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孔子家语》校注札记

2020-03-23 07:11宋艳霞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勘札记

宋艳霞

摘    要: 《孔子家语》记录儒家学说,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它被认为是伪书而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与之相关的出土文献的陆续发现,该书的学术价值得到重新审视,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重新整理。目前通行的整理本眾多,仍不免有疏漏之处。本文从校勘、标点、释义三方面对整理本加以整理辨证,以求正于方家。

关键词: 孔子家语    校勘    注释    札记

《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重要著作,不同于《论语》的短小精悍,该书篇幅较长,内容自然更翔实。然而,自从唐颜师古提出“非今所有《家语》”一语,《家语》的真实性就受到了质疑,及至清代,愈演愈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宋王柏《家语考》,认为传世本《家语》系魏王肃割裂众书而成,彻底将其定性为“伪书”。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与《家语》有关的出土文献的面世,如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墓《儒家者言》简(1973)、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墓《儒家者言》简(1977)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994)等,众多学者对《家语》一书的内容及其真伪进行了重新审视。

目前通行的《家语》的整理本主要有王国轩、王秀梅据四库本整理的中华书局本《孔子家语》;杨朝明、宋立林根据《四部丛刊》影印明黄鲁曾杨本整理的《孔子家语通解》;廖名春、邹新明根据同文书局石印影宋抄本整理的万有文库本《孔子家语》;崔涛点校的清陈士珂辑《孔子家语疏证》等。这些整理本广集众本,有些也对原文作了通解,但仍不免有疏漏之处。本次校勘选取《孔子家语通解》(以下简称杨本)、《孔子家语疏证》(以下简称崔本)及万有文库本《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廖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校的方式,即以三本《家语》互相参照,不指定某一本子为底本,旨在对这几个版本的疏漏之处作全面的校释。

一、校勘方面

校勘是整理工作的基础。《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疏证》及万有文库本《孔子家语》在整理过程中除去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外,还广集众本作为参校本,如:毛氏汲古阁本排印之《四部备要》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刘氏玉海堂覆宋本、日本宽保二年风月堂覆刻宽永十五年风月宗智刊本(覆宽永本)等。然而由于文本繁杂,仍不免有疏漏之处。现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整理辨正,以求正于方家。

(一)当校而未校

(1)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贤君十三)

按:崔本作“灵公爱而问之”,未出校。杨本、廖本皆作“灵公爱而任之”,是。此处讲卫灵公能亲贤重才,所以应为“爱而任之”。

(二)脱文

(1)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观周十一)

按:廖本“身”后皆脱“者”字,语义不确,当补。杨本、崔本有“者”字,是。《史记·孔子世家》:“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①(1469)语辞虽有出入,但文例正同。

(2)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执辔二十五)

按:崔本于“御马”“御民”后均脱“者”字,语义不确,当补。杨本、廖本有“者”字,是。下文亦有“是故善御马者,正身以总辔,均马力,齐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为证。

(三)讹文

(1)斩衰菅菲,杖而歠粥者,则志不在酒肉。(五仪解第七)

按:崔本作“斩衰、管菲”,误。杨本、廖本皆作“斩衰菅菲”,是。“管”与“菅”形近而讹。《荀子·哀公》:“斩衰菅屦、杖而啜粥者,志不在于酒肉。”②(970)《仪礼·丧服》:“传曰:‘菅屦者,菅菲也。贾公彦疏:“周公时谓之屦,子夏时谓之菲。”③(1098)是为证。

(2)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观周十一)

按:崔本作“曰是何伤”,误。杨本、廖本皆作“口是何伤”,是。“曰”与“口”形近而讹。此处讲为人须谨言慎行,防止祸从口出。当据改。

(3)史● 有君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于人。(六本十五)

按:崔本作“史● 有男子之道三焉”,误。杨本、廖本皆作“史● 有君子之道三焉”,是。“男”与“君”形近而讹。本篇主要讲君子为人处世的六大根本之道,所以应为“君子之道”。另,上文有“回有君子之道四焉”,文例正同。《说苑·杂言》:“史● 有君子之道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能曲于人。”④(801)亦为证。

(4)夫临之无抗民之恶,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佼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入官二十一)

