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树”生命的人

2020-03-23 08:10邓井英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牧羊人种树植树

邓井英

【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节选自绘本故事《植树的男人》。

部编本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单元课文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初步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珍爱生命。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坚持种树的故事。数十年间,这个孤独的男人毫不在意外界的变化,也不管这片土地所属为谁,每天只是种树、放牧、养蜂。他以只手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作绿洲。他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向我们诠释了何为充实的人生、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体会平凡人的伟大精神。

那么,对于《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该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落实单元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小说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也是初中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学习小说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七年级的小说教学应淡化文体意识,切合单元主题要求即可,高年级则应符合小说文体的特征和阅读要求。余映潮老师也说过:“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而言,中学阶段的小说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一般叙事类作品的教学与文学作品类的教学:在初中低年级阶段,小说教学往往可以处理成一般叙事类作品的教学;在初中中高年级阶段,小说教学则非常明显地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1]因此,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处理成一般叙事类作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最为重要。本单元语文要素主要是继续训练默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的思路。《植树的牧羊人》篇幅较长,适合练习默读,阅读时要有一定的速度,要让学生在默读中走进文本,理解、分析内容,讓学生圈点勾画,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来梳理课文,通过精读重要段落、句子来把握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其精神和人格魅力。本文我主要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透过语言读出其他背后隐藏的信息,看见牧羊人身上各种正面特质,如他为自己的人生和梦想努力付出与坚持的精神。顾明远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2]“生命与生命交会,常常碰撞出令人惊叹的美丽火花,而生命教育正是生命彼此影响的过程。”[3]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其实也是牧羊人精彩的人生,通过学习,相信学生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思考和体会。

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模拟“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新颖和趣味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与自己对话,如此,人物形象便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的阅读也抵达了心灵,成为圆满生命的引擎。

【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把握课文内容;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进行批注,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3.理解“植树”的深层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批注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植树”的深层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摘录导入

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读完这个故事,曾说:

(屏显)

这个故事我已经讲了几年。几年前阅读到,心里被葱茏覆盖,想不说给别人听根本做不到。……虽然作家乔诺的叙述平静得没有波澜,甚至没有涟漪,就像是在讲日常,讲一个他亲眼看见的人,但它仍然是葱茏的童话,有神话般的耀眼!美丽极了!美丽极了!

——梅子涵《一个人的种植》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梅子涵“想不说给别人听根本做不到”,更有甚者,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故事的老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让?乔诺的文字,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简要介绍作者。

(屏显)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

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他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二、读懂故事,捕捉镜头

1.梳理小说内容

(1)请快速默读课文,注意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

(屏显)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力争每分钟阅读不少于500字。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参考: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整整35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绿洲(结果)的故事。行文思路:总起议论——展开叙事(时间顺序)——议论升华。

(2)再浏览课文,请把文字转换成电影画面,在头脑中回放,并说说你最难忘的镜头是什么?

预设:

镜头1:荒芜枯黄的高原,被弃置的村庄。

镜头2:独自兀立的黑色身影。

镜头3:挑选橡子。

镜头4:种橡树。

镜头5: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

镜头6:充满活力的田野。

镜头7:热闹的乡村聚会。

……

学生描述镜头,交流并梳理课文内容。

(屏显)

2.感受高原的变化

分男女生朗读牧羊人种树的“镜头”和荒原变化前后的“镜头”。通过朗读对比,引发学生对“变”与“不变”的思考。初步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屏显)

男: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女:

(三年后)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看到了溪水。

女:

(三十二年后)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一万多人幸福生活。

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齐:

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师: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泉水、干旱的土地、荒废的房屋、坍塌的教堂钟楼,孤独种树的牧羊人,整齐的屋子,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通过一个个镜头,我们感受到,由于牧羊人坚持种树(不变),一切都在悄然变化,最终产生了奇迹——昔日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富饶之地,原来这里只剩牧羊人孤独一人,现在又变成了热闹的乡村,几十年的光阴,牧羊人也“变”成了八十多岁的老人……

