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学缘基础、生成路径与福利效应*

2020-03-26 12:43周加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使用权交易经济

李 刚, 周加来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工业文明语境下炫耀性消费的反思,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迅速地发展起来。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规模将达到69596.7亿元,与2017年相较增长30.1%,于是有人预言“未来的经济一定是共享经济”(1)搜狐网:《共享经济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https://www.sohu.com/a/208580721_438693。。目前共享经济涉及的行业,从横向来说,已经从出行、住宿等领域,逐渐延伸到知识技能、信息的共享;从纵向来说,已经由单纯的共享商品,逐渐延伸到物流、制造设备、生产服务等产业链的上下游。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检索发现,从1988年到2018年中国知网共收录了三千余篇以共享经济为篇名的文献,其中2017和2018年的发文数量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二。这说明对共享经济的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读,可以感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共享经济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共享经济是基于技术手段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新范式(郑联盛,2017),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苏剑,2018)。虽然达成的共识占据着主流位置,但是还存在着一些观点上的分歧。

首先关于共享经济的属性问题。有的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达而产生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谋取剩余价值为宗旨的资本运行模式,因此,这种商业模式的出现并未改变劳动者在资本逻辑下,处在受压迫、受剥削地位(夏莹,2017)。与此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共享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马克思主义属性(韩晶和裴文,2017)。

其次,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有的专家认为共享经济通过提升资源配置状态,表明其内部蕴含着与生态文明相似的自然观,因此,它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全新的路径(王芳和黄军,201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共享经济已经呈现出分化态势,一些虚假的共享经济值得人们的警惕。因为虚假的共享经济使得人们从“我的就是你的”式慷慨,逐渐演变成“你的就是我的”式自私,这种资源配置的转换,并未起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需要防止虚假共享经济潜在的危险(谢新水,2018)。

另外,针对共享经济这一新生事物的所引发的法律规制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共享经济迥异于传统经济,其交易结构具有横向化、主体多元化、客体零散化等特征,因此,需要对合同法、劳动法、税法、知识产权法等诸多领域进行系统性完善(蒋大兴和王首杰,2017)。

现有文献所达成的共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所存在的分歧有助于引发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本文正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共享经济做进一步分析。除了该部分外,本文还包括:第二部分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共享经济的学缘基础,该部分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三部分从学理上分析共享经济的形成和扩张路径;第四部分从理论和数理模型两个方面,阐述共享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本部分的数理模型假定共享经济中需求者和供给者是同质的,这种假定与Rochet & Tirole (2003)构建的双边市场模型中异质性用户有所不同。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二、共享经济的学缘基础

从人类社会进程来看,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均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特别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事件更是如此。当然,对于共享经济而言,也不例外。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共享经济出现的必然性呢?由于共享经济的运行需要三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闲置或过剩资源;二是具有共享意愿的资源所有者、需求者及其它参与主体的共享动机;三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共享平台(郑联盛,2017)。因此,共享经济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产力)支持下实现的,涉及到多个参与主体之间利益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所以应该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共享经济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学缘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而生产工具是最能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素。从历史的演进历程来看,人类生产活动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大致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等几个时期,与此对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形态、社会制度也不尽相同(见图1)。

图1是依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学说,勾勒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目前人类社会正处在迈向智能化时代的门槛处,因此,必然会诞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制度与生产力相适应。共享经济就是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萌芽。从2000年汽车共享网站Zipcar成立至今,共享经济的兴起大概只有十多年的时间,虽然显得还很稚嫩,但是它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共享经济突出的特点是——“使用而非拥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看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拥有”主要体现在商品的价值方面,而“使用”主要是体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待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观态度是不同的。

在传统的自然经济中,使用价值优先于价值,人们把价值的重心放在自然物的合目的上面;商品经济时代则是价值优先于使用价值,其生产过程主要着眼于价值创造,一旦实现了价值,就可以把使用价值当做手段扔掉,从而强调价值对于使用价值的优先性。共享经济再次让使用价值优先于价值,以租代买,把价值的重心放在目的本身上面。历史在否定之否定中上升到新的高度。在此过程中,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分别在物质资源或商品上打上三重印记,分别是使用价值、价值和再次回归使用价值。

在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方面,商品经济时代的错误在于把手段等同于目的。共享经济对使用价值的进行了再次确认,是人类从物质发展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阶段转换的经济体现。共享经济是在更高的螺旋式上升点上复归到人类的初始状态,而不是对自然权利的背离。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人们心中位置的变换,符合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共享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语境下,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相统一的。私有产权往往会导致使用权的垄断,使用权的垄断就是物品所有者可以通过较低成本排斥他人使用该物品。而共享经济则打破了私有产权和使用权垄断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在保持物品所有权不变更的情况下,瓦解了使用权的垄断问题,从而提高了物品的利用效率。比如共享单车的所有权归属于某个具体的经济主体,但是在一定限度内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就每辆共享单车而言,它的使用效率要比私人单车高出许多。因此,共享经济表现出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特征。

