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借慧眼

2020-03-21 02:24
政工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慧眼世界观方法论

·辨析谭·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记得那英演唱的这首《雾里看花》吗?的确,纷扰的世界,可谓包罗万象,扑朔迷离。没有一双慧眼,真还不好生存得明白、自在,洒脱、幸福。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套住,进入迷宫而不能自拔。

就说眼下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蔓延,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社会现象纷繁叠加:正面的消息自然很多,震惊、欣慰、感动人的事儿接踵而至。与此同时,也有传播小道消息的,有攻击谩骂政府的,有制造散布谣言的,有因封城封路引发纠纷的,有兜售祖传秘方的,有趁机哄抬物价的……特别是网络、博客、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技术的加入,人人都是报纸电台、段子手、扩音器,更是让各路真假难辨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播得飞快。单就祛除冠状病毒的办法,就有“鼻子上滴香油”“洗热水澡”“喝高度白酒”“抽烟”等招法,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个别权威媒体还刊登过所谓权威机构发布的消息,称“双黄连可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害得不少人一夜之间挤爆药店,就连含有双黄连成分的鸡犬饲料也被抢购一空。

我们这个世界能不能再清静些,少些嘈杂的喧嚣与雾霾?倘若有这种想法就是过于天真了。就好比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的田野谷地,有谷子就会有稗子,有庄稼就会有杂草。人类社会历来就是在乱糟糟中前进的。唯一的对策就是力求让自己有一双“慧眼”,尽量少一些迷茫和上当。

这个“慧眼”就是哲学头脑。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研究的是世界观方法论这一根本问题。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认识,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功能,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尤其是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有了这样的哲学头脑,就能够用唯物的观点看待历史,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有利于我们拨开迷雾见太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至于人云亦云、听风是雨、上当受骗。世界上大凡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干成大事的人,多是具有哲学头脑的人,他们能够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看事干事总是高人一筹。

这个慧眼就是道德良心。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历来就有美丑、高下之分。具备美德,人生就会持一种自制、积极的态度,就具备了勇气、自信、利他、严己等品质,从而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其它人生际遇,远离金钱等物质诱惑。美德转化为良心,人生底线就有了可靠保证。而拥有了美德良心,一般情况下,看问题较为客观得体,不会忽冷忽热、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轻易步入歧途。我们常常把上当受骗的迷茫者说成“鬼迷心窍”,这个“鬼”,多数时候与利益有关。

这个慧眼就是科学知识。苏格拉底特别强调知识的作用,他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即要“认识你自己”,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该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一切迷信,皆是让人迷迷糊糊地信。而科学知识是攻克、破除迷信的利剑。真正有知识的人也就会有自信,一般能看到问题的本质,因而不会盲从,不会跟风,不会轻信什么。

这个慧眼就是良好的性格养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宁静,才能具有临危不乱的智慧,也才能做到遇事少用情绪,多调用储备的知识,动脑筋独立思考。如果被浮躁、偏激的情绪所笼罩,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深入思考,更不做认真比较和论证,失去理性,作出与客观实际不相吻合的事情来。

借助慧眼,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修炼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世界在不断变化,事物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和适应水平也应水涨船高。只有塌下心来,认真学思践悟,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双慧眼,才能永不迷航,拥有完美的人生。

猜你喜欢
慧眼世界观方法论
佛阁:米拉日巴、诗与方法论
用大数据擦亮人大监督的“慧眼”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借我一双慧眼
世界观(二)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重读《夜读偶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在国际语境下进行孔子学院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借你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