德,1995)。桂林是回、壮、侗、瑶、苗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同胞创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桂林长期以来依赖传统山水资源吸引外地游客,然而这种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随着游客对旅行的需求多样化,开发民俗旅游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桂林民俗旅游日益发展,把桂林民俗文化传播出去成为迫切的需求。外宣资料是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外宣资料翻译的水平高低,决定了民俗文化传播的质量。

一、桂林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综述

桂林关于民俗旅游的研究众多。在现有关于桂林民俗旅游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阳朔、龙胜等地旅游景点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例如探讨民俗旅游的可行性方案或者摸索桂林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等。关于桂林外宣资料翻译的研究也不少,但大多是关于桂林山水的宣传推广,或是关于历史文化传播的研究,从外宣翻译的角度讨论桂林民俗文化的文章较少。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只有陈恒仕的《认知语境与桂林民俗文化的可译性程度》一文中提到在介绍和理解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认知语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陈恒仕,2013),并提及从外宣翻译的角度翻译民俗词汇。除此外未见相关研究。本文收集了桂林市博物馆里与桂林民俗文化外宣相关的资料,将这些资料所存在的翻译方面的问题分成几类分别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桂林博物馆民俗外宣资料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收集桂林博物馆里与桂林民俗文化外宣相关的资料,以及桂林龙胜县民俗旅游项目翻译资料,笔者发现了许多神形兼备的翻译,例如:苗族十二生肖纹錾花七穿银项圈。桂林博物馆译成Miao silver necklace with seven loops and carved design of twelve animals of Chinese Zodiac.根据图片,七穿意为七圈,译成loops。这个翻译版本,把这个精美的苗族饰品介绍得很精确,完全实现了翻译的对等,成功地为国外友人提供了了解民俗文化的信息。然而总体上看来,民俗外宣资料的翻译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见字译字,不当直译

桂林博物馆外宣资料中,有几段对龙胜县特色建筑的介绍和翻译。其中的几个专有名词全部采用直译,达不到良好的外宣效果。例如:

桂北的干栏建筑一般分为三层,各层功能明确。底层的主要功能是堆放杂物、粮食、圈养牲畜等;第二层是建筑的中心层,该层设有堂屋、神龛、火塘及主要卧室;第三层为阁楼层,因干燥和通风良好一般作储存用。

Railing architecture in northern Guangxi are usually composed of three layer with explicit purpose.The first lay layer is the main place for processing and to confine livestock,store farm tools and cereal,etc.the second layer is the major place for living where the central rooms,shrines for ancestors,fire pits and main bedrooms are located.The third layer is penthouse for keeping things in storage.

在龙胜对外宣传资料中,干栏式吊脚楼翻译成Ganlan style houses。在桂林博物馆里对桂北干栏式吊脚楼的介绍中,把它翻成railing houses。Railing的中文意思是“栏杆,由横木做成的篱笆”。然而在当地的壮语中,“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即房屋有上下层之分。以上两种翻译方式,都有不妥之处。Ganlan style houses是用拼音直译,这种方式在翻译地名的时候,不会给人带来迷惑或者误解。例如广州南站直接翻成Guangzhou Nan station而不是south station of Guangzhou。但在民俗文化中,外国人无法理解,拼音ganlan指的是何物。另一种翻译方式,把干栏式吊脚楼翻成railing house,外国人能读懂,但却不能由这个翻译理解到这种极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的外观,翻译的功能和目的都没有达到。正确的翻译方式应该是用补充解释的方式:ganlan style hanging house(which composed of three layers,and surrounded by railings)。

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火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另立门户,称为“另立火塘”。在桂林博物馆的资料中,把“火塘”翻译成fire pit。而根据少数民族的习惯,“火塘”是在室内地上挖出,在四周垒上砖石,于中间生火取暖做饭的小坑。所以仅凭fire pit不足以传达“火塘”的功能。应用补充解释的方式表达清楚其功能fire pit which was dug for keeping warm and cooking by burning firewood。

