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论

2020-03-23 08:10袁国超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研习语文课小说

袁国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2017版)”]设置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并且指出,“至少选读10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培养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1]。研习我国现当代杰出作家的优秀文本,探究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厚重的人性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感受其巨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不仅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当代文化参与能力、树立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认真研读语文课标(2017版)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教学路径与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精选作品,确定研习对象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历了百年发展,涌现出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莫言等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他们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时代发展并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而语文课标(2017版)要求高中生研习的只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选择上下一番功夫。笔者认为,选择和确定本任务群的研习对象应遵循三条原则。

一是价值性原则。首先是审美价值。文学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艺术再现,审美价值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教学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无论是在立意、选材、构思方面,还是在创作手法和语言运用方面,都应是现当代文学美的典范,堪称经典,如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称为诗化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文本结构、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叙述视角上都富有独创性,代表着一种新的小说审美风范;或者尽管在某方面存在不足,但仍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如当代朦胧诗和红色经典,虽然前者在艺术上比较晦涩,后者有追求“高大全”的倾向,但毕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探索和美学尝试。其次是认识价值。文学以语言为媒介,能够突破一切时空限制,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的细微颤动。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与时代、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生动再现某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生存和生活状态,透过历史的眼光,发现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具有反思历史、观照现实和展望未来的作用;或者透视人心,洞烛人性,展示世相百态,予人看清复杂人性和纷扰人生的慧眼。鲁迅、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等名家的作品大都具有这样的认识功能。如茅盾的《子夜》,全方位正面描绘了19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了那个时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一部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生的杰作。

二是时代性原则。语文课标(2017版)指出:“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阅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2]这里说的是所研习作品的时代性。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来说,能够正确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学作品,把握当代中国人的审美特点和文化追求,是培养当代文化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任务群应重视当代作家作品的研习。如《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余秋雨、梁衡等的文化散文,余华、苏童等的先锋小说,路遥的青春励志小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等等。

三是兴趣性原则。语文课标(2017版)指出:“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撰写作品评论。”[3]本学习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研习内容最好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是学生“喜欢的”。客观地说,中学生大都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但喜欢的文学样式和内容不尽相同。比如,就散文而言,有的人喜欢朱自清、冰心等的抒情美文,有的人喜欢周作人、梁实秋等的闲适美文,有的人喜欢余秋雨、梁衡等的历史文化美文;就小说而言,有的人喜欢沈从文的诗化小说,有的人喜欢路遥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的人喜欢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推荐相关作品,供学生选择。

二、制定目标,明确研习任务

关于选择性必修课“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语文课标(2017版)指出,“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4]。一个文学性文本,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两个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因此,语文课标(2017版)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确定为探究并把握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即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教师在教学该任务群时制定研习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如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通过叙写北京一条胡同里的居民所遭受的战争的巨大创伤,来反映、反思一场民族的灾难。关于这部小说的思想性与精神内涵,可确定这样的研习目标:理解小说国民性反思和改造的主题,把握小说对中华民族之所以陷于危亡境地的历史和文化根源的思考和探索。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关于这部小说的艺术性与艺术价值,可确定这样的研习目标:探究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就,把握小说的民族风格。

在确定了研习目标后,还要围绕该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使研习目标细致化、研习任务具体化。如对《四世同堂》的研习,可以围绕对小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探究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概述祁天佑一家四代在北平沦陷期间的遭遇以及整个胡同其他家庭的悲欢离合。②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③从祁老人和祁瑞宣在危机面前的“惶惑”和“偷生”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④从钱默吟形象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⑤列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谱系,选取其中的一二个人物形象进行解读。⑥从小说对北平民风民俗和大街小巷生活场景的描绘探究作品的地方特色。⑦从作品的京味语言特色看小说的民族风格。有了这一个个具体的研习任务,研习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三、搭建支架,扫清研习障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习内容具有较大难度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搭建必要的“支架”,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扫清障碍。“中國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群,在该任务群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随时帮助学生搭设研习“支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资源获得与研习内容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如莫言的长篇小说《蛙》是成功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作品,对莫言《蛙》的研习,就要指导学生事前搜集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和具体创作方法。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介绍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认知。搭设了这些研讨“支架”,学生才能顺利进行《蛙》的研讨。

又如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的研习,研习前要引导学生积累一些科幻小说的知识和理论:科幻小说的创作手法,科幻小说的艺术特征,科幻小说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科学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关系……这些“支架”知识是《三体》研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四、走进作品,精读研习文本

