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正确取向

2020-03-30 03:26李铜山盛阳阳
创新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创新思维

李铜山 盛阳阳

摘 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因此,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取向绝对不能有误。本文即是针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诸多缺憾,从创新思维起点、创新实践落脚、创新结构优化、创新链条健全、创新产业定位、创新投资运筹和创新合力形成等7个方面,阐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着力点,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选取正确方向,力争对科技创新有效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正确取向;创新思维;创新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1-87-6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加快推进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作用。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而在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虽然大方向、总方向没有错,但选取的具体方向却存在着不完善乃至不准确的地方,既影响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供求协调,也影响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实际绩效。本文即是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正确取向进行探讨,以求指正和争鸣。

1 创新思维起点

这是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观念和理念而言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思维起点,应从传统发展理念转变为新发展理念。

传统发展理念强调“又快又好”,一般以GDP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棒”,重速度、重产量,轻效益、轻质量,实质上追求的不是发展,而是增长。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在数量型传统发展理念指导下,农业市场化、规范化意识落后[1],科技进步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度较低,生产经营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多,轻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却不是农产品出口强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及农产品品质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传统发展理念虽然存在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经济已经跨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地掀起高质量发展热潮。而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而言,就必须用新发展理念代替传统发展理念,并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思维起点,全面弘扬新发展理念。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共同构成的新发展理念,是质量和效益型发展理念,强调“又好又快”,从重速度、重产量转变到了产量、质量、效益并重,乃至于更加重視质量和效益。例如,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就应该更多地讲求“超质稻”,而不应再多讲“超级稻”。

其中,创新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科技支撑问题,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尤其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创新。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就要重点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在生产各环节的分布,拓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逐步完善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例如,物联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技术、生物育种和病虫害防控的基因编辑技术等。

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协同增产和增效。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就要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田配套、农机农艺联合和生产生态融合为方向,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在实现农业生产稳健增长方面的作用。

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农业生态问题,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可循环生产。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就要加快研发高产绿色品种,加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例如,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节约型农业技术等。

开放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对外开放水平问题,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和标准。以开放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就要因时因地借鉴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并适当改进,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在实现农业向世界并轨方面的作用。

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要素资源共享问题,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推动要素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合理充分流动。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就要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在农业各环节应用的投入,提高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利用率,为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提供保障。

2 创新实践落脚

这是就明确切入点和落脚点而言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落脚,应从重绿色农业扩展到“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并重。

强调“集约、循环、生态”的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我国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疫病防控生物技术和循环水养殖技术等。这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可持续。但也要清楚地看到,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结构不合理,绿色深加工和销售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绿色农业技术在研发和推广环节配合度低,推广体系不健全;绿色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与政策不足,绩效不是十分显著。尤其是,绿色农业技术主要关注的是种植业生产,而没有考虑到内陆河湖养殖业、海水淡水渔业和微生物农业等现代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这对健全现代农业体系十分不利。因此,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将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等“三色农业”并重。例如,可尝试攻克一批高价值、高利润的海产品(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的淡水养殖技术,促成蓝色农业与绿色农业的耦合创新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的“三色农业”,就要兼顾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农业资源及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就发展绿色农业而言,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完善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结构,协调对有机肥生产、农田改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继续用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绿色农业提质增效,如渠道防渗技术、滴灌喷灌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

就发展白色农业而言,其基础主体是微生物资源,应注重发挥生物工程在白色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加快研发农业领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和酶技术等生产工艺技术,发挥科技创新在延长白色农业产业链中的作用。例如,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把农作物秸秆变成饲料;培植微生物肥料产业、微生物能源产业和微生物食品产业[2]。

就发展蓝色农业而言,应加大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利用科技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海水灌溉农业、蓝色粮食加工业以及渔需用品业、冷链物流业等关联产业的转型升级[3]。例如,主攻淡水养殖技术、海带培育新技术、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

3 创新结构优化

这是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布局完善和转轨变型而言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结构优化,应从重视食粮临盆为主向粮经饲兼顾改变。