侗族风雨桥在桂林博物馆和桂林的外宣资料都是简单地翻成The wind-rain bridge。风雨桥由桥、亭、塔组成,因为能给行人过往提供躲避风雨的功能,故名风雨桥。The wind-rain bridge这种译法,会让读者理解成相反的含义。根据风雨桥遮风挡雨的功能,也有资料翻译成pavilion bridge。这种译法外国读者能理解桥的功能,却没办法意会风雨桥复杂的结构和优美的外观。“释”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翻译中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为了兼顾形和意,应该在其后补充解释:The wind-rain bridge,a bridge with pavilions or drum towers built on it to keep off wind and rain,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nationality。

为了保存民俗文化的特色,资料中的很多翻译都采用了异化翻译,比如三月三,直接翻成“san yue san”。这样的翻译作为外宣资料,虽然保留了原本的民俗特征,但会造成外国人理解的困难,难以达到宣传民俗文化的效果。应翻译成San yue san,on the 3rd day of the 3rd lunar month ,a traditional folk festival。

综上所述,见字译字,不当直译是桂林市博物馆民俗外宣资料英译中存在的一大问题,结果是达不到良好的外宣效果。而异化翻译是民俗词汇翻译的重要方法,应当应用于外宣资料翻译中,取代不当直译。同时还要注重补释在外宣资料翻译中的作用。

(二)对民俗文化理解偏差造成误译

桂林博物馆的民俗翻译中,还存在部分较严重的误译。译者由于没有正确领悟汉语的意思,英译后意思与原意相去甚远。“突破其表层结构,抓住其深层结构的核心思想,用中国人或者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求其神似”。在民俗文化翻译中,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在直译和套译皆不可行的情况下,不妨脱去语言的外壳,译出原文真正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意义(陈定安,2004)。所以在翻译前,译者应当先琢磨清楚源语言词语所包含的内涵和具体所指。例如,桂林民俗博物馆对汉族建筑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桂林地区的汉族民居,深受中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立院落式合院建筑格局,整个院落由照墙、大门、天井、堂屋、厢房等组成,多为青砖灰瓦,马头墙鳞次栉比。

The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of Han in Guilin,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 the culture of the surrounding ethnic minorities,features the layout of independent houses with tall brick facades,gates, courtyards,central room and wings.They are covered with gray tiles,and row upon row of wharf walls.

独立院落式合院建筑格局简单翻译成house,既简单又形象,因为外国文化中的house指的就是独院,普通的公寓称为apartment。照墙,又称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为避免不吉利,于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资料翻译成tall brick facades,意为高砖墙。先分析墙的位置,是正对着大门;再分析其功能,是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相当于屏障的作用。所以,神形兼备的译法,应该是screen wall facing the gate of a house。资料中天井、堂屋、厢房、分别翻译成courtyard,central room,wings清楚地解释了这几种建筑特色的特点,也容易为西方文化理解和接受。将马头墙翻译为Wharf walls是因为译者没有弄明白对马头墙这种特色建筑。马头墙,特指山墙的墙顶部分,其高度高于两山墙屋面,因其形状酷似马头,所以称为“马头墙”,应该翻译成“horse head wall”。

少数民族的背带是一个重要的育儿工具,桂林博物馆民俗分馆有很大的篇幅展览并介绍了这一育儿工具:

背带是桂林地区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的育儿工具,由背带手、背带主片、背带尾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为T字形。

As a parenting tool,baby carrier belt is still in common use among ethnic groups in Guilin till now.They are usually in T-shape and composed of straps,central parts and rear parts.

少数民族背带对于外国游客而言是陌生的物件,但在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却是很重要的一种物件。背带手是背带的重要部分,起到把小孩绑紧在妈妈背上的作用,直译为hands或者arms,都无法解释清楚其功能,所以应该译为straps,即背包或者手的带子,这样形状和功能都完美地再现了。背带主片又称背带心,它既是背带中间的部分,也是背带最重要的部分,翻译成central part。背带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背带尾,资料中翻译成rear part是欠妥的。根据笔者对背带图片资料的查阅,背带尾指的并不是背带后面或者后部,而是背带尾巴,即背带心底下的一部分,是两根作装饰用的细长布条,形似小鸟的尾巴。所以背带尾应该翻译成tail,而不是rear part。

博物馆里还有对壮族服饰的介绍。壮族服饰大多是纯色或白色,袖口、领子、前胸以及裤腿都有绣花。

Zhuang costume mostly are plain color,white color,there are lace inlaid at sleeve cuffs,neck,front and pants cuffs.