精读文本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的关键一环,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没有对文本的熟悉认知,“研习”就无从谈起。所以,语文课标(2017版)提出了“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明确要求。对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等短篇文本的精读容易落实,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中长篇小说和戏剧等长篇文本的精读。对长篇文本的精读要将通读和重点研读结合起来。通过通读全篇完成对作品的基础性阅读和阅读的基本任务;通过研读重点段落、章节实现对作品的提高性阅读,完成阅读的高阶任务。

精读文本应与撰写读书笔记相结合。语文课标(2017版)指出:“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5]写读书笔记,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圈点勾画法。一边阅读作品一边在自己认为重要、需要注意和存疑的地方做上标记。二是摘录法。摘抄作品中的重要内容,摘抄自己感触深的句段。三是提要法。写出作品的内容提要。四是思维导图法。对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使重要内容一目了然。五是简评法。对作品中的某处、某个方面进行简要评价。做读书笔记,能够促进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并为撰写研习论文积累材料,做好准备。

五、撰写论文,形成研习成果

语文课标(2017版)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6],此处要求“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撰写作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7],排除了杂感、随笔等方式,统一要求撰写作品评论,即文学评论,可见要求有所提高。撰写作品评论,是形成并巩固研习成果的需要,是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需要。所以,本任务群学习中的撰写作品评论是使学生达到高中语文学习更高阶段的重要途径。

指导学生撰写研习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角度多样,不做统一要求。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有话想说又有话可说的角度写作。二是要求不宜过高。学生的理解水平、理论水平毕竟有限,不能要求学生研习论文表达上的完美、完善,以免挫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三是提供资料和范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或指导学生搜集与本次作品研习有关的文献资料,对重点篇目提纲挈领予以解读。如对《白鹿原》的研习,在撰写评论之前,教师可以编辑《<白鹿原>论文精选》印发给学生阅读。其中既包括陈忠实的自述,也包括其他评论家的论文。这些资料、论文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给学生以写法上的借鉴和引领。教师还可以写“下水文”给学生示范。要允许学生适当借鉴、模仿。学生在借鉴、模仿中练笔,最终学会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六、创作作品,深化研习成果

语文课标(2017版)在必修阶段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8]的要求。在该学习任务群中则提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9]本任务群要求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文学创作,要求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该任务群的教学中,要将指导学生阅读鉴赏与指导学生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借鉴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经验,学习借鉴中国现当代名家名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如研习鲁迅先生的小说,不可忽视研习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法——白描。鲁迅先生无论是刻画闰土、杨二嫂、孔乙己,还是塑造祥林嫂、华老栓、和阿Q等人物形象,都善于抓住他们的典型特征,三言两语就能使人物形神毕现,达到勾魂摄魄的效果。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鲁迅先生的方法创作一篇写人的短篇小说。如研习萧红的《呼兰河传》,要重视对作者用童年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的探究和学习,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这种重要的叙事手法创作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微型小说。如研习朱自清的散文,可揣摩体会其如何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写景状物的高超技法创作散文;研习余秋雨的散文,可探讨、借鉴其将历史人物、事件、场景与抒情、议论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研习曹禺的《雷雨》,可学习其善于运用丰富的潜台词塑造人物,善于将人物、时间、事件、场景和冲突高度集中展开故事情节的创作方法,创作一个短篇剧本。

七、开展活动,展示研习成果

要安排足够的课时组织学生展示研习成果。研习成果包括研习论文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因此,成果展示应分两次进行,一是读书报告会,一是创作交流会。

在读书报告会上,学生介绍自己的研习过程、研习方法和结论,提交论文,重点是学生之间研讨研习论文。在创作交流会上,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谈自己的创作体会,重点是学生之间切磋、研讨作品。展示和研讨活动,是分享研习成果的过程,也是共同进步和提高的过程,同时还是发现和认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过程。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研习成果进行评价,给出综合成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研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主要是对研习路径、研习方法、研习态度以及研习中的收获和不足等的总结和反思。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主要包括确定研习对象、制定研习目标、精读研习文本、撰写研习论文、创作短篇作品、展示研习成果等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搜集资料,解决研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独立研习的能力;应组织、设计好研习活动,创设形式多样的研习任务驱动情境,激发研习兴趣,提高研习效率。

注释:

[1][2][3][4][5][6][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3页,第23页,第24页,第23页,第24页,第18页,第24页,第18页,第24页。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研习语文课小说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语文课文
倾斜(小说)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