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本贡献的一个实证验证

2020-03-24 14:13田翠香
时代经贸 2020年2期
关键词:总收入比率微观

蔡 炯 田翠香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语境中最被关注的词汇。供给侧改革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提出的,但此理念迁移到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可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一些关键问题(刘宇文、周文杰,2018)。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对人才的渴求,吹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号角。“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我国学者对宏观经济、微观企业管理、贸易、农村经济增长、农业资本、技术实践等领域的发展问题研究,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本供给质量提高的需求迫切性。

蔡昉(2013)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生产率增长尤其是劳动生产率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健、中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程虹(2018)基于2015-2016年我国企业劳动力相关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管理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因果效应,管理者水平提高,对管理效率从而对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有贡献。李建伟(2018)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若我国劳动力素质持续提高,基于人力资本已有技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依然具有持续较快增长潜力。洪俊杰等(2018)分析认为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缺乏引领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等问题,我国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能够带来这种困局的突破。朱诗娥等(2018)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家庭禀赋(劳动力或土地)、学前教育、社会资本(党员身份或干部身份)等均有利于提高农村收入阶层跃迁,但相对于2002年之前的市场化前期,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下降,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回报因素的影响在快速上升。孔祥智等(2018)发现改革40多年来,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路径是以土地要素为基础变量,以劳动力要素为最核心、最能动变量。周茂等(2019)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我国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扩张对我国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因果效应,发现人力资本扩张有效推动了出口升级,显著提升了城市劳动者技能水平;技能劳动的“要素集聚”和“技术载体”功能共同推动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上升。另外,程名望(2018)分析了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认为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表现为效率效应。程名望(2019)指出,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确实主要依赖于“汗水”,其贡献率达62.03%;“汗水”的贡献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1990—2000年为52.41%,2001—2015年快速下降到21.93%,而“灵感”的贡献率开始占主导地位,达78.07%。由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和商品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等“灵感”因素的增强,中国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本培养供给侧改革迫切性。而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等其他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所需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直接供给方之一,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对人才的渴求,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责任和契机。

二、高等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验证过程

由社会生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f(L,K),对劳动要素的单一变动分析。由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的直接教育成果也就是输出人力资本对于社会生产有正向影响,以高校毕业生数量表示高校每年为社会贡献的人力资本,作为高等教育成果的替代变量,具体包括研究生毕业生数和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万人)(简称高校毕业生)的合计数(未考虑有关研究所培养情况),以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作为社会生产水平的宏观和微观替代变量,就会有函数D1国民总收入=F1(毕业生人数)和函数D2人均国民收入=F2(毕业生人数)成立。为验证上述推论,考虑到每一自然年度都有高校毕业生,形成社会生产人力资本的新增量,而往年的高校毕业生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构成一定时期的人力资本存量,然后退出社会生产,为简化分析,这里忽略了往年高校毕业生形成的存量。另外,考虑到上述因变量和自变量的量纲,采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环比比率和确定基期同比比率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适当区分短期和相对中长期的关联。具体验证时,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可获得用于计算分析的完整数据为2004—2018年的年度数据,共计15组样本数,以2004为同比基期标准化后同比数据14组;另得到环比数据14组。其中毕业生人数,国民总收入,环比比值趋势统计图如图1所示;毕业生人数,国民总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比值趋势统计图如图2所示。

表1 相关性分析及可靠性检验

表2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及可靠性验证

由图1和图2可知,在2004—2018年期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与国内总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环比比率和确定基期同比比率变化趋势均各自类似,初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输出对于社会生产宏观和微观都具有正向作用。进一步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并验证是否通过95%的可靠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看出分析结果通过了95%的可靠性检验,同时有(1)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国民总收入及人均国内总产值的增量同比比率相关性系数均在0.8-1.0之间,属于极强相关;高校毕业人数与国民总收入及人均国内总产值的增量环比比率的相关性系数均在0.6-0.8之间,属于强相关,进一步验证了高等教育成果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宏观和微观均有正向的影响。(2)但由表1也可看出环比比率相关性系数均小于同比比率相关性系数,可能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输出对于社会生产的相对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并验证,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看出简单回归分析通过了95%的可靠性检验,从同比比率回归分析看,在2004—2018年期间高校毕业人数对国民总收入及人均国内总产值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2.33和2.14,其判定系数分别为0.915296和0.922518,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解释较好;弹性系数大于2,进一步证实了从相对长期看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量的持续输出社会生产宏观和微观都是有意义的,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是有意义的。另外,微观系数小于宏观系数可以解释为“干中学”使得对个体人力资本的微观提升可以带来人力资本宏观上更大程度的提升。(3)但从2004—2018年期间的环比比例回归分析看,高校毕业人数对国民总收入及人均国内总产值的短期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9和0.41,其判定系数分别小于0.5,拟合并不十分充分,可能的原因在于短期内物质资本等因素对于社会生产的微观和宏观的影响可能较大,但仍然可以看到微观系数小于宏观系数,存在“干中学”的人力资本规模效应。从相对长期看,在输出人力资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若高等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即提高回归系数,对于社会生产宏观和微观产出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考虑到社会生产人力资本要素本身数量巨大,其质量微小的提高就可能带动较大的社会生产产出的提高。

由上,通过分析2004-2018期间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输出与我国社会生产产出的关系,验证了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培养规模的增长对于社会生产具有推动作用,在我国人口现时背景下,人力资本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带来新的“人力资本红利”。

三、结束语

图1 高校毕业人数与国内总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环比图

图2 高校毕业人数与国内总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图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但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企业却招不到人的困境(贺娜,2019);“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相对滞后于教育规模的扩张,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刘宇文等,2018)。但在“提质增效”的未来,随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中,这些不足将有望得到解决,高等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本红利的“重塑”作用可期。

猜你喜欢
总收入比率微观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乡村的“功能”——振兴乡村的“微观”推进
基于半导体聚合物量子点的羧酸酯酶比率荧光传感
前十个月中关村总收入突破3万亿元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谁有“洪荒之力”里约奥运会收入最高的参赛选手
“公告牌”歌手收入排名
微观的山水
千点暴跌 两市净流出逾7000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