细读文章,我们发现,牧羊人有很多反于常人的地方,村庄的人都搬走了,可牧羊人却从山下搬到这里来种树,这是为何?我们一起来认识牧羊人。

三、读懂“牧羊人”,“拍摄”镜头

1.认识牧羊人

这一切的变化,皆因为一个人——牧羊人。

(1)课本上有一幅插图,如果要配一段文字进行解说,你们觉得应该用哪一段文字?读一读这段话,大家圈画动词,然后我们来交流。

(屏显)

批注:他种树的动作“戳”“往”“放进”“埋上”可以看出他种树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

学生(朗读)解说,交流圈画的词语,引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做批注。

(2)请同学们认真寻读课文,圈点勾画,细心品味写牧羊人的语段,为牧羊人“拍摄”一张特写镜头。“拍摄”时想一想,这个镜头要表现牧羊人怎样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书上做好批注。

(屏显)

寻读课文,圈点勾画,细心品味写牧羊人的语段,为牧羊人“拍摄”一张特写镜头,特别关注牧羊人反于常人的言行。镜头中表现出的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书上做好批注。(如:可在重点字词的下面标“·”或“△”;在重点句子的下面标“”;在概括评价性句子下面标“”;反于常人的句子用“”……)

学生自读,老师巡视,查看学生学习的情况,发现精彩的批注,通过投影交流欣赏。重点引导学生寻找牧羊人反于常人的言行来分析人物,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方法:选点(镜头)——朗读——品析。

预设:

例1:“拍摄”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批注: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例2:“拍摄”第6段:“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批注:以物衬人,从侧面烘托牧羊人的安静,忠厚,不张扬。

例3:“拍摄”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批注:他挑选橡子的动作“拿”、“倒”、“挑选”(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例4:“拍摄”第10段“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批注:从与他的对话、语气中可以看出,他这一行为是反于常人的,他根本不在乎这土地是谁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例5:“拍摄”第1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批注:村子里的人都搬走了,他却独自留下来,看似反于常人的行为,但通过牧羊人说的这句话,我们终于理解了,是因为他有信念,有希望,希望这篇荒芜的土地充满生机,有生命。

例6:“拍摄”第14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批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

例7: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批注:牧羊人独自种树,却带来了一万多人的幸福生活,他也是幸福的、无私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虽然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

(屏显)

我眼中的牧羊人

充满自信意志果断非凡的毅力坚定的信念不计名利

不图回报毫无私心勤劳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

……

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描写的语段或语句。

直接描写:指在文章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以及心理活动等,也叫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或者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也叫侧面描写。

师:同学们通过对牧羊人特写镜头的“拍摄”,品读有关牧羊人的描写细节——有动态描写,有静态刻画,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边拍边读,牧羊人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渐渐丰满起来。他充满自信、意志果断,他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是一个有着伟大节操的人……他心中有信念,有希望,他把一生的梦想与艰辛都浓缩在植树里。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艾力泽?布菲。

四、读懂作者,解说镜头

1.作者评价性的语句

影视剧经常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配画外音,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我”三次探访牧羊人,文中有些段落或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概括评价。刚才大家用横线画出来了,读一读,看看哪些可以做影片的画外音,推动情节的发展,感染观众。然后我们一起来展示。

预设:

(屏显)

作者评价性的语句: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首)

②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④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⑤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篇荒原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尾)

……

在展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读出感染力,在读中体悟。

师生点评。

(屏显)

作者的评价:赞美、敬佩之情。

分析人物形象(或读懂作者、理解文章主旨):可揣摩作者直接明确的评价和直抒胸臆的语段或语句。

师:在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和由衷的敬佩,他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像上帝一样!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了怎样的情感?

生思考回答。

參考:赞美之情。

师:牧羊人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生命是他祈盼的,热爱的。从作者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牧羊人哪里是在荒地种树,他是在播种生命,在种植着希望与幸福!作者正是通过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让生命生生不息!

