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海岸与奴隶城堡(下)

2020-03-28 10:54晴朗
美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囚室炮台奴隶

晴朗

加纳除了有“最美海岸线”称号之外,也由于它是一个拥有巨大黄金储量的非洲国家,所以加纳的旧称就是“黄金海岸”。这里号称是遍地黄金,引得无数淘金者前仆后继去淘金。在黄金的璀璨光芒召引下,世界各地的淘金客涌进加纳,在陌生的山丘丛林、草原河畔里,忍受着高温、疲劳、孤独、疾病乃至死亡的折磨和威胁,从事着一项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职业——淘金。

外地人给加纳的本地采金行业带来了技术革命。他们带来的挖掘机和淘“砂金”的技术,让加纳采金从原始手工作坊迈入机械化时代。这其中以中国南方小县城上林人的淘金人最为特殊。据统计,加纳每年出产的黄金,其中有一半都是由上林人参与开采的。加纳当地人也有自己的采金公司,但是都比较原始,产金效率不高,采金者的生存状况也很糟糕。他们整天和黄金打交道,但仍然生活得非常贫穷,收入只能勉强糊口。加纳的采金者人数每年都在暴增,淘金者们追求产金数量,不求“精耕细作”,一旦开采量不佳,就马上转战另一块土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环境。

近年来,加纳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当地的黄金矿区进行了清理,许多外地人纷纷离开,严重影响了外国人在此建立起的采金系统,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上林人。不少人在选择离开后,因为各种原因,又再次回到“黄金海岸”,重温淘金梦,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就如同我们的路程一样遥远。

看着远处的大坑,我思绪联翩。有时候,人类就是为了利益,为了生存,不惜破坏自然,不惜破坏子孙后代的利益来保护眼前的利益,这是可悲的。他们根本没能逃出自己小我的束缚,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如果世界只存在这种人,我想,地球、自然就会毁灭在我们的这一代手里了吧,就不再有未来,不再有以后。

看到海面上的太阳渐渐呈现像鸡蛋黄的颜色,我问菲利克斯快到目的地了么。菲利克斯说:“就在前面了,我们需要先找地方住下来才行,吃点东西,填一下肚子,今天我还真的除了吃些饼干喝点水之外,是什么都没吃,饿死我了,脚也要抽筋了。”

车子路过了一家豪华的酒店,我盯着窗外,发出了一声惊叹,菲利克斯说:“怎么,想住这里?这叫金色海滩酒店,这在当地是超级豪华的酒店了,住不起啊,别想了!”车子开到了离金色海滩酒店不远的另一家酒店前,菲利克斯说:“好了,选这吧,我把车子停好。”

终于能下车活动了,在车上坐了一天关节都僵硬了,赛琳娜依旧手机不离手,时不时地往手机屏幕上瞄着。菲利克斯很快将车停放好,我们就去附近的小馆子,吃了一顿简餐,没有什么特别的。吃完之后,天还微微亮着,我想趁天黑之前,去一趟海滩,吹吹海风,他俩都累了,只好我一人独自前往。这里的沙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细沙滩,可以叫泥沙滩,沙滩上隐蔽的地方,会有一些用半人高的小木板堆起来的区域,那其实就是非洲版的简易厕所。在那厕所旁边我还看到了一只肥嘟嘟的猪,它滚在厕所边泥潭里,这叫一个安逸啊,我来了它只会抬起头看下我,又继续躺着,一点都不怕生。平静的海面,舒服的海风,就是天有点黑了。

吹着海风,发着呆,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晚些时候,我就回房了,那时候菲利克斯已经睡着了,我只能悄悄地完成简单的洗漱,也上床睡觉了。一大早,菲利克斯就问我,昨晚什么时候回来的,我说大概九点左右,他说他睡得太沉了,根本不知道我回来。

