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身份构建研究综述

2020-03-23 07:11段欣然司潮垟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段欣然 司潮垟

摘    要: 身份,作為人文社科的重要议题,受到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我们究竟以怎样的身份处在庞杂的社会系统中,这样的身份是如何被自身及周围的人所构建,此种身份构建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作用?本文对已有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其总体研究状况,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身份构建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研讨。

关键词: 身份构建    社会语言学    研究综述

当今社会的节奏日趋加快,一些人在这样的快节奏中逐渐迷失自我,逐渐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模糊,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本文希望通过总结前辈们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身份构建是如何进行的及身份构建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帮助当代一些认识模糊的青年,准确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更好更快地为国家做出贡献、对社会大有作为。

本文主要通过两本书的内容为中心点阐述语言和身份的构建理论。这两本书分别为张焱的《语言变异构建社会身份》及项蕴华的《下岗女工身份构建的叙事分析》,本文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等处搜索关键字、作者名进行匹配检索,该综述将会对以上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介绍。

1.身份的界定

提到身份构建理论,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什么是身份。对于这一点张焱教授首先分别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解读什么是“身份”,并总结归纳中外学者包括李茹、Henri Tajfel等对此问题的研究讨论,对此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身份能够确定自身所在的群体,同时又能够划分出与其他群体的界限,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独特性,这是社会身份的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通俗地讲就是认清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身份地位,第二个特征是找出自身所在的群体和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划清界限。两个特征都起到的是标识作用,是在强调自身区别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属性。这就对应了项蕴华教授提到的在社会行为过程中身份发挥的典型标识作用。简单点说,身份便是在庞杂的社会系统中定义我们究竟是谁及定位我们所处位置的标志。以上所说的对于身份的解读和阐述,都是从身份所发挥的功能来说的,身份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并因自己的标识作用而存在。

至于身份的标识功能存在的原因,可以理解为这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及参加社会活动的必然需求。任何人处在社会中,都需要给自己找到一个位置,构建一个身份,否则便容易在生活的快节奏及来自周围和自身的精神压力双重影响下迷失自我。一个人若不构建自己的准确身份,不以这个身份沉浸在某种社会行为中,便难以存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定义身份、构建身份、研究身份,以求更加高效且明确地让自己这样的零件处在社会这个快速运转的机器中,并且发挥自己的价值。

2.身份构建理论

身份建构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初步构建自我身份后还要对其不断修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即其中的自我定义与自我修正。自我定义是指要构建自己到底拥有怎样的身份这样最初的定位。每个人从进行社会行为的一开始都会试图为自己构建一个心中理想的身份,并由此为指导进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身份构建的这一行为。通常而言,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最初的身份构建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情况变化而不适合自己。这种情况需要对自我不断修正,不断进行小范围的身份再构建,时刻保证对于自我甚至对于他人的身份定位积极准确。人们在社会中不断标识自己,从而找准自己在这个庞大的社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获得参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归属感及独特性,从而对自身及周围环境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构建一个准确适合的身份,不仅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会对社会大有裨益,合适的身份构建要求对自身特点及所做的事都具有清楚明确的认识,还要对变化着的环境迅速反应并适时进行自我修正。而对身份定位的不准确、不切实际,则会让自己在进行社会行为的过程中缺乏动力或力不从心,不仅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有可能会对周边甚至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社会构建理论学家们在探讨其理论时,突出了身份、语言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围绕自我意识这一中心,人生发出怎样的认知与行为。自我意识与身份往往是相伴相生的,产生了自我意识是因为拥有了某种身份;有了某一种身份,会让人不自觉地产生自我身份意识。社会身份与权力关系相关联,从公民、公仆到总统、元首,每一种社会身份都对应特定的权力,一个人可以拥有多重身份,因而也会有多项权利。习近平在讲话中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为人民服务,构建自己的身份。这样的身份与权力,都通过语言这一行为表现出来。语言作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对身份构建的作用不言而喻。

社会学家们还将身份构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划分:

(1)按照所使用语言的形式。语言具有千变万化的形式,尤其是在媒介多样的今天,甚至产生镜头语言这样的更抽象的存在,对此本文只研究话语方面。话语可依不同语境分为日常对话、演讲、政治会谈、感言等,不同的语境下应用的语言大不相同,就算是普通公民,也会在日常闲谈和公开发言间更换所选用的词句。正因如此,才需要不断研究新的分析方法以应对千变万化的语言类型,从而丰富身份构建研究的方法论。

(2)按照要研究的目标方向进行划分。小到人际交往、民事调解,大到社会冲突、国际纠纷甚至战争,通过合理灵活地运用身份构建,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不同领域专家人才通力合作。

(3)按照构建出的身份进行划分。前文关于身份的阐述主要指社会身份,实际上身份也同样具有多样的形式。不同情况下人们构建出不同的身份,针对不同的身份就要有不同的方法论。因此,身份构建理论具有必要性及广泛的应用范围。

