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脱贫”实现路径探究
——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

2020-03-18 00:22陈玉林董瑞华刘栋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财经大学资助困难

陈玉林,董瑞华,刘栋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250002)

党的十九大以来,发展型资助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热点命题,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也成为资助工作的新的落脚点。资助育人工作如何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重要研究内容[1-2]。

本文对华东五校(综合类3 所、经管类1 所、理工类1所)的836 位学生进行线上匿名问卷发放,回收有效问卷757 份,其中被各高校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本科生有567 位,对567 份问卷进行了数据回收总结。

一、高校资助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奖助学金数额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学习需求,但是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问题还未完全得到解决[3]。

(一)高校入学前的教育资源地域差异性明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享受到中高收入家庭学生同等的教育条件,经济困难学生特长开发不足,外语能力、交际能力、演讲能力等综合硬件能力不足[4]。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难度更高,与高收入家庭学生相比,低收入家庭学生对经济问题关注度更高,他们更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问卷调查显示(图1),257 人有希望继续深造的意愿,189 人有希望积极就业的意愿,而希望在学校得到全面发展意愿的学生只有24 人。

图1 经济困难学生优先级期望分布图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虚荣心强等心理问题。高校学生以集体生活为主,部分低收入家庭学生会产生横向对比的自卑心理,部分人会因压抑自己内心的自卑进而演化为嫉妒、仇富等不健康的心理观[5-6]。问卷调查显示(图2),379 名学生(占比66.8%)存在或多或少的嫉妒心理,经常或总是嫉妒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有100 人(占比17.6%)。

图2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否嫉妒家庭收入高的学生”情况统计图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朋友圈太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或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导致交际圈偏小,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7]。调查显示(图3),有346 名学生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满意,占比61.0%,在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上(图4),只有102 名学生(占比18.0%)能够做到积极参与,465 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与家庭缺乏沟通,尤其是情感问题沟通太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父母、家庭沟通的频率较低[8],平均每个月沟通频率在10 次以上的学生数为159 人(占比28.0%)(图5),沟通内容集中在生活问题和家庭问题,对于情感类问题沟通较少(图6)。对情感问题讳莫如深,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迷失自我。

图3 你觉得你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

图4 在校期间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图5 平均每月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频率

图6 与家人取得联系讨论的话题(多选)

(三)资助优惠大与回馈少、公益服务经历少之间的矛盾

享受到学校资助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学校或社会的回馈意识不强烈,感恩教育理念不深。在实际调查中,有多达131 名学生(占比23.1 %)没有参与过公益类或志愿服务类回馈活动(图7),可以看出高校资助工作没有形成学生资助体系的闭环建设。

图7 在校期间公益类、志愿服务类的回馈活动次数

(四)经济状况不佳与非理性消费过多之间的矛盾

调查显示(图8),在校期间没有非理性消费的学生人数仅有91 人(占比16.5%),187 人非理性消费次数达到3 次以上。非理性消费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紧张问题。

图8 在校期间你是否有过非理性消费行为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脱贫”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家-校-院”协同资助育人管理体系

以学校为桥梁,现代媒体为平台,建立家-校-院协同资助育人管理体系,使资助育人更加有效[9]。充分利用微信、直播平台、微博等现代媒介,为学生和家长推行奖、助、贷、勤、补、免等最新资助政策,通过校-院-辅导员三级管理体系、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辅导员并行工作机制,充实“家-校-院”协同资助育人的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明确要求家访工作要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原则,每年寒暑假通过集中组队和分散家访相结合的方式走访学生家庭,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和生活情况,远赴新疆、广西等边疆地区,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形成家校一体资助育人机制。资助中心通过线上直播答疑与线下专题讲座,解决学生对学校资助政策的疑问,金融学院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将资助育人与家校协同进行融合,通过辅导员谈心谈话、家访、线上会议解答、直播答疑等途径进行资助政策解答、心理干预、情感沟通,建立家长-学生线上线下接待日,有效填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漏洞。

(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

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摸排,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干预沟通和跟进机制。形成学生-辅导员-学院-学校-资助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学生的多重反馈机制。实现特殊群体特殊方案干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生活观。

山东财经大学注重将物质奖励与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发挥榜样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作用,每年利用勤工助学岗位组织的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生微积分、概率论、英语四六级、Office 高级应用等6 门基础课程更是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注重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通过讲座,线上线下交流会等形式,教育学生远离校园贷,提防校园诈骗,建立正确的理财观。

(三)注重感恩教育的培养

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要自立自强,更要学会感恩母校、回报社会,实现资助育人和脱贫的最终目标。山东财经大学注重发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资助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家国新时代”资助育人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阿里巴巴集团等知名企业学习其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先进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带领获得企业赞助奖学金的学生参观企业,学习企业精神,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自我奉献意识。勤工助学中心社会公益团队、省博志愿者团队等十余支社会实践及社会公益服务队伍,各团队每学期开展2~3 项社会公益、实践、调研活动,让获奖和受助学生形成感恩社会的意识,勇于承担回报社会的责任,在身体力行中接受社会教育。

(四)建立切实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要摆脱“精神贫困”,就必须在精准识别的前提下进行资助育人建设,以学生个体共性与差异为依据,实现共性资助与个性资助相结合。

山东财经大学一贯重视加强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学校资助工作由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学生资助中心组织,学院党委副书记具体指挥学生资助工作小组实施,由辅导员牵头的班级评议小组进行材料收集、初步审核、评议与推荐工作,以上各单位构成四级学生资助工作组织结构。严格实行四级单位管理;班、院、校三级评议和院、校两级公示的工作制度,实现资助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为精细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运作环境。

在学生个体资助育人层面上,要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原则,山东财经大学的资助工作通过学生申请、辅导员家访、线上回访、校园卡消费记录、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等途径,精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并依据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能力、特长发挥等关键词进行分类,在共性享受资助政策与教育的前提下,利用经济困难生数据库开展特色育人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

(五)打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特色鲜明的资助育人体系

资助育人工作要以服务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领和培育资助文化,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成长支持、素质提升的成长成才支持体系,促进受助学生个人成长,实现其能力提升和自我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的学生资助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求保障”到“重发展”,通过服务青年学生,实现资助育人目标。通过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效。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开设“学业互助课堂”“国家奖学金与校长奖学金”等主题的“学长领航论坛”;成立有肯德基“曙光基金”受助学生公益团队“曙光公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进行全方位的资助育人评价体系建设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想要做到科学评价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资助育人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育人指标体系,从学校课程、实践参会度、志愿服务参与度、人际交往、心理测评等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画像。其次,要建立学校层次、学院层次、家庭层次、个人层次不同层级的目标分类体系,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率。最后,要建立共性与个性、内部与外部的客观评价体系。通过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特色培养体系建设,困难学生毕业就业反馈调查等途径,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科学分类,科学评价。

猜你喜欢
财经大学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王梦媛作品
Analysis on themes of Enemies
沈豪杰、孙占平作品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