海岸角(Cape Coast)基本上位于整个加纳海岸线的最中间位置。它是中部省的首府,中部省是“黄金海岸”以前的政治中心。到1877年为止,海岸角还是英国殖民政府的所在地,这里的海岸线因有欧洲商人建造的古堡垒和城堡而出名,其中在艾尔米纳、圣雅各和海岸角的三个古堡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世界遗产基金会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遗迹,而艾尔米纳奴隶城堡(Elmina Castle)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

我们来到艾尔米纳奴隶城堡的前面,建筑物并不是很高大,外观有着岁月赋予的痕迹,呈现白色,有着鲜艳醒目的红色屋顶,边上有一圈护城壕沟,看上去很雄伟。它是加纳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好的奴隶堡之一。它与后方山顶上的圣雅各炮台(Fort St.Jago )遥遥相望,极有气势。它历史悠久,追溯起来要到1471年,当时第一批葡萄牙探险者来到这块富饶的黄金产地,宣誓殖民主权。到了1482年为了保护这块殖民地开始计划建造圣乔治城堡(Castle St.Jorge),1486年初建完工。最初的城堡非常小,其实就是现如今艾尔米纳奴隶城堡内城的葡萄牙教堂和北侧主楼的一小部分。此城堡的选址可谓费尽心思,因为城堡正好建造在两个海滩中间的突出礁石海角上,地基极稳,易守难攻,而且城堡南面出去就是大西洋。城堡的背后又是本雅(Benya)河,至今都是非常良好的渔港,可以进出海船,也是良好的避风港。整个15、16世纪,城堡和殖民地都掌握在葡萄牙人的手中,此后荷兰、法国、英国航海事业崛起,城堡在1637年被荷兰人占领,到1872年又归属英国人所有。

相信大家不管是在课本还是在别的书籍中都对黑奴贸易有所了解,全世界都知道这是殖民主义最罪恶的一面。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内容是我们并不非常了解的。首先纠正大家一个观点,是谁最早开始黑奴的贩卖?我们都认为是白人,但是其实是黑人自己!当时除了北非的少数国家如摩洛哥、埃及外,非洲大陆的其他地区(撒哈拉以南)都是以部族和部族的城邦形式存在,当一个部族与另外一个部族发生战争,获胜的一方要不就是把该部族全部杀光,如同电影《卢旺达饭店》所描述的那样,要不就是将战败部族的全部老少俘获,变为奴隶,甚至当成食物吃掉。欧洲殖民者来了以后,与这些获胜的部族长进行交易,用当时欧洲的金属手镯、小饰品、玻璃珠、铁锅、铁质工具来换取黄金、象牙、可可和奴隶。而艾尔米纳作為一个殖民“城市”也因为殖民贸易而逐渐繁华起来,常住人口从17世纪早期的4000人到17世纪晚期达到10000人,18世纪更达到了15000人左右。

艾尔米纳奴隶城堡现存建筑主要呈长方形,分为外城城墙、壕沟、内城。内城是个标准的长方形,由几个院落组成,其中内城北侧最高为地上5层建筑,外城城墙和内城其他三面的顶部兼有瞭望和炮台的功能。1550年到1637年,葡萄牙人又重建了城堡的西部和北部城郭。在荷兰人统治时期,内城的葡萄牙教堂(即最初的圣乔治城堡礼拜堂)被改建为作战大厅。除此之外,内城的里面还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是为了囚禁奴隶的。我们走进地下室,特别狭小拥挤,门只有1.2M这么高,成年人只能弯腰进入,内部的地下室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男奴隶的囚室,另一部分是女奴隶的囚室。男女奴隶囚室各有4、5个小房间组成,阴暗潮湿,黑不见底。每间小囚室大概30-40平方米,关押200名左右的奴隶,这也意味着最多的时候艾尔米纳奴隶堡的囚室里可以关押2000多名奴隶。黑奴到这里以后,食物饮用水完全由小窗口送进去,大小便就拉在地上的浅沟里,用海水直接冲入大海。由于卫生条件极差,疾病流行,不够强壮的奴隶会迅速生病死亡,死后就直接从围墙顶上或围墙上的小窗丢入大海。关押在囚室内的奴隶死亡率高达10%,等大船到了以后,奴隶们一个个被打上烙印,通过“不归门”坐上小船,到达深海换乘大船,被运往美洲、爪哇、欧洲出售。在运送的途中死亡率也是高达10%,病死的奴隶直接被丢入大海喂鱼。

