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为例

2020-03-20 09:11
名师在线 2020年9期
关键词:时间轴五四运动时空

季 颖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引 言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人们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1]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在特定时空中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在时空变化中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宏观时空中理解事件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2]。而让时空观念真正落地的主渠道是历史课堂。文章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为例来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

一、在特定时空中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郭子其老师强调,“历史时间常常是与历史空间交织在一起,形成时空因素,利用特别的时间和特别的空间可以认识特定历史事件……时间和空间是认识历史的两只眼睛”[3]。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当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完整。中国又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格局的变动不可避免地会波及中国[4]。当时的西方正是这样的场景:以重新瓜分世界为目的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美、法、日等国召开处理战败国的巴黎和会。中国虽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虽据理力争,并且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巴黎和会不仅拒绝了这些要求,还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消息传回国内,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样学生便不难理解: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5]。

在特定时空中了解背景,还要求教师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结合时代特征、人物处境等因素来判断,带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去体会历史的即时场景,“强调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反应,……把自己代入这一历史人物上,体会他的喜怒哀乐”[6]。为此,笔者精心挑选了相关的视频《我的1919》电影片断,用现代化技术营造历史场景,丰富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7]。在成功引起学生的“代入现场”后,笔者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能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同学们,你会怎样想?你会怎样做?”学生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大家或热烈、或激动、或坚决地表示会像当时的青年学生一样,积极加入运动中。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认识历史必须超越对局部时空的理解,从整体时空搭建事物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联系。要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在当时的国内、国际特定时空中去体验和感知[8]。

二、在时空变化中认识五四运动的发展

历史具有时间,它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变动的发展过程。“我们习惯于用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来认识历史事物,较少考虑从空间的延展性来看问题。事实上,从空间延展性的特点认识历史,也是认识历史事物内部联系的一种重要途径。[9]”谈到五四运动的经过,不少学生都听说过“火烧赵家楼”的故事,但是不明白它是怎么发生的。现行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等因素的限制,省略了一些过程性的内容。为解决学生的疑惑,也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笔者设计了当天的路线图(见图1)。

图1

笔者通过路线图进行讲解,能使学生快速地理解,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动态的时空。随着时空的变化,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显得有点杂乱,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10]。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把学生分组,让其分别整理爆发和扩大的经过,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学生交流后,笔者再补充展示“五四运动大事记”[11]。具体内容如下。

5月4日,3000 多名大专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32 名学生被捕。

5月5日,“北京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成立,要求力争青岛问题,诛杀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5月6日、8日,徐世昌总统发布两道加强学生纪律的训令。

5月14日,政府命令军队镇压学生运动。

5月14—18日,各大城市成立学生联合会,支持北京学生运动的示威遍及各地。

5月19日,北京学生总罢课,提出拒签合约、惩办卖国贼等六点要求。

5月20日—6月10日,学生罢课和骚动遍布200多个城市。

6月1日,徐世昌总统下令封闭学生联合会,宣布北京戒严。

6月2—4日,北京大规模逮捕1150 名学生,学生加强街头演讲。

6月5日,上海开始罢市、罢工,支持学生活动。

6月6日,罢市、罢工波及其他城市。

6月8日,政府和警察表示道歉,北京被捕学生走出监禁地。

6月10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获准辞职。

6月12日,罢市、罢工结束。

6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对德和约。

7月22日,学生罢课结束。

这一环节,其实有两层意义:其一再现了五四运动经过的时序性和时空性;其二通过大事年表的形式把原本杂乱的知识清晰完整地展现出来,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但是,这样不便于学生表述和记忆[12]。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学生很快就整理出了两个阶段:5月4日—6月4日为第一阶段,地点在北京,表现为学生的示威游行活动;6月5日—7月22日为第二阶段,中心在上海,表现为全国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正如郭建强、杨建老师所指出的“应该有意识地将历史事物按照时间或空间的顺序重新排列,发现其中的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13]。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五四运动的发展,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动态时空中有规律地去分析和把握。

三、在宏观时空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历史的时空是动态的,记载着过去,也延伸向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历史事件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节点上。李惠军老师就曾呼吁从长时段、远距离、宽视角出发,并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有俯瞰历史的高度,纵览历史的宽度,要有跨越时间、空间、领域、视角的眼光”[14]。在宏观时空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部编版教材这样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于这样的表述和历史解释,学生要记住不难,但是要能很好地理解则有难度了[15]。笔者认为,构建时间轴就是宏观理解历史意义的有效方法(见图2、图3 和图4)。

旧民主主义革命

图2 时间轴1

图3 时间轴2

图4 时间轴3

笔者设计了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时间轴。通过时间轴1,笔者引导学生联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事件,经过比较得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真正“彻底”性。通过时间轴2,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学生便能明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以及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宏观时空既要求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在当时时空下认识历史,也要求我们站在今天和未来的视角审视过去、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时间轴3 便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16]。三个时间轴,一方面整体体现了宏观的时空,使学生直观立体地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广大青年应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17]。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宏观时空中整体感悟。

结 语

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是时空性。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既是学生认识过去,感知历史人物、事件的必要前提,又是理解历史变迁、把握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框架性认知依托。[18]”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文章虽然以时空观念为主线,但首先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也结合了史料实证的运用、历史解释的理解及家国情怀的渗透。当然,学生时空观念的养成并非一师一课之力就能成功的,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持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提升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19]。

猜你喜欢
时间轴五四运动时空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跨越时空的相遇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时间轴里的“共和国记忆”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基于时间轴的媒体数据编辑专利技术综述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