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

2020-03-30 03:18李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高校

李宇

摘 要: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地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当前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也影响到了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文章讨论了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关键词:协同育人 高校 课程思政

不同的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和思想政治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课程思政,能够发掘不同课程的特点,挖掘其中的政治因素,在思想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进行不同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前,在很多大学都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实际上,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他的课程也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职责。

一、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应完成逻辑上的系统整合

一是学科理论层面实现系统整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和其他的课程结合在一起,不同的学科都要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位。针对当前的思政新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在意识形态这个方面坚持创新的理论。这样不同学科就能够从理论上,从思想上进行融合。这样不同的学科都能够在主流意识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定位划分明确的学科边界。并根据当前的课程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发现这些内容和意识形态相互交叉的部位,并从这个关键点入手融合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1]

二是要素和结构层面实现系统整合。从要素和结构这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课程内容以及人的整合。这过程中,既包括教材的结构和课程的内容,也包括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在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从教材结构以及不同学科具体的教材,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知识结构上要显示层层递进的特点。让不同的学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价值内容融合在一起。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系统性的整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以及职业性。之后开展不同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和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丰富自己的思想理论,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2]

三是实践创新驱动层面实现系统整合。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展现学科的优势,人才的优势以及治理的优势,有要体现出当前,社会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创新。要把这些理论问题的回应和一些研究成果与当前的课堂内容,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够丰富不同学科的实践内容,也能够实现在实践互动过程中与当前的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那么,思政课程的互动性将会更强。

二、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应实现作用方式上的双向融入

一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显性教育功能。首先就是要提高思政课堂的专业性。了解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并针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评判,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发现这些问题中的理论问题,找准问题之后,有效的回应。其次,在开展思政课堂的过程中要增加时代感,也就是和当前的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既要贴近学生,也要贴近生活。在时代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关注出现的新问题。例如,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最后,在开展思政课程的过程中,提高解释力。当前,一些学生存在着思想上的疑惑,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实现有理讲理。要把现实和理论融合在一起,建立更多的新成果,新理论,在深刻解释,精准阐述的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惑。

二是发挥思政课程的隐性功能。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理论课程,其中涉及了历史文化,科学思维,社会制度等不同的维度进行渗透。可以根据一个经典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侧面佐证,探究理论的科学性,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从而提供更加丰富的旁证,这样能够对结论进行拓展和深化,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同心圆式的理论课程思政育人课堂。改变传统的思政课程模式,打破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同时理论课程的边界性,实现课程教育的多功能性。把一门课程的功能变得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元化。其次,实现全方位的实践课程。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注重的是理论课程,而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实验和证明。把理论课程和日常活动连接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和生活衔接在一起。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实践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观摩,针对问题进行调查,探讨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找到正确的探究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使“课程思政”理念全面介入“问题导向、探究性学习、过程性实践和深度型实践”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度的体验,在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现实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当前主流的意识形态,对整体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主流的观念以及社会认同的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拓展教育的空间,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应促进体制机制上的三维共进

一是顶层设计维度的一体化领导。再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时候,首先要实现一体化的设计,一体化的规划,一体化的指导,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局性的领导体制。

二是在制度建设维度上一体化设计。在开展思政课程的时候,需要更多专项的经费给予支持,需要更多的制度给予保障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创新,可以开展领导讲思政课制度,也可以组织校内的领导或者是各级学院的领导部门加入这个教师队伍。让他们把自己对于思政思考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丰富的教学理论。可以创新当前的集体备课制度,实现课程的筒历安排,统一设计。

三是评价体系维度上的一体化推进。建立评价机制,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时候,丰富功能,并针对育人的效果和实现的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价。

结语

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目标和指针,所以,当党和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要丰富其中的思想政治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2]虞丽娟.用好课堂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01).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