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精神与内涵发展

2020-03-28 17:12王莉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9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内涵发展新时代

摘要:新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精神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大学精神的内核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自由独立、与时俱进等精神特点,紧接着附上了大学内涵发展的途径,希望对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精神;内涵发展

引言:

大学精神,是大学不断发展的根基,是提升校园里师生凝聚力和团结里的源头。大学精神的发展需要以文化自信为前提,以社会发展为引导,以大学师生为宣传和传承的载体。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大学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才能不断引导高校形成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一、精神内核

(一)自由独立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由独立精神由内外两个层面被体现出来:对外,大学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容器”,它拥有足够坚实的物质基础、欣欣向荣的精神力量,使其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开疆扩土的能力。对内,自由精神赋予了教师和学生足够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自由精神守护了校园最后的沉静,当社会处于腐败之际,它可以引导师生保持内心的安定,不受功名利禄的挑拨,坚定地成为一名学者。在这种思想盛行的环境下,师生可以大胆地规划蓝图,发挥个人风格,树立个人信念,扎根于社会,随时保持头脑清醒[1]。

(二)与时俱进

自由独立精神似乎将大学描绘的过于“清高”,但其实大学的建设仍然扎根于现世的发展,它无法彻底独立的存在。相反地,大学的发展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大学在创立之初,大学教师组织是由各行各业的实践先锋组成的,例如律师、牧师和医生等。同时,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世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人们经历了宗教等文化的统治,此时,大学的理念和功能也随之改变。而在中国,大学精神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现代社会,大学精神应当与时俱进,具有社会发展方向的预知能力,不断汲取新鲜血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

(三)兼容并蓄

在大学中,兼容并蓄精神不仅可以促进各方教学参与者加深感情,提高交流频率,促成师生相互体谅的美好局面,还可以利用这种精神,不断完善大学课程的设置体系,例如,开放某一优秀学科的抢课座位,主动引导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同学跨专业学习。而教学管理中,管理方也应当对被管理方采取一种“角色互换”的管理模式,切忌出现过于单一、过于绝对的管理模式。此外,在学术研究中,师生也应当共同秉持这种精神,允许他人在学术上出现新的见解,甚至对他人的失误也可以有适当的包容。

二、内涵发展

(一)传承传统文化,巩固精神之本

中华上下五千年创造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知行合一”、“天下为公”等优秀的道德情怀和精神思想[2]。而大学精神的不断发展正是依托于这些优秀的文化。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无论是硝烟弥漫、炮火连天还是国泰民安、“盛世所愿”,大学精神都能乘着这些传统优秀精神所建造的风帆“逆流而上”,在自身成长历程中砥砺前行。因此,大学精神内涵的发展,首先应当建立的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充分意识这些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利用现代科技加大其宣传力度,定期举办讲座、文化展览和研讨会等,让师生们融入历史、反思历史,不断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的普及度。此外,大学精神还包含了创新、创造精神,师生们应当积极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不断开拓创新,为时代的发展谱写更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赞歌。

(二)以核心价值观,创大学精神之凝聚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促进我国文化精神发展的动力。首先,在大学精神的延伸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发挥教师团队的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教学活动不断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度和普及度。而高校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切实投入到这种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去,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中,身体力行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发展。其次,学校应当重视大学课程中的思想道德理论课程,使用教材、多媒体或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不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校园文化中也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文化展览长廊或宣传栏等,形成强大的宣传联盟,为传播观念打造良好的氛围,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

(三)推进文化建设,构筑精神之根

如果说,传统优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基础,那么大学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学校进步的动力。校园文化不断促进大学文化的建设,为培育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方可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在学生脑海中树立更为具象化的“校園形象”。与传统的校史、校规和校训文化培训活动不同,新时代的大学文化建设要求学校建立配备完善的图书馆、校史中心和艺术楼等,此外,校园中的绿化和雕塑的设计和建造也应当秉持这一核心文化理念,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文化熏陶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荡涤心灵,逐渐形成与大学精神发展方向相符的文化意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长远看,大学精神不仅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建设水平和文化塑造的程度,还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是否稳固、坚定。在建立这种精神的过程中,可能会遇见重重阻碍,这些阻碍或来自于社会、或来自于各方参与主体,但无论如何,大学精神对广大师生的塑造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团结、凝聚广大师生,真正引导其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才能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创造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一超.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探析[J]. 学理论, 2019, 000(010):168-170.

[2]张枝实. 新时代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建设研究[J]. 天津电大学报, 2019, 023(004):56-60.

哈尔滨广厦学院 王莉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内涵发展新时代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