从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中可以知道,共产主义社会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换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共享经济虽然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都已经存在,但是总体来说,在中国的发展态势要比西方国家要迅猛得多,其涉及的范围也要大得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共享经济诞生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环境中。因此,共享经济的特征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另外,共享经济的兴起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首先,对于共享经济出现和发展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视角去理解。从生产力的视角看,共享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只有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条件下,人们才能拥有足够的物质产品以便于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为社会其他成员提供可以共享的剩余产品,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当然,生产力的发展只是共享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还需要从生产关系的视角对其做出更加全面的理解。从生产关系的视角看,共享经济虽然未能破除私有产权,但是却实现了使用权的共享和公有。尽管这种局面离共产主义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产权和使用权高度统一相比,要进步很多,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其次,对于共享经济的演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目前,呈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共享经济,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地方。比如共享单车的随意停放问题、共享房屋涉及到的道德伦理问题等等,但是共享经济毕竟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对于这新事物的横空出世并未作好思想上的、心理上的、制度上的等各个方面准备,因此,人们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这如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在经济实力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收到良好效果。如果假以时日,共享经济的模式和具体形态也一定会逐步走向完善和规范。

再次,共享经济体现的是整体论的方法论。从微观的角度看,虽然共享经济涉及到的是某个具体的企业或某个消费者,但是他们行为后果却具有宏观效应。共享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提高物质产品的利用效率,并促使人们不再专注于物质产品的所有权,而是注重其使用权。因此,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缓解甚至是消除工业文明语境下的消费异化现象,起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实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互兼顾目标(邵彦敏等,2017)。

三、共享经济的生成路径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共享经济的诞生的学缘基础,可以被用来解释共享经济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为什么共享经济一经出现,便获得了迅速发展和扩张呢?可能是因为共享经济妥善地解决了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两个问题。在学术界,前者被称之为“斯密问题”,以“斯密问题”为基点演变成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后者则被称之为“李嘉图问题”, 以“李嘉图问题”为基点演变成古典类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成员如何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因此,需要从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共享经济兴起和发展。

(一)共享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问题

解析共享经济的利益分配问题,有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把利益看作是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权利互动的结果,研究方法更接近于经济“分配”学;二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要素分配论的视角,把利益看作是物,将利益分配当做单纯的资源配置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理性经济人围绕着利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做出决策,采用效用函数或利润函数表示分配或资源配置问题。由于新古典理论假设市场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是无摩擦的,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两种函数无法表现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工业文明语境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高度统一使得这种矛盾并不突出。而共享经济的特殊性在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消费者更加注重使用权,供给者更加注重所有权。这就需要通过达成某种合约,才能解决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对共享经济的解释力就大大下降了。

政治经济学则认为经济利益主体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会导致获得利益最大化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交易费用。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即在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之后才能缓解或消除这种矛盾。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交易费用也是一种价值现象,只在有“社会”的状态下才存在,而在“鲁滨逊”状态下则没有。虽然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它们崇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么假定制度是外生给定的,要么认为制度可以无成本地运行(高波,2017),即不存在交易费用。但在现实中交易费用真实存在的。沃利斯和诺斯在1986年的研究发现,美国GDP中的45%左右被用于交易,这一比例比一个世纪前大约增加了25%。所以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Wallis,John J.,Douglas C.North,1986)。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为共享经济的诞生做了技术上和制度上的准备。因此,对共享经济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解释。

共享经济参与主体可以分成两大类——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者。其中资本的拥有者需要搭建共享平台和提供共享商品或者闲置资源,劳动者则是提供劳动或服务。虽然说在共享过程中的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是由于资本拥有者参与了价值的创造活动,因此,也应该参与价值的分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共享经济中的资本和劳动是合作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上的对立关系。

在确立了共享价值创造主体和参与分配主体之后,就需要明确价值在二者之间的分配份额问题。否则,一方面会形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另一方面,会威胁到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可以看做是共享经济的外在特征,当劳动者可以参与使用非排他性的生产资料时,传统经济语境下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可以以分成的方式解决。换句话说,它导致了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方式的出现,既不是让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也不使劳动者因不拥有生产资料而不能参与剩余分配,而是让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利用相应的共享平台获得利益分配。

