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

2020-03-18 00:22陈玉杰刘纪新赵梅莲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导师制学长本科生

陈玉杰,刘纪新,赵梅莲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266427)

当前,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地方民办本科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1],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以本为本,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2],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一、本科导师制面临的困难与解决思路

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的成熟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在部分高校仍处于尝试阶段,尤其是在地方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着实际困难[3]:

第一,本科生导师制相比于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本科生人数更多,需要的导师数量大;第二,地方民办本科院校,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的,科研平台相对薄弱一些。

综合分析,导师制对于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及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针对导师制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面临的困难,本项目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组建“1+n”多元化导师队伍;搭建“四联”创新创业平台。

二、“1+n”多元化导师队伍建设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教师传承主导作用。为了发挥社会力量,本项目组建了“1+n”多元化导师队伍。其中,“1”为学业导师,由本校专业课教师为主担任[4];“n”为行业、企事业社会导师[5]、校友导师及学长导师等。教师担任导师以治学为核心,在理论课堂、实验实践中渗透学术素养;其他导师注重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发展、职业精神、创新精神的引导。

一是学业导师。学业导师是本科生导师队伍的主体,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培养目标,认知专业行业发展前景,增加对专业的认同感,引导专业情怀,分析解读学分制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主干课程体系。通过导师召开学期见面会,指导不同年级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制定当前学期学习进度,定期组织交流会,使学生保持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鼓励所带学生多方面参加活动,锻炼自己。通过定期与学生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是社会导师。学校具有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来自行业、企事业的兼职教师在各自领域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尤其本专业领域技术能手,业务能力突出,具有丰富的企业师徒形式工作经验。作为本科生导师,利用“互联网+”平台,从行业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修养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另外,优秀企业家走进学校担任导师,可以根据本人工作和创业实际经验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树立正确的创业心态和观念。

三是校友导师。学校自本科生培养以来,一直实行学生就业跟踪制度,与校友沟通渠道顺畅,为校友导师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充分调动各级校友的力量,根据各自工作条件自愿来校,承担在校生学习、就业指导导师,可以组织专题报告或沙龙,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需求,提供面试指导,还可以推荐学生就业,近三年毕业生可以与在校生一起组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四是学长导师。学长导师主要是由在校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好地沟通。一方面,学长导师可以帮助新入校的学生更顺畅地适应大学生活,合理安排学习和校园各项活动;另一方面,学长导师可以以自身实例,分享专业课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经验。

图1 本科生导师制体系图

多元化的导师队伍,多方协同育人,更有利于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n”本科导师队伍共同完成的主要职责有:思想指导,由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全员参与,多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业指导,主要是向本专业学生介绍专业优势、技术前沿,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科研指导,优秀师资不仅带动本科课堂,更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科技项目、社会服务活动,得到科研基础技能训练;就业指导,择业、就业是大学生一个跨越式成长过程,提前介入指导,端正学生态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职业兴趣,科学合理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四联”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

(一)专创融合平台

将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对于大一新生,以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为主渠道,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着力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于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将具体的技术内容和应用创新内容相结合,使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专创融合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按照整体优化、层级式进阶等原则,注重职业素养教育,以工匠精神实践育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将企业的职业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精神、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将工程训练和考取职业证书的要求融合进人才培养。

(二)学科竞赛工作室

为了培养学生探索性和创新性,青岛黄海学院成立了创客空间,建有科技创新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智能控制工作室等7 个工作室,工作室导师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20 多种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导师针对各类竞赛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分别进行培训和指导,各年级大学生都有合适的比赛可以参加,鼓励学生跨年级组队、跨专业组队。竞赛工作室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和课余文化生活,这种能力的磨炼和毅力的锻炼,是优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础。

(三)科技项目组

多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导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通过“导师制”的桥梁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导师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基础研究,发挥学生在科研中力所能及的作用,充当科研助手,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根据导师安排做调研、实验观察、数据统计等工作,使学生加深对科技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基本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为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报考指导,进一步提升导师制的工作效果。

(四)社会服务平台

学业导师与社会导师的交流,提高教师工程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与社会的对接,促进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针对行业技术发展,通过导师制打通校内外导师合作,互兼互聘,渗透式合作。学业导师、学长导师可积极带动学生利用专业技术开展服务工作,例如在校内、校外社区举办义务维修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3D 打印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有机地与地区产业优势相结合,以突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以本为本”,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对本科生教学与本科生参与科研、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多重培养的作用。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院校开展了尝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继续实践与探索,发挥多方协同育人能量,从本科生培养中积蓄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贡献基础力量。

猜你喜欢
导师制学长本科生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高考满分学长带你洞察数学奥秘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看!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