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导向下皖北美术类“非遗”传承研究

2020-03-22 13:05吴从瑞
关键词:皖北非遗文化遗产

吴从瑞

文化创意导向下皖北美术类“非遗”传承研究

吴从瑞

(阜阳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作为文化的传统基因,需要不断地传承和保护,“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各地文化创新发展的潮流。立足于皖北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非遗”类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性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

非遗传承;文化创意;皖北

一、皖北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创意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1998年提出,随后我国也提出了相应的概念并积极推进创意经济产业发展。自2003年开始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就纷纷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来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从政策、平台、人才等方面全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1]。2014年至2018年,我国文创产业持续保持较高速平稳增长态势,年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2.13%、13.76%、13.03%、12.79%和11.56%,远远高于GDP增长率。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1 17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8%,文创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40并明确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目标[2]41。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正在成为国家和地方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皖北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皖北地区属于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刚健,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阜阳为例,传统美术类“非遗”就有剪纸、柳编、杜氏刻铜、烙画、刺绣等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阳市先后获得国家级剪纸之乡、柳编之乡等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中,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是人类创造的辉煌文化成果,这也是中华民族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发展的产物,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隔阂和代沟,其发展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困难和阻碍。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能。分析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出,文化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承载着深厚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创意才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作为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能隔离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孪生关系。

近年来,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发展崛起的先锋,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持续攀升。文创产业增加值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正在成为推动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据统计,2017年,安徽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的附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8.3亿元。但是,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较来看,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弱势,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加强。皖北地区(通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个省辖市),地跨淮北平原,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皖北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在安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落后位置。这里有9个国家级贫困县,阜阳市就占了4个(临泉、阜南、颍上、颍东)。虽然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皖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GDP发展情况一样,在安徽省处于中下游,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不发达,发展明显不平衡、不充分。例如,2017年阜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66.5亿元,和阜阳千万人口大市相比较起来,显得发展严重不足。

二、皖北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存在问题剖析

皖北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总体来说还是处于政府主导、机构辅助、个人参与的模式,主要采用以政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方式,从资金、项目、人才培养等角度全面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如今,这一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和发达地区相比较,和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相比较,仍处于落后状态。经过笔者考察调研,皖北地区以阜阳为例,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发展,突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欠缺,供给水平有待提升

新时代我国的中心任务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就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适应这个新常态,转变发展思路,把智慧和力量融入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之中。但是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方面效果不明显,“转身慢”。例如剪纸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生产传统的产品,或借鉴其他地区的剪纸衍生品形式来生产,缺乏创新,主动把握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不明,在供给侧改革创新方面严重不足,没能转换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没能在产品的供给方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产品不需要,而需要的产品又找不到”,造成产品和消费需求脱节。

(二)发展壁垒严重,方向单一,跟不上文化消费升级步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时代的科学技术,都在适应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增长7.0%,实现营业收入达到86 624亿元。细分来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比上年增长21.2%;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更是超过30%[3]。

互联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渠道,正深刻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在年轻的90后00后已经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多数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他们的文化消费相比较传统的已经升级换代,更注重手机网络来获取资讯和消费。这就迫切需要“非遗”类文化创意企业拥抱互联网,依托互联网发展。但皖北“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多数还是依靠传承人“单线”发展,还存在“不外传”等落后观点,这也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壁垒封闭,发展方向固化,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没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推动发展。近年来火起来的“抖音”就是文化创意产业适应新消费需求成功的案例,还有各种创意插画的兴起,这些都是紧跟文化消费升级的结果。

(三)体制机制创新不够

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和措施很多,文化事业的各项改革也在大力推进。但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使得这一改革仍未能有效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文化管理体系,管理上政出多门、既缺位又越位、职能交叉重叠等情况始终存在,许多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完全建立,有些虽然表面具备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相关制度安排只是形式。特别是像阜阳这样的三线城市文化创意企业“散、小、弱”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各类文化创意企业还呈现实力分散、缺乏龙头带动的问题。甚至有一些文化企业不能专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开发,将经营方向和重点放在了诸如挣钱更快的“非文化”领域等。

(四)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创意产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相对于其它产业,它更依赖于人才和创新。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数据来看,文化创意人才占城市人才就业人数总和的比例纽约为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目前中国文创人才只占到总人口的1%左右[4],人才需求缺口非常大。从阜阳目前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传承人和美术类工作者。在这类从业人员中,专业化和懂得经营的人才又比较少,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创意”,最需要的就是“高而专”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匮乏直接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5]73。虽然近年来,阜阳市政府积极制订实施了各类人才引进政策,但是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仍有非常强烈的人才短缺感。