按:杨本、廖本皆作“夫临之无抗民之恶”,误。崔本作“无抗民之志”,是。“志”与“恶”形近而讹。此处讲君子为官不要以悖逆天理、凌虐百姓的方式来统治百姓,所以应为“无抗民之志”。王肃注:治民无抗扬之志也⑤(57)。《大戴礼·子张问入官》:“故临之无抗民之志。”⑥(138)亦为证。

(5)上下相谀,莫知念患。(执辔二十五)

按:崔本作“莫知念忠”,误。杨本、廖本皆作“莫之念患”,是。“患”与“忠”形近而讹。此处讲上下互相谄媚,不懂得心存忧患,所以应为“莫之念患”。

(6)果食不时,不粥于市。(刑政三十一)

按:崔本作“果实不食”,误。杨本、廖本皆作“果实不时”,是。“食”无“果实”义,此处讲果实不到时令,不得在市场出售,所以应为“果实不时”。《礼记·王制》:“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③(1344)是为证。

(四)倒文

(1)加于身而措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论礼二十七)

按:崔本作“凡动之众失其宜”,误。杨本、廖本皆作“凡众之动失其宜”,是。“动之众”应为“众之动”倒文。此处讲把礼施加于自身并放在最前面,各种举动都恰到好处。上文亦有“加于身而措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为证。另有《礼记·仲尼燕居》:“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⑦(1269)为证。

二、标点方面

因个人理解不同,《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疏证》及万有文库本《孔子家语》对原文的标点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仅选取因错误理解文意而标点不当之处加以辩正,具体示例如下:

(一)当断而未断

(1)桑榖于朝,七日大拱。占之者曰:“桑榖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五仪解第七)

按:杨本、廖本皆作“桑榖野木而不合生朝”,当断而未断。崔本作“桑榖,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是。从上文看,桑、榖二木在朝堂上长出,七天就有两手合拢那么粗,因此被认为是代表不祥之兆的“野木”。因此“桑榖”和“野木”应该是判断关系,将它们并列在一起则语意不明,应在“桑榖”和“野木”后分别点断。《说苑·敬慎》:“工人占之曰:‘桑榖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④(448)亦为证。

(2)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在厄二十)

按:崔本作“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未在“子路出”后用句号点断,标点不当。杨本与廖本同,皆在“子路出”后点断,是。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讲孔子与众弟子困于陈、蔡之间,子路问夫子“积德怀义,奚居之穷也?”孔子向子路表示了人生际遇有“时”的道理之后,又召唤子贡问他同样的问题。这里“召子贡”的主语应该是孔子,“子路出”表示前一轮对话已经结束,应当在这里点断。下文类似的还有“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也应当在“子贡出”后点断。

(二)不当断而断

(1)伯谓太宰嚭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也?世有职焉,自襄已来,未之改也。若其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嚭言于夫差,归之。(辩物十六)

按:廖本、崔本皆作“何也?世有职焉,自襄已来,未之改也”,标点不当。杨本作“何也世有职焉,自襄已来未之改”,是。从上下文看,子服景伯(伯)就是子服何,为鲁国大夫,随鲁哀公参加会盟。因得罪吴国使者而被囚禁,他对吴国太宰伯嚭说:“何(自称)也(语气词)世代在祭祀中任职,从襄公以来未曾改变。如果我这次不参加祭祀,祝宗会说‘是吴国囚禁他,使他不能参加。”所以才会有下文的“嚭言于夫差,归之。”倘若在“何也”后断句,将其作为疑问性质的插入语,那么“世有职焉”与“不会”的主语就是鲁国,文义不通,而且不能解释下文“归之(子服景伯)”的原因。

(三)当属下而误属上

(1)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稸积资聚焉,恤行者有无。(王言解第三)

按:崔本作“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在“封”后点断,不当。“都封”义不通,“封”当属下句。“封”有表示“古代地积单位”一义,在这里应修饰“百里”。杨本、廖本皆作“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是。另,《五经算术》:“今有州方千里,其中封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⑧(20)是为证。

(2)若不逢世,上所不援,下所不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儒行解第五)

按:杨本、廖本皆作“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标点不当,“起居”当属下文。崔本作“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是。王肃注:“起居,犹动静也。竟,终也。言身虽危,动静,犹终身不忘百姓。”⑤(11)此处讲儒者生不逢时,遭受小人陷害有性命之忧,然而仍然时刻不忘伸张自己的志向,以“起居”代指每时每刻。另《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⑦(1405)亦为证。