壮族服饰的绣花,大多数用棉线绣成,所以lace不符合实情。Inlaid指的是镶嵌,比如镶嵌珍珠在头饰上。而根据壮族服饰的特点,袖口、领子、前胸、裤腿都是棉线手工绣花。所以应该翻成there are cotton thread embroidered at sleeve cuffs,neck,front and pants cuffs。

(三)故意避开民俗词汇而导致漏译

民俗用语中,在汉语里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英语中却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出来(蒋红红,2004)。民俗食品的翻译就是这样。但是进行外宣翻译时,不能因为对等翻译难以实现,就直接漏掉难翻译的部分,呈现出过于单薄的翻译。从资料看来,桂林博物馆关于民俗食品的外宣,漏译了一些部分,而这些部分的缺失会影响外宣的效果。介绍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时,食物和菜肴名称的翻译有两种目的:一是正确介绍食物和菜肴的主料、辅料、烹饪方法及色、香、味等信息;二是引起外国读者对中国食物和菜肴的兴趣,进而达到宣传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目的(董欢宁,2015)。例如荔浦扣肉,翻译成荔浦braised pork。根据笔者了解,荔浦扣肉除了炖肉,更有特色的应该是当地的特产荔浦芋头。Braised pork只翻译出了这道菜的一个部分,应该译为braised pork with Lipu taros。龙胜水酒,简单翻译成Longsheng wine会阻碍外国友人对这一特色珍酿的理解。Wine在英文中主要指葡萄酒或者果酒。龙胜水酒用米酿造,所以应该把漏译的成分补上,译成Longsheng rice wine。鱼是侗族人逢年过节必备的食物,酸鱼更是侗族的特色菜肴:利用糯米的发酵,让鱼产生特殊的酸味。博物馆外宣资料中,“酸鱼”简单翻译成Dong Sour Fish。如能改成Dong fermented sour fish则能让外国人了解这道特色菜的制作过程和原理。桂林博物馆里关于民俗特色食品的介绍相对较少,为丰富博物馆对食品民俗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加入当地人关于饮食的俗语,例如侗族人天生嗜酸,他们戏称自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转转”。这样有趣的表达可以加入博物馆民俗馆展出,并附上翻译One cannot walk straight without eating sour food for three days。另外还可以加入桂林的传统名菜的介绍,以丰富馆内关于民俗食品的推介。例如桂林名菜“三元及第”,其中含煮牛肉丸、鱼肉丸、虾肉丸。可附上翻译“San Yuan Ji Di”,which consists of beef balls,fish balls and shrimp balls boiled in water。

三、民俗外宣资料的翻译思路

民俗文化是体现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随着人们出行期待值的升高,单纯依靠山水吸引游客比较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民俗资料的外宣承载着吸引游客对民俗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激发旅游动机的功能。因此翻译民俗资料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精准翻译,让外国人了解当地民俗的精确内涵,丰富出行体验;第二,尽量做到传神地还原民俗文化词汇,让外国人对民俗的了解不局限于词汇本身,还能深入了解其外延,激起他们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兴趣。基于这两点要求,笔者认为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应该采取以下两种思路:第一,译者应该深入了解源文化的内涵,译者对民俗文化精准理解是实现有效外宣的第一步;第二,译者应尽可能多采用“异化”策略,以源文化为归宿,保留原文的异域性特色(姜智慧,2010);第三,对于那些外国读者比较陌生的民俗文化词(如背带,项圈,吊脚楼等),应该采用直译或者音译加增补注释的方法,向读者进一步介绍民俗文化背景知识,增强民俗文化译文的外宣效果。

结 语

博物馆的外宣翻译资料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对博物馆的外宣资料进行翻译,要求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群,对源语、译语进行多层面的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在博物馆的外宣资料的翻译中恰到好处地翻译民俗特色词汇,对民俗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也能增强桂林旅游文化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背带桂林
桂林行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乐!乘动车,看桂林
相机背带
婴幼儿软背带和牵引保护带产品 标准缺失 谨慎购买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50例临床观察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