3.身份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身份构建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或群体拥有多重身份。这样的多重身份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会带来主次轻重和高低层级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构建的身份混乱,或者构建的身份不够全面和真实。另一种是个体能否对所构建的身份产生认同。个体对于被构建身份的认同取决于其被构建的身份对于个体而言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个体难以通过意义形成自我的身份认同,就会转而寻求自己所赋予意义取向的身份,即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身份,以此获得对于自身的认同感。

通过分析和理解身份建构的两种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完善对于个人或群体的身份构建。首先,对于拥有多重身份的个体或群体来说,在分析其身份构建过程中,要先明确被分析个体或群体的特点,分清其身份的主次关系,以主要身份为重点进行研究,次要身份作为补充;再者,要弄清楚个体对所构建的身份是否认同,从个体的语言和行为中进行判断,观察其语言和行为特点是否符合其构建的身份。本文强调从被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的社会语言中了解其身份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并尝试解决人们在身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处于社会互动中的人们是如何构建更合理化的身份的,以便帮助解决身份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各个群体。

4.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身份构建

近几年国内对身份构建研究的案例较少,并且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身份构建研究比较少。在此仅介绍以下三个例子:

(1)在《漂移之间: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构建与认同》中,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问题还处在“漂移之间”,这说明社会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成为村官这一群体的身份构建并不清晰明确,这是一个一直未被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性质状态及对部分大学生村官个体和村民的采访作为材料,观察部分大学生村官在生活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语言情况,记录并研究部分大学生村官及村民分别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定位,得出结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风险的不明确使村官的身份构建处于“飘”的状态,村官不能对自己的身份形成稳定的认同,因此其想法和行动也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和局限。

(2)《基层志愿者:到村任职大学生角色构建》表明当下,在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上,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并没有清晰且具体的分类和界定。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身份的角色困惑和还原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紫自塑的过程反映出了某些群体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并提出大学生村官由于缺少清晰明确的法律界定而呈现出没有具体相似的群体的特征:没有土地和当地户籍,不像农民;到村任职形式上属于空降,没有被选举权,不像村干部;没有公务员身份;已从高校毕业,所以不能再被称为学生。由于身份界定的不清晰而将大学生村官群体定义为青年志愿者,这个身份构建对于大学生村官群体来说过于局限并且不够有力。

(3)《下岗女工身份构建的叙事分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一个特殊群体——下岗女工是如何进行自我身份构建的过程,从个体叙事分析群体身份的构建。在下岗人员中,女性所占的比重较大。一些女工不得不面临从“顶梁柱”到“弱势群体”的身份转变。这导致下岗女工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而被展现出来,这一弱势群体的身份建构引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者的兴趣。通过在长春市对20名下岗女工进行口头采访并录音,用录音材料研究其语言特点和自身在经历身份转变之后对于自我身份的重新塑造,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采用拉波夫(Labov)的叙事分析方法,对“下岗女工”的身份构建进行分析。

人们在对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识别个人身份所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识别其语言,只有语言可以通过人的思维加工后用来建构个体的身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树立个体的社会形象并巩固其已经获得的社会地位。放眼学界,不难看出学者们越来越认同语言构建身份这一观点:人们斟酌、选择、运用的语言不仅反映而且建构他们的身份。因此,从语言学角度剖析身份构建虽然仍有一些缺陷,如跨学科研究尚未实现、未提及有意识的语言变异的及未提供实际语言事例,但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下研究身份建构无疑经得起质疑,是研究身份建构的有力手段。

5.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身份建构的意义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身体构建的研究非常少。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身份进行构建研究能够发现并尝试解决人们在身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处于社会互动中的人们是如何构建更合理化的身份的,以便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各个群体,同时增强该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对个人而且对周围甚至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广大群众更好地融入社会并积极开展工作。

明确在自我身份构建上的困惑和矛盾,对开展实施帮助弱势群体的计划方案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各个群体中,群体所具备的特定身份能否得到认同,需要从群体中的个体这个行动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力图于社会语言学视角探寻自我身份构建的过程,从其中部分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语言表达明确在身份构建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明确在身份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防止不利的身份构建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部分群众,可能会因为构建的自我身份得不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感到悲观。分析明确身份构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此类事件的发生,有助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综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身份构建进行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其身份的社会构建理论及身份叙事理论,从身份的个案研究逐渐上升到对整个群体身份的研究,尝试弥补近几年对群体身份构建研究的不足,填充社会对身份构建认识的缺陷和忽略,有利于各个群体后续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6):101-108.

[2]项蕴华,张迈曾.下岗女工身份构建的叙事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154-158.

[3]張敬尧,魏来.基层志愿者:到村任职大学生角色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24-130.

[4]张焱.语言变异建构社会身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郑庆杰.漂移之间: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建构与认同[J].青年研究,2010(5):45-53.

[6]Marchand, M. and Parpart, J.. Feminism, Postmodernism,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Women and Plac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本文作者均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同时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大学生村官身份构建研究”组员,项目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负责人王依琳,成员有邹宗芳、王欣烨、司潮垟以及段欣然,负责人及成员均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7级本科生,项目编号为201910183544,已被确立为省级项目,指导教师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项蕴华。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