据菲利克斯介绍,有的堡主为了挑选强壮的奴隶,会通过运送食物的小窗向不通风的奴隶囚室输送有病毒的食物或空气,让老弱奴隶在登船前直接死亡,以提高船上奴隶的存活率,减少食物与饮用水的浪费。对于出售奴隶给白人的黑人部落长来说,这是换取白人先进武器与饰物的战利品。对于购买奴隶的白人中间商和奴隶主来说,奴隶和牛羊并无差别,于是长达4个世纪的黑暗血泪史开始了。

相比于男奴来说,女奴的生活环境会好些,但是另有所图。奴隶城堡的内城有一个单独的院落,女奴囚室的门就在这个院落里。堡主的卧室在主楼西北面的五层,第3层有一条廊道可以俯视女奴囚室所在的院落,院落里有两口水井用于储存雨水做饮用水。女奴在一定的时期可以出来放风,这时堡主、总督或这些实权人物的朋友们会站在廊道上,俯视这些女奴,像挑西瓜一样挑选他们认为最漂亮的女奴。被选中的女奴就会被送入五楼的卧室,在浴室间稍加清洗被送上堡主、总督的卧床。如果有不从,就会被锁在女奴院落的铁球上示众,饱受日晒雨淋之苦。如果还是不从或企图反抗堡主、总督,会被直接送入死囚牢。死囚牢在主院落的右侧,只有5、6平米大,门有2道,没有窗户,门也是不透光的,黑奴进去后不提供食物和饮用水,几天后就会死亡,死后直接扔入大海。而那些顺从于堡主的女奴如果够幸运,怀孕了,就可以走出奴隶堡,来到前面提到的这个红石头房子里居住,成为堡主的私人佣工,不必被送往海外。生下的这些混血儿长到3岁会被送回奴隶城堡接受教育,日后会成为土语译员或下一代管理黑奴的爪牙。这些混血儿日后大部分不会和白人通婚,而他们的孩子由于有白人的血统,通常头发能长一点,肤色能够浅一些。

赛琳娜听到这些,感叹道:“真残忍,怎么能凶残到这样的地步?!”

死囚牢的旁边是用于关押犯了错误的白人士兵和船员的监狱。内城主院落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葡萄牙教堂(原圣乔治城堡Castle St.Jorge礼拜堂),现如今被改建为博物馆,用于陈列非洲部落历史和奴隶堡的历史。内城的东、南、西南三面只有2层楼,作为士兵船员宿舍和仓库使用,楼顶是瞭望台和炮台;北面主楼有四层楼,是堡主、总督的会客场所和办公场所。第4层楼是一个教堂或者说是祈祷室。我觉得在这么残忍的地方,有祈祷室显得格格不入,也许祈祷室只是为了自欺欺人,安慰这些奴隶主罪恶的心,以为祈祷了,上帝就能宽恕于他们。我想真是可笑,上帝是不会保佑他们的。西北面的3、4层是和北侧主楼连着的过道、储备间等,西北面的第5层就是总督、堡主的卧室,可以俯视整个奴隶堡,同时也可以看到整个漂亮的海湾和海岸线。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普通的战败部族的平民才会被送入奴隶城堡,据说在18世纪曾有一个阿香提部族的长老被关在东南面城郭的角楼里,后来被送到美洲并死在那里,1994年他的后人将他的遗骨挖取出来,才送回库马西安葬。