(3)既彻俎而燕,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如为大?”(辩物十六)

按:崔本在“客”后点断,标点不当,“客”当属下句,作主语。杨本、廖本皆作“客执骨而问曰”,是。从上文可知,吴国攻打越国,获得一节大骨头,而不知是何物,因此吴王派使者去鲁国询问孔子,吴使既来鲁国,必然是作为宾客。这里发问的“客”一定是指吴使而不是鲁人,“客”当属下句。《国语·鲁语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⑨(139)亦可参。

(4)卫孙桓子侵齐,遇,败焉。齐人乘之,新筑大夫仲叔于奚以其众救恒子,桓子乃免。(正论解四十一)

按:崔本作“齐人乘之,执新筑大夫。仲叔于奚以其众救桓子”,在“新筑大夫”后点断,不当,“新筑大夫”当属下文。事实上,新筑大夫就是仲叔于奚,新筑是他居住的地名。此处讲卫国卿大夫孙桓子侵略齐国败北,齐国人要捉拿他,新筑大夫仲叔于奚率领部众救了他。若在“新筑大夫”后点断,则“新筑大夫”与“仲叔于奚”就是两个人,齐国人捉拿的是“新筑大夫”,与文意不合。杨本、廖本皆作“新筑大夫仲叔于奚以其众救恒子”,是。另,《左传·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⑩(641)亦为证。

三、释义方面

本文选取的三个整理本中,《孔子家语通解》除对《家语》原文进行点校、分段外,还在其后附加了“注释”“通解”,对读者理解、研究原文大有裨益。但在校勘过程中,我们发现“注释”“通解”部分有若干值得商榷之处,兹取以下几条,以为商榷。

(1)今得贲,非吾兆也。(好生第十)

注釋:贲:通“斑”,颜色斑杂不纯。王肃注:“贲,饰。”

通解:现在我筮得色彩斑驳的卦象,并不是吉祥之兆。

按:此处“贲”释为“通‘斑,颜色斑杂不纯”没有必要,“贲”本身有“色不纯”义,在此处就是卦名,与上文“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同。崔本作“今得《贲》,非吾兆也”。是。

(2)(澹台灭明)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也。(弟子解第三十八)

通解:他的才能并不能达到孔子所期望的那样,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获取或给予,离去或归从,都能遵守诺言,并因此而闻名。

按:此处“以诺”释义有误。“以”与“已”通,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 ,或作‘以,或作‘已。郑注《礼记·檀弓》曰:‘以与‘已字本同。”{11}(5)《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①(2399)《列女传·节义传》:“夫言不约束,已诺不分,何以居于世哉!”{12}(52)《汉书》颜师古注:“《贾谊书》谓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此三表也。”{13}(2265)皆可为证。

(3)樊须,鲁人,字子迟,少孔子四十六岁。弱仕于季氏。(弟子解第三十八)

注释:弱: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按:此处“弱:弱冠”注释有误。“弱冠”特指二十岁,这里的“弱”就是“年少”的意思。《左传·文公十二年》:“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杜预注:“弱,年少也。”⑩(484)《国语·楚语上》:“昔庄王方弱。”韦昭注:“方弱,未二十。”{14}(537)是为证。

综上所述,本文从校勘、标点、释义三方面对整理本点校失误较典型的例子进行辩驳补证,因学识浅陋,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注释: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②董治安,郑杰文,汇撰.荀子汇校汇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7.

③仪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④[汉]刘向,撰,说苑[M].程翔,评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⑤[三国]王肃,注.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⑥[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⑦[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9.

⑧[北周]甄鸾,撰,李淳风,注.五经算术[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

⑨[戰国]左丘明,撰,国语[M].(三国吴)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⑩[战国]左丘明,撰,春秋经传集解上[M].(西晋)杜预,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清]王引之,撰,经传释词[M].虞万里,主编.李花蕾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2}[汉]刘向,撰.列女传[M].刘晓东,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3}[汉]班固,撰.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语言学视野下今本《孔子家语》研究”(18BYYJ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校勘札记
护理札记
护理札记
“书”类文献札记五则
赵壹《非草書》校勘研究
旅日札记
浅谈王念孙的校勘方法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