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体系视域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破局对策

2020-03-24 23:17张露颖张明伟王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1期
关键词:双创体系院校

张露颖 张明伟 王莺

[摘           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如何,关系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和民生等诸多方面。以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为抓手,打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痛点、堵点,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深耕创新创业文化品牌,以此破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原状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关    键   词]  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破局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088-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在人才培养、服务经济和民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双创平台和就业指导等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从体制上形成管理壁垒,不利于双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不够,双创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内涵建设,致使评价体系无的放矢;(3)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缺乏真正专业的带头人,双创平台缺乏真正来自市场的运营人员,因而双创实践方面的评价尚无科学的指标体系。

一、背景与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一词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 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主要是指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1]。国外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有诸多论述,威斯珀(Vesper,K.H.)和格特纳(Gartner,W.B.)提出了适用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七因素评价法”,评价内容包含创业类课程、教师出版创业类教材或专著、学校社会影响力、校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校友进行自主创业、校友创业项目的创新和高等学校学者的创业类外延拓展活动等方面。伦德斯特罗姆(Lundstrm,A.)、查尼(Charney,A.H.)等学者及欧盟等组织基于评价的规划、监测和影响力评价等目标,先后进行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政策评价和发展现状评价、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项目的过程评价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价。法约列(Fayolle,A.)等人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创业教育的最重要结果并不是促使学生创办企业,而是从观念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更强烈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精神。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质量评价体系,但是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来说,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并不能直接运用这些评价体系,一是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国外有根本性的区别,二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国外不一致。

(二)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并含“评价体系”的期刊,发现总计有732篇,其中核心期刊111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的学术论文有50篇。这些文章大部分以研究高校或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为主要内容,也构建了不同角度的评价体系,但是为数偏少。站在职业教育全局的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还没有。(1)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尚需进一步完善不同层次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关系,难以明确不同层级职业教育阶段应承担的双创教育任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导致无法有机地开展双创教育评价;(2)沒有从教育需求的角度开展双创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现有研究成果更多是对学校全方位的综合的定性评价;(3)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更多是以学校创业教育投入、在校生创业率、应届毕业生创业率、学生竞赛获奖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评价指标,然而这些指标都是对少数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双创教育是大众教育的属性,对把双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也未发挥教育质量评价的作用。

二、问题与分析

(一)管理体制机制不畅

高职院校目前双创教育、创业社团管理、创业技能大赛、就业指导、众创空间运营等相关工作分属不同的处室,涉及科研、教务、学管(团委)、招生就业等多个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分散等现象。在工作开展中,不同部门在监管标准、内容安排、目标要求侧重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一些活动开展上,也表现为各立名目、自行组织,因此形成交叉监管、重叠操作的局面,导致资源不易有效整合、活动组织难以协调统一。

(二)专创融合深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一,仍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缺乏对应的实践认知[2]。高职院校双创工作的目标定位,应当是通过实施双创教育和众创空间实践锻炼,培养学生面向产业需求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为产业发展提供双创型人才。但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在依托专业优势与产业需求对接方面,还没有建立和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良好稳定性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在众创空间的建设中,吸引企业直接参与的力度还不够,尚未形成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的发展模式。此外,在各个系部和专业建设中,也还没有将“众创”理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中,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三)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高职院校双创工作从整体上看,在较大程度上仍存在运营模式同质化问题。如双创工作理念、工作体系建设、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都还不够典型突出,特别是在促进双创与地方产业精准对接,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创新点少,服务能力薄弱,成效不够明显。另外,在双创大赛方面,为了比赛而比赛的现象普遍存在,参赛追求的是名次,而忽略了参赛项目在实践中的转化应用,在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打造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进行更加系统的策划,开展更加扎实而科学的培训。

三、对策与建议

(一)设立常态化专门机构,强化管理职能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实际需要,建议设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行创新创业事项全部由一个部门统管。比如,浙江省专门下发文件,省内高校全部内设“创新创业学院”,并批准机构编制,以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工作。设立创新创业常态化实职机构的好处是,可以明确其管理职责,选好配好精干人员,统筹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在高职院校在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上,可尝试“职业经理人负责制”的新型模式。

(二)推进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实现创新创业的提质升级,根本是要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和内涵建设。应进一步挖掘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双创资源,完善其创新创业教育功能,更好地提供仪器设备、技术研发和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服务,推进双创要素与专业教学资源的集聚及优势的充分利用。强化教学改革的双创导向,通过教法创新、课题立项、完善课程结构(开设双创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等,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践性和技术技能的应用性。打造众创空间服务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并进一步拓宽领域,通过技术、项目、人才等多种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构建特色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孵化机制

一是构建“学生→创客→小老板”的成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链及服务功能,发现、指导和助推优质项目发展;二是构建“创意→项目→企业”的递进机制,推动“创意导向→项目导向→企业导向”的层层递进,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加速项目培育;三是构建“众创—孵化—加速”演进机制,积极打造创业企业的加速器,积极构建能够更好满足创业企业快速发展对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各个方面个性化需求的新型空间载体和服务网络。

(四)深耕建设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是品牌建设最深沉、最持久的支撑力。高职院校应将双创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双创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在全体学生中积极引导树立新时代创业观和成才观,形成崇尚创新、创业成才的价值导向。大力倡导“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理念,加强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的培育工作。厚植工匠文化,将工匠精神融合到专业教育、技术培训、技能大赛、创业实践中去,构建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以专业教学筑基为支撑,扎实做好院系两级创业大赛普及工作,对在各类赛事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后续跟踪支持,进行重点培育。

(五)建立健全双创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条件,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用来正确评价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客观上有益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更好地带动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3]。打造双创品牌,根在质量、核在创新,而提升质量、驱动创新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双创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从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情况看,从实践到理论,绩效评价机制是薄弱环节。高等职业院校应尽快建立和出台一套以人才培养、创业质量和社会贡献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客观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强化导向引领,实施机制驱动,实行优胜劣汰,落实滚动管理,促进教师、學生及入驻创业企业等各方利益主体能以高度的热情和激情投身双创活动,推动创新创业的常态化、高效率、高质量运行。

参考文献:

[1]徐英,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29-33.

[2]田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47-51.

[3]胡正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72-77.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双创体系院校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