2.文章第一人称的写法

同学画外音的朗读感染着大家。其实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说说这个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并成为奇迹呢?

请几名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参考: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我”还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我们却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却创造了伟大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种树、养蜜蜂……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这是作者的信念和理想,借艾力泽?布菲这个小说人物表现了出来。五、读出自己,感悟镜头

1.文本主旨思考

牧羊人的微电影“拍摄”已接近尾声了,请你参考下面的文字,为电影末尾配一段字幕,要求文字中有你对这个故事主题的认识,并能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理解生命的内涵。

(屏显)

链接资料: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然后展示,师生赏析。

师: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牧羊人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内涵,谱写了一首生命的华章。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他,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上帝。我们可以活得像个上帝,因为我们可以像艾力泽?布菲那样去活!也希望我们的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牧羊人”,那样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

2.牧羊人植树现实意义的思考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请说说他的事迹及你的评价和感受。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点评。

师:其实,在我们奉新县也有一位这样的牧羊人,扎根山区,执教37年,大家知道她是谁吗?——支月英。

(屏显)

链接资料:

扎根乡村366年的最美教师1980年江西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19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为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感动中国”20166年度获奖人物

“感动中国”2016年度获奖人物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师朗读《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生朗读《“感动中国”2016年度获奖人物颁奖词》。

师:支月英老师和牧羊人一样,用生命诠释着:“我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做着一件平凡的事,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王富仁教授说:“我们不仅仅是在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成长的,而且是在小说的想象世界中成长的。”[4]读一部好的小说,就是经历一场别样的人生。同学们,希望大家幸福地生活着,并能使更多的人幸福地生活着。“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拿起自己的工具挖洞,去行走,去种植!”你定会看见更美丽的人生风景!

六、作业布置

观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教读课文,是一篇小说,篇幅较长,可以教学的地方很多,高原的变化,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写作思路,人物形象等,但不管怎样教学,牧羊人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如何在教学中将“语用”落到实处,并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备课之始,我反复阅读课文,并且大声朗读,把自己当成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我查阅了作者的有关资料,观看了《植树的牧羊人》动漫微电影,阅读了名人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感受,学习了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受动漫电影的启示,我设计用“拍摄”微电影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

文章是思想的产物,思想是文章的内核。一堂好的语文课,定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于漪老师说:“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5]教学中,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章内容,以捕捉镜头的方式进入文本。引导学生以一个微电影“拍摄”者的身份,走进文本,聚焦牧羊人,为其“拍摄”一张张特写,从而以点带面,解读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这样逐层深入阅读,学生的思维也走向理解的深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更具有科学性。正如孙绍振所言:“在经典散文里,超越常规的地方,情理逻辑矛盾处,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6]分析人物时,我引导学生深挖文章中“情理逻辑矛盾处”——反于常人的言行,深挖文字“超常规”的裂隙疑问处,化难为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解密牧羊人、作者的心灵密码。这是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可忽略的关键。我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品味语言,品读感悟作者直接评价的语句,同时借助有关资料,力求读懂“牧羊人”,读懂作者,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处写作活动——为电影片尾配一段字幕,旨在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向心灵深处,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引领学生将视野放得更远。牧羊人以一己之力,就可创造一片森林的奇迹,那么如果我们的社会多些这样的人,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更加美好!以此激励学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思考生命的内涵——怎样活着,生命才是灿烂的?进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此环节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海无涯,一堂好课能让人如沐春风,我将努力前行!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重点课题“语文教学中生命语文的实践研究”(编号:18ZXZD01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杨权应:《小说阅读到底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4年第8期,第4页。

[2]劉济良、王定功:《提升生命——生命教育的温情守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页。

[3]刘清彦:《阅读里的生命教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5页。

[4]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

[5]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6页。

[6]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85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奉新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牧羊人种树植树
去植树
植树真快乐
牧羊人和狼
种树
一起来种树
植树
牧羊人
春天到了,植树去!
种树
别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