三、美术类“非遗”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41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这也是国家富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外有关学者研究的结论,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更加显著。据统计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 000美元,但文化消费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井喷”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也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仍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如何实现皖北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增强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新”,但是文化却是第一位的,是需要时时刻刻坚守的东西,是创意的根,丢掉文化的创意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需要我们坚守和弘扬的,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深层的精神追求,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宝,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东西。对于文化创意来说更要增强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感染力;另一方面,缺少文化自信的创意,就不可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追求的作品[6]。“非遗”能给文化创意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素材,创意也能给“非遗”的传承带来新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经验表明“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需要坚持文化创造和革新。对“非遗”的继承有助于文化的融合和进步,对“非遗”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有重要意义。同时,创新、开发和利用是继承“非遗”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来说,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非遗”类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文化创新又无时无刻不在助长着文化继承,他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二)以创意产品为核心,推动“非遗”文创新发展

“非遗”类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好的创意必须转换为创新的、好的产品,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才能产生综合效益。这也是“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能否不断前进、持续发展的关键。实际来看,皖北“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瓶颈”本质上就是市场的问题。生产出来的“非遗”产品关键是打开市场,有销路,人们愿意消费。反之产品还是“老一套”,放到市场无人问津,表现低迷,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使非遗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这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解决这些问题,把“非遗”传承人和文化研究者、产品设计师、市场营销专家组合起来,围绕市场找出新需求,设计生产出新的产品,从而推动“非遗”类文创产业发展。以作为“非遗”的阜阳剪纸为例,据了解已经研发了旅游纪念品、手办、服饰等产品,但与开发较好的“非遗”文创产品比,仍然需要拓展和提高。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一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产品最终要被消费,要被消费者所接受,这是产品的本质属性,产品研发设计要尽可能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要让消费者动情感,产品冲击,要直达内心。二要找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切入口。“非遗”作为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一定程度上和现代生活有差距,这就需要找准“非遗”元素表达和呈现的恰当方式,以“小切口”体现大创意。比如故宫文创产品就抓住消费者探求皇亲贵族等“宫里人”如何生活的神秘心理,开发出了文具、化妆品、配饰等系列热销产品,受到人民群众的热捧。三要实现创意的价值。生产的产品要实现创新就不能照搬照抄,简单嫁接。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先进“非遗”表达形式的时候,要注重结合创新,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要对产品本身进行创新,避免“贴文化”。比如市场上许多茶的创意产品都是注重茶的包装物上,而忽视了对“茶”本身的创意,结果这个创意把“茶文化”弄庸俗了,体现不了“茶文化”的价值。

(三)加强“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多角度融合发展

新时代需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外融合,尊重创新成果和创造性,从而推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第一,要加强内部融合,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加强科技、信息、资本、金融等产业要素的融合,采取“文化+”的模式,集成各生产要素,综合产生化学反应,以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例如和科学技术的融合,采取“文化+技术”的形式主要是加强“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新技术应用,培育新的文化传达方式。在这里,科技创新的贡献是优化产品的应用功能,再加上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创意性,则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科技尚新,文化尚美,文化的创造性和科学技术革新就像是鸟的两个翅膀,比翼齐飞,才能飞得更高。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链以及3D、VR、AR、MR等新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改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7]。

第二,要加强外部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影响的广泛性、深入性,具有引领社会价值观的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性的设计会渗透到相关产业,会形成产业的共生和补充,从而创造出新的融合产业,将打破不同行业、专业之间的壁垒。比如已经正在发展的“文化+旅游”“文化+制造业”“文化+农业”等产业合作模式。“文化+旅游”是为了创意化、创新化地提高具有文化意义的观光项目、文创类周边商品的魅力,美术类“非遗”可以给文创旅游增加许多商机,诸如剪纸折扇、刺绣吊灯、泥塑吊坠等已经融入旅游周边产品并颇受欢迎,进一步地创新和创意也在同步进行,这大大提高了美术类“非遗”产业的生命力,激发了其内在活力。2019年成为“文化+旅游”元年,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旅政府机构职能整合,更体现在产业自主深入融合,中央也多次召开会议以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只有文旅融合才能高质量发展,其中既包含理念、产品、业态、管理融合,也包括扎实推动区域文旅融合,以区域经济整体性振兴提升文旅发展质量。再比如“文化+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二者的融合主要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的提高,显著特点在于“非遗”类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从而也会有力地促进相关制造产业不断改进管理和营销模式,充分提高相关消费品的文化内涵[8]。

