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03-24 10:56黄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黄楹

[摘           要]  在德育育人背景下,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部门和高校结合思政课的相关教学要求,积极将课程与思政之间有机结合,让课程与思政教学之间形成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承载思政的教育局面,进而最大化地将德育工作全方位落实,促进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成为德才并进、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通过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之间进行关联,最大限度地将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育人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到位,促进学生良好素养和能力的最大化发展。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校;教育价值;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142-02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要结合思政教育的相关使命,加强思政育人工作与课程或专业相结合,进而有效地形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心协力、同向同行的发展现象。而且“课程思政”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可以通过新的全员育人方式和新格局,实现对学生素养以及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內在意义价值

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意义。第一,从价值与意义的根源方面来分析,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种育人方式是将价值理论知识与工具理性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育人知识的了解,充分地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知识的教学和应用中,进而促进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工作向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同时,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期间,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保证在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过程中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这样有助于将高校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将育人的工作目标落实到位,突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点,进而充分实现对各个专业学科人才的全面培养,促使所培养出的社会主义人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提升高校育人教学工作有效性。第二,从价值与意义的教育方面来讲,“课程思政”是将育人价值的本源进行聚焦,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指明道路,强调在思政教学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教学可以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与思想教育知识有机结合,进而有效地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相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加有良好思想和目标定位去参与到自我提升和学习中,增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能力。另外,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期间,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审美情操和劳动热情,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结合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思政课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能力,不断通过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内容,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全面提升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第三,从意义与价值的现实情况来讲,通过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思政教学工作效果不理想、育人方式过于单一和知识内容落后的问题。教师和高校在育人期间,可以结合社会变化的相关矛盾和冲突,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将课程与思政内容相结合,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和学科结构,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知识与内容,让思政教育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更加呈现出其具有的隐性和显性资源,充分将“课程思政”的作用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在新形势背景下,社会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并且缺乏责任感,甚至还会对不良价值观和错误意识形态产生认同。这样的情况给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挑战,所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提供人才支撑的责任,也有助于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相关任务,打破传统课程教育体系和方式,加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现代化发展的特点与价值,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民道德和价值观,防止在不良思想意识的冲击下,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日见萎缩,最大限度地帮助高校突破教学困境,推动高校的全面育人和发展,让其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关思想有机结合。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对策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

一方面在加强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期间,需要高校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课程,构建自上而下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将各种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训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相结合,积极地对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动员,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更好地实现对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在课程建设期间,也可以采用创建体制机制的方式,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还要积极结合行业或专业的相关要求,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课程或实训课程,这样才能实现对优秀职业人才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形成职业道德和素养,推动学生在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构建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为进一步营造全课程、全过程参与的教学氛围和形式,需要构建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结合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相关要求,构建一体化的优质特色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和平台,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首先,高校要加大对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力度,积极将思政课教育内容与优质专业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并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课程思政”建设期间和教学期间,对学生的创新性技能进行全面培养,通过校企共建的基地和平台,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到位,促使高校形成专业课+行业精神培养+技能技术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将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相关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与特色专业群相结合。其次,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的建设,还要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知识培训,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创业素养和能力,并且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理念去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最后,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构建一体化的网络育人平台,在平台中加强课程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的结合,定期向学生分享最新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技能等,继而促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更多的育人空间,实现对学生多层次、多模式的全面培养。

(三)实现课程思政内容的创新

进一步将专业课程教育内容的思政功能发挥出来,需要高校在实施和推进期间,充分将对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工作与专业课和实践课相结合,不断地对相关教育知识中的资源进行挖掘,还要不断向课堂引入具有社会正能量和时代精神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观培养和德育建设。在建设期间,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网络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方式,通过网络教学不断丰富“课程思政”育人内容,结合网络之中的相关教育知识和发行业发展现状,向学生分享更多与“课程思政”有关的教育资源,促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之间的深度结合。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学校还要通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或者引入其他理论知识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良好价值观和素养的培育。例如,在讲解医学专业解剖学课程相关知识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感,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命理论知识、开展生命理论知识讨论活动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生命的仪式感与尊重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促使全方位育人目标达成。

(四)建立具有特质的文化体系

在“课程思政”建设期间,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需要学校建立具有特质的文化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生对相关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文化的了解。在对育人文化和氛围进行打造期间,学校可以通过在办公楼、实训场地和教学楼张贴标识物或者与“课程思政”育人知识有关的内容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政”和文化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讲好校园故事、树立典型、评估人才活动等方式,实现对“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良好文化体系的构建。另外,学校也可以采用将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并且能够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文化体系构建中提升文化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多样化成长和发展。

三、结语

为迎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效果,需要高校结合学校学生学习需求和自身特色工作优势,加强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积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各项会议精神,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新定位和理解。同时,还要构建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实现对课程思政育人内容的创新,建立具有特质的文化体系,全面实现对学生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汝兵,何丽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探讨[J].高教论坛,2019(4):7-9.

[2]左宝霞.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研究[J].北极光,2019(5):164-165.

[3]孙海霞.以“敬业”为中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实践路径[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6):127-131.

[4]徐建军,罗珍.论传统思政理论课程价值的“遮蔽”与网络课程价值的“彰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2):124-127.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