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分析

2020-03-24 00:04陈丽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人类

陈丽娜

[摘           要]  绿色发展理念的第一次确立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大众化的内涵包括加工、普及和内化三个阶段。而生态环境是大众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内容,并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如教育内容的缺失、宣传力度的不足以及群众环保观念的不足等。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推进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发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基于此,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进行分析,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发展建议。

[关    键   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226-0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站在国家和民族永久性以及可持续发展高度上的,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延伸,是坚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而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理论的指导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是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分不开的,所以在十九大的报告中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朝着我国的时代化和大众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的关注,而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这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发展是相悖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发展举措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发展和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进行了反思,并且科学地对任何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解释,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首先,人与自然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唯物论本体的角度上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他们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存在的,人类是自然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化来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恩格斯还提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人类自己所处的这个自然环境中和自然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类的血和肉以及头颅都是属于自然的,并且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来源于自然,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马克思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了强调,也对人类的社会属性和由社会属性决定的意识属性进行了肯定。人类的存在是有意识的,是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的,从而让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便利,还可以意识到危害自身生存的各种形式。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内在的辩证统一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和自然应该实现和谐相处。

其次,人类一切的实践活动都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进行。在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样,和自然的关系是自在自为的,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而人类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人类为了发展而进行的。这时候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人类化的自然过程中实现了任何自然的物质变化,并且使人类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否则人类自己就会受到惩罚。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义生态观和我国的实践以及新时代的結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是属于我国独有的生态文明的内涵,其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理念、发展方式、民生情怀以及措施保障和全球化的视野中,并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下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解决了西方世界中对深绿和浅绿的争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行为,合理发展人类和自然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化,通过对这种生态观念的宣传来让大众理解和接受生态发展理念,并对自己的内在行为进行约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从整体上来说体现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加工;第二个阶段是普及;第三个阶段是内化。

加工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形态进行加工,让这种理论的形态转变成具体的、通俗的理论形式的过程,从而更加方便人们的理解和认识,并形成人们生活行动的指导。普及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让人民群众理解和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并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普及的具体目标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内化主要是指人民群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理解和接受,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各种实践活动,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三者的结合在时间上有先后性,但是又有整体上的统一性。

二、影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因素

(一)积极因素

首先,生态环境现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雾霾、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生态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引发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生态环境的恶化还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了非常严重的损失。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福利,目前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非常高,并且开始共同致力于环境的保护工作,这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大众化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得到了普及,并且指导我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为我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方面的指引,并且通过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帮助我国实现了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而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群众基础。

(二)消极因素

首先,教育内容不足,宣传引导效率不高。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了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发展,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需要对人们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树立生态观念,并以此为行为指导思想。但是从目前我国大中小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来看,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内容并不完善。在大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非常的少,而这些均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水平和程度的提升。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需要通过不断宣传和普及才可以成为广大民众的行为指导思想,但是从目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宣传教育情况上来看,缺乏专业生态教育组织和人员,在学校教育中宣传工作大多是由学校中的政治课老师来进行宣传和教育的,导致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另外,媒体的宣传力度不足,虽然现阶段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电视多媒体宣传有所增加,但是在新媒体对生态宣传教育方面并由形成定式的宣传和教育,很多专业的门户网站中并没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推送,这些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并未发生彻底的改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原因是一些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创新能力并不强,更多的是对原材料的最底层的加工,这样势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行业中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足,传统的工业生产思维方式严重影响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而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产生消极的影响。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来传统的节约思想意识开始逐渐被淡化,铺张浪费的现象和攀比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方便,一次性的消费品开始大量地使用,让很多功能性的旧产品被大量丢弃,这些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大众化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举措

(一)完善生态教育内容,强化社会宣传引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实现需要学校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教材的设计,在设计教材的过程中可以涉及生态常识的教育内容、生态意识的培养以及生态行为的指导等。另外,还可以深入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资源,实现全面的、全方位的育人方式。在每一科教材中都要对学生的生态观念进行渗透和教育,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此外,还需要加强生态观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和学习,为生态观的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当然,还应该加强社会媒体的宣传,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定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促进大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识的提高,并形成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当然,还应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氛围,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实施。

(二)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首先应该以生态价值文化来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积极鼓励大众实行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和美德,抛弃攀比消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的观念,养成绿色消费观念。还应该充分发挥生态制度文化制约的作用,通过价格和税收来对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对一些浪费、奢侈的方式来进行及时的调整,对节约消费的行为进行鼓励和支持,對节能减排的企业和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奖励。

参考文献:

[1]高雅珍.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众化[J].青年记者,2016(33):80-81.

[2]李弦.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论坛,2017(17):126-127.

[3]汪信砚,宋雨禾.早期唯物史观大众化的重要著作: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探论[J].江淮论坛,2019(2):80-84.

[4]张强,王雪燕,谢昌醒.推进我国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传承,2018(3):104-108.

[5]郭蕊,殷焕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19(2):48-52.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人类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谁变成了人类?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