第三,要加强空间整合。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是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文化创意产业也要适应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和冲击,发展和利用的空间已是无限可能。“文化+互联网”模式已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途径,这种方式就是充分享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跨越时间空间概念,从而实现多领域、跨平台的整合、革新,让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生产、消费变得更加顺畅和迅速,使得“非遗”类文化创意产品在区域流通上跨越地域空间概念。

因此,皖北美术类“非遗”文化产品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形式,将“非遗”产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文化创意内容更具备创造性,皖北美术类“非遗”相关产业部门应该牢牢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强化互联网与美术类“非遗”产品的结合,将创意转变为现实文创产品,努力实现在线销售、宣传和离线传承、创新的利益双收。

(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和外延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正成为整个行业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所在。目前即使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研发和设计人才都较为紧缺,更不用说皖北欠发达地区了。作为地方师范类高校肩负着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成为校企合作主要内容之一。要完成为文化创意企业培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具体要注重几个方面:首先,抓住人才培养的目标。现在企业需要的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知文化,更要懂市场,会经营文化。这要求我们美术教育必须与市场接轨,打破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不仅会画、会创意,而且要会“推销”,懂得商业运作。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掌握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和美术需求,这样学生设计创作出的产品就会更贴近生活,更有市场。其次,改进、创新教学内容和体系。高校要主动改进创新教学内容和体系,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通过专业设置、课程调整等,对相关教学体系进行创新设置,积极引进市场学、消费学、管理学等科目作为教学内容。学校和企业要建立联系机制,针对市场变化和需求,每学期召开教学内容研讨会,互相沟通,要根据企业短、中、长期人才需求意向,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进教学内容。最后,校企共建实践工作室。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理论性强的专业教学,美术人才的培养更强调由实践来决定,建立校企联盟的工作室已经成为美术教育新的教学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的工作室会更接近实践和市场,不仅会帮助企业创新产品和搭建人才培训交流合作平台,也会大幅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同时,以工作室为平台组织学生到企业中直接参与文化产品的设计、创新、生产等各个环节,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达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在新时代人才需求和培养的新形势下,校企合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这一点,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除了像以往那样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之外,还应该开发新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形式和教学内容[9]。如开设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鼓励学校师生深入皖北美术类“非遗”相关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线,有偿或无偿开展诸如调查研究、研发合作等实践活动。学校和企业可相互配合,给予其短期的岗位安置和待遇。通过这样的多维度校企合作具体落实措施,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优势。

总之,皖北美术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意活力的注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对皖北美术类“非遗”来说,无疑是新的契机,在它的导向之下,皖北美术类“非遗”产品越发生活化、大众化,受众范围也愈发扩大。只有走进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才可能真的“活”起来。皖北美术类“非遗”作品必须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它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得以实现真正的“活态”。

[1]李凤亮,潘道远.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及优化路径[J].江海学刊,2017(3):226-23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3]当代先锋网.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收入增长7.0%[DB/OL]. 2020-02-14.[2020-02-20]. http://www.ddcpc.cn/zhengnengliang/202002/t20200214_823834.shtml.

[4]易蓉.如何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领袖”[N].新民晚报,2014-12-20(4).

[5]杜红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6(8):73-74.

[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7]张玉玲.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N].光明日报,2017-10-03(5).

[8]张湘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N].光明日报,2015-12-25(10).

[9]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辽政办发〔2016〕163号)[EB/OL].(2017-03-09).[2020-02-29].http://www.ln.gov.cn/zfxx/zcjd/201703/t20170309_2807060.html.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Fine Arts in North of Anhui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WU Cong-rui

(School of Fine Art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traditional gene of culture, it needs to be inherited and protected constantly. Intangibl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becoming the trend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industries in Northern Anhu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puts forward new development ideas,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al creativity; north of Anhui

2020-03-04

基金名称: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文化创意导向下皖北美术类‘非遗’传承研究”(SK2019A0323)。

吴从瑞(1980- ),安徽亳州市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民间美术。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3.02

J50-05

A

1004-4310(2020)03-0010-06

猜你喜欢
皖北非遗文化遗产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与文化遗产相遇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