由于在共享经济中,相对稀缺的要素由资本转向劳动(姜奇平,2017),使得资本拥有者在价值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呈现出逐渐下降态势,而劳动提供者的收益在分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既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关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做出的调整。需要指出的是,资本拥有者在利益分配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分配总量的降低。相反,分配总量甚至会出现增加的情况。原因在于:每个共享平台,都有数以亿计的普通公众参与其中,资本拥有者通过从每一笔交易中获取一个份额较小的收益,就会汇聚成天文数字的利润总额。比如,阿里巴巴2018财年(计算时间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月活跃用户达到6.17亿,平台成交额达到4.82万亿元人民币,收入2502.66亿元,同比增长58%,其规模不亚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全年的GDP(2)东方头条:《阿里巴巴终于公开2018年财报,看完彻底震撼!》http://mini.eastday.com/a/1805051748398 37.html。。

这里所提出的资本拥有者和参与者(劳动者)之间是合作而不是对立关系,他们共同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的观点,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家和工人相对立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共享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引发生产关系做出了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将会缓和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社会逐渐向和谐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靠近,因此,我们可以把共享经济看作是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开端。

(二)共享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问题

共享经济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共享平台进行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信息披露,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通过一定程序签订购买和售卖合同,在第三方结算技术和监督下,顺利完成交易。“拥有”作为产权明晰的一种方式,无论是需求者,还是供给方拥有明晰的产权,在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不会产生交易费用,可以使资源配置处在高效利用的状态。但是,“拥有”所形成的排他性,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人对闲置资源或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资源的利用,造成了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浪费,使得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看,近现代经济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马克主义经济学,都充分肯定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下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有所差异的:有的影响交易或经济活动范围。比如航空和高铁技术的发展,使得交易或经济活动的范围变的更加广阔。有的则是影响交易的频率。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淘宝和京东等购物平台,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交易,从而提高了交易的频次。共享经济的特点是“使用而非拥有”,一方面,避免了“拥有”所产生的“资源闲置状态”。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交易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提高交易的频率。基于此,可以构建一个交易费用—拥有—共享的资源利用模型(见图2)。

图2中的A、B两点分别代表交易费用极高和极低两种极端情况,E、F两点代表交易费用较高和较低两种中间状态。在A点由于交易费用极高,市场机制缺乏效率,市场上的交易主要以产权交易为主,几乎不存在共享交易的可能;在B点由于交易费用极低,因此,市场上的交易主要以共享交易为主,根本不需要进行产权交易,此时,将产权配置给社会上的哪个成员,都是有效率的,因此,以租代买、以租代售的交易形式更加普遍。由于A、B点属于极端状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而E、F两点代表的交易费用则更加符合实际情况。E、F两点交易费用的不同,说明了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结构是不同质的,是有差异的。在图2中,由A点逐渐向B点移动的动力机制源自于技术进步和市场制度的创新。技术进步,一方面使得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使得人们的交易更加便捷;另一方面,通过精准的信息匹配,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公众接受共享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制度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的发展保证了劳资双方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使得更多的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共享经济活动,促使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对于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阿尔钦,1994),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等多项权能。产权是否完整,主要从产权的拥有者所具有的排他性权利和可转让权来衡量。在共享经济语境中,转让权使得闲置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需要资源的人进行转让;收益权保证了闲置资源拥有者在转让过程中获得应得的收益(张耀辉等,2018)。因此,使用权的强化、转让权和收益权的保障协同推动者共享经济的发展与市场规模的扩张(见图3)。

图3 共享经济的发展与扩张路径

图3中的A点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进步不显著,因此,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非常小,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交易费用逐渐降低,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于是A点移动到B点。在转让权和收益权得以保障的情况下,更多的闲置资源或利用效率较低的资源不断地进入共享经济市场,使得市场规模由B点移动到C点。如果技术水平再次提升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交易费用将会继续下降,共享经济市场呈现出不断扩张的态势。

总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做出了不要的调整,改变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得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同时,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大大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吸引了更多的劳动者和闲置资源进入到共享经济市场中,导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四、共享经济的社会福利效应

经济学领域对于社会福利进行分析一般多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或者从马歇尔补偿和希克斯补偿等视角进行分析。由于这些理论往往涉及的是某一个微观主体,而共享经济活动中,大多涉及到多个行为主体,每个主体的经济利益都需要考虑到,因此,我们选用一般均衡理论和数理模型推证两个视角分析共享经济的经济效应的变化。

(一)理论分析

假设在市场中存在两个居民A和B,其中,居民A拥有商品 E,居民B拥有商品 F。两种商品的初始禀赋分别为e1和e2。在没有共享行为的情况下 A和B对于两种商品的初始禀赋分别为(eA1,eA2)=(e1,0)和(eB1,eB2)=(0,e2)。这说明A和B在交易前仅对一种商品具有所有权。假设A和B自己所拥有商品会出现闲置的情况。因此,A和B完全可以基于自身的效用偏好通过某种渠道将各自所拥有的商品剩余的使用权分享给对方。这样就产生了共享经济(吴岱蔚等,2018)。通过借助埃奇沃斯盒状图来分析共享经济条件下社会福利水平变化(如图4)。