艾尔米纳奴隶城堡其实并不算特别的大,大概用1个多小时就可以将它细致地参观一遍。虽然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但非常可惜的是在景点里并不提供门票凭证来留念,也没有整个奴隶堡的大致简介可供阅读。以上内容全靠讲解员进行讲解还有菲利克斯的补充。有时候挺佩服菲利克斯的记忆能力的,这些知识都是之前他当导游的时候,有同行刚好走的是这条路线,曾经跟他说起过,也给过他关于介绍加纳有名的城堡和炮台的小画册,现在不知道扔哪去了,但是里面的东西都深深印在他的脑子里,所以他特别清楚。在加纳,书是非常贵的,找起书来并不容易,也很麻烦,所以在加纳甚至整个非洲,很多知识都是靠口耳相传的。

当我们参观完艾尔米纳奴隶堡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去山顶上的圣雅各炮台。在此之前,我们找了一家小餐馆吃饭,餐馆不大,由一对夫妻经营,他们做的饭菜味道可谓是非常正宗的加纳特色,连菲利克斯这个见识广的美食家都赞不绝口。

原本我以为圣雅各炮台只是一个普通的炮台,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它也是上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三个炮台城堡之一。这个景点不收取门票,而且建筑保留完整,但其他内部设施保存并不如山下的艾尔米纳奴隶城堡完好。它建在至高点上,从上面俯视艾尔米纳小镇、艾尔米纳奴隶城堡和海岸线非常漂亮,它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性和故事性的城堡。

相传1503年,一个葡萄牙传教士来到这个地方,为当地埃弗弗(Efutu)王国的一个部落长及他的300位亲戚和臣民施洗。这位部落长决定在这座海拔33米高的山顶上建一座教堂,正对圣乔治城堡,这座教堂以葡萄牙圣徒圣雅各命名,从此此山被命名为圣雅各山。1637年,荷兰人决定在这个教堂的旧址建设一个炮楼来保护山下的艾尔米纳奴隶城堡以及本雅河上的港口。1660年,荷兰人用当地的一种砂岩,建造了这个堡垒。该堡垒被称为是“黄金海岸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纯军事建筑”,城堡内可供69名长官或卫戍士兵居住,其他还有厨房和弹药库,并提供一定的房间给参与殖民贸易的荷兰公司使用。它一直作为军事重地守卫着通向艾尔米纳奴隶城堡的咽喉,1667年该堡垒被当时的艾尔米纳奴隶城堡的总督沃肯堡(J.Valckenburgh)命名为科恩拉兹博雷(Coenraadsbury);1671年,继任总督德克威尔利(Dirck Wilsree)为堡垒新建了外围石墙。在1640年左右,圣雅各山的斜坡上出现了许多果园和提供蔬菜沙拉的餐馆,因此此地也作为在艾尔米纳奴隶城堡工作的欧洲人的休闲娱乐场所。1880年,在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夺取艾尔米纳奴隶堡8年以后,对圣雅各炮台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在19、20世纪,该炮台曾被用做监狱、医院和旅馆。1990年对该炮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一些16世纪的葡萄牙教堂遗迹、部分17-19世纪欧洲进口商品以及非洲磨粉设备、陶器餐具及食物遗存。

我在里面也拍了许多相片,俯瞰整个小镇和整片海域,风景可谓非常美丽。

光是城堡的参观,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建筑的存在是历史的缩影,它里面凝结着历史的故事,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历史并不那么深刻,但在当时,这里可谓是人间地狱,多少人在这里死去,在这里痛不欲生,一切的一切都太残忍了,我想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我们应该倡导民主、文明。

回到酒店,刚休息了一会儿,“咚咚咚”传来敲门声,我开了门,看到是赛琳娜站在门外,我還没有发问,赛琳娜说:“有没有空,陪我去海滩散散步吧。”我看了看正在看足球赛的菲利克斯,他漫不经心地说:“我喜欢自己一人看电视,你去吧,美女可没邀请我!”我拿上薄外套,跟赛琳娜来到了海边……

猜你喜欢
囚室炮台奴隶
王子和公主的囚室生活
蚂蚁奴隶的反抗
My First Sea Journey
烟圈下落不明了
手机奴隶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囚室的窗口
炮台,战争与和平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