图4 共享经济的埃奇沃斯盒状图

图4是由2个埃奇沃斯盒组成,其中最外围代表A和B两个行为主体的资源禀赋的e1和e2组成的埃奇沃斯盒 1。在共享经济条件下,如果A和B消费自己所拥有的商品的比例为(1-δ)(0≤δ≤1),δ为商品的闲置率,因此,在没有共享经济的状态下,社会福利则是埃奇沃斯盒 2,一般均衡点出现在A和B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M。整个社会由于存在着剩余资源,所以社会福利未达到潜在的社会福利水平。如果在共享经济条件下,那么A和B可以将其剩余商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社会福利将会得到提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剩余商品所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将会越来越高,此时,埃奇沃斯盒2的面积会不断地向埃奇沃斯盒1 趋近,社会福利也随之提高。

(二)数理模型推证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仿照陈磊(2018)的分析思路,仅分析居民B需要居民A所拥有的商品的使用权。假设居民A拥有闲置商品a数量为Q1,居民B需要商品a的数量为Q2,Q2=βQ1,0≤β≤1,每次使用价格为P1。

居民A因提供闲置商品a获得直接收益R1(Q2),同时也可能获得广告和信息效应R2(Q2),如果居民A在提供的闲置商品a上为其他公司或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则会获得一定的广告和信息收益。R1(Q2)和R2(Q2)均与Q2成正比。如果居民A提供闲置商品a可以被使用n次,同时,为了防止居民B使用商品a时出现违规行为,居民A必须额外支付成本C1(Q1),也会受到居民B违规行为所带来的损失T1(Q2)的影响。如果居民A在共享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函数为:

RA=nR1(Q2)+nR2(Q2)-C1(Q1)-T1(Q2)

=nR1*Q2+nP2*Q2-C1(Q1)-T1(Q2)

如果居民B不参与共享活动,而是通过其他形式获得消费需求C0,其机会成本为。但是由于共享活动可以节省较多的费用,居民B为获得居民A闲置商品短期的使用权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为C2(Q2),是使用居民A闲置商品a的数量Q2的增函数。其违规行为所带来的收益为R2(Q2),是使用居民A闲置商品a的数量Q2的增函数。由于第三方运行平台的信用约束机制的管制,需要付出的违规成本是T2(Q2)。在第三方运行平台约束下,会对居民B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限制其继续使用甚至终止使用商品a,因此,在居民B需要使用商品a的情况下会受到福利损失。这种损失会随着使用商品a的数量Q2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居民B违规的净收益为:R2(Q2)-T2(Q2)>0,否则,居民B不会选择违规。但是居民B的违规行为具有负外部性,即:其违规所获收益小于居民A所支付的成本,也就是R2(Q2)-T2(Q2)

居民B的从共享活动中获得收益为:

RB=C0-C2(Q2)+R2(Q2)-T2(Q2)

社会福利则是居民A和居民B的收益总和:

Rs=nR1(Q2)+nR2(Q2)-C1(Q1)-T1(Q2)+C0-C2(Q2)+R2(Q2)-T2(Q2)

=nP1*Q2+nP2*Q2-C1(Q1)-T1(Q2)+C0-C2(Q2)+R2(Q2)-T2(Q2)

由于R1(Q2)=C2(Q2)=P1*Q2和Q2=βQ1,因此,

Rs=nR1*Q2+nR2*Q2-C1(Q1)-T1(Q2)+C0-C2(Q2)+R2(Q2)-T2(Q2)

=(n-1)βP1Q1+nβP2Q1-C1(Q1)-T1(βQ1)+C0-R2(βQ1)-T2(βQ1)

对Rs对Q1求一阶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到:

由此解出Q1=Q*(n,β,P1,P2,C1,R3,T1,T2)

对Rs对Q1求二阶偏导数,得到:

五、结 论

共享经济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而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它突破了私有制语境下,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统一所带来的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局面,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使用权的共享和公有,因此,共享经济具有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潜在性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闲置资源所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提高了交易效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低效率利用的资源进入共享经济交易市场,因此,共享经济妥善地解决了“斯密问题”。目前,在共享经济活动中,既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也离不开劳动的参与,二者之间的合作,导致了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方式,从而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李嘉图问题”。“斯密问题”和“李嘉图问题”的解决,是共享经济刚刚出现就被广大居民接受并获得快速发展的原因。

在注重商品所有权的经济中,人们往往只能使用或消费其所拥有商品的一部分,很多情况下,都会存在一部分商品使用权可被用来交换。在共享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就会变成现实,可以使一部份成员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某种商品的使用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剩余商品所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将会越来越高,共享经济中的交易量也会随之扩大,社会福利也会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使用权交易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卫星轨道资源使用权的继受问题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续期法律问题研究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中国亟需明确土地使用权期限问题
辽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现状及特点分析
大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