我国粮经的二元农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食粮临盆”底线思维的引导下,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丰收和增产是重要方面。科技进步主要应用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方面。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粮食产量创下新高。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量下降,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量快速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粮食库存压力。尤其是玉米及其秸秆,由于精深加工利用技术创新没有跟上,显现过剩而有效利用不足。同时种植结构不合理,使得大豆、糖料、油料和棉花生产出现下降趋势,乃至于大幅依赖进口,优质饲草料供应也不足,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保证数量、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化方向。例如,可加快培育集饲草作物育种、种植、加工于一体的全能型技术专家,以促进饲草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用三元结构指导现代农业生产实践。

就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而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以“调整玉米结构、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方向,加快大豆优质品种和强筋、弱筋小麦优质品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大豆和强筋、弱筋小麦增产,水稻和中筋、中强筋小麦稳定,籽粒玉米减产;应推进马铃薯、杂粮杂豆主食加工工艺开发,扩大马铃薯、杂粮杂豆主食加工产能,丰富主食品种供应。

就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而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重点发展长江流域的“双低”菜花、新疆棉花、广西“双高”甘蔗等品种培育和改良技术,应积极发展麻类、食用菌、花卉、药材和橡胶等经济作物产业,用科技创新为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就优化饲草料作物种植结构而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加速青贮玉米、苜蓿、苏丹草等优质饲草料良种推广和机械研发工作,优化饲草料品种和栽培技术,这样有利于解决饲草料品种良莠不齐、种植效率较低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草料供应不足问题;应积极探索粮草轮作等新模式,例如,可在黑土退化、流失严重的东北粮食生产区引入饲草(紫花苜蓿草等)种植,实施粮草轮作模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保护生态环境。

4 创新链条健全

这是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产业视角和链条拉长而言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链条健全,应从重产中到产前、产中、产后并重。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农林牧副渔”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以改善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农业为目标。因而科技创新以提高粮食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多样化水平为目标,关键性技术创新集中在产业链的中游,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如农机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和农田灌排技术等。但顺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趋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应该只是产业中某一环节的关键性技术突破,而应该是“从种子到餐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中的多功能性技术集成,具体包括农业机械技术集成、农业种植技术集成、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农产品贮藏技术集成和农产品流通领域信息技术集成等。所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协调好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路径。例如,可创新集成集育种、种植、加工于一体的通用综合配套高新技术,以强化现代农业全产業链的技术升级和技术支撑。运用新的农业科技打造和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以产前、产中和产后并重,有利于融合和延长产业链条。

具体来讲,在产前环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注重因时因地进行紧缺大豆和油菜品种、特色作物良种果菜茶、食用菌等高品质种子的培育和栽培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应注重有机肥生产、绿色农药生产和农膜应用等与农资产品供应紧密相关的技术发展,为农业高效生产提供物质前提。

在产中环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继续发展完善土壤改良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推行有效的生产技术,应根据农民生产的多样化需求注重各式农业机械的研发,从大小、款式和功能等方面丰富农机供应,提高农业机械推广使用率。

在产后环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注重稻谷、小麦等粮食贮藏技术,苹果、桃等果品贮藏技术,西红柿、蘑菇等蔬菜贮藏技术【4】的现代农业贮藏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应注重对小麦进行二次以上的深加工衍生出专用面粉、系列植物蛋白等各种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应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延长产业链,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拓宽流通渠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储藏和流通成本。

5 创新产业定位

这是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产业重点和关键技术而言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产业定位,应从重种业技术、生物技术到种业技术、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等并重。

种业是农业的“内核”,种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种业大国,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引擎,要努力做到中国粮用“中国种”。但不可否认的是,种业科研创新与生产应用存在脱节问题,科研单位里的科技人员论文研究成果丰硕,而市场上的新品种推广应用却较少,成果转化率低;种业技术多集中在品种选育等研究范围,基础性研究滞后且投入不足(如现代育种理论与技术方法等),种业科技创新领域应拓展;现代生物技术在基因读取利用、种子品质鉴定等方面研发进展较慢,与种子技术衔接程度须完善。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种子的品质,也要关注生产过程的高效率。所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要重视种业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也要重视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的使用。例如,可在加速机械技术、工程技术发展的同时,跨专业、跨领域进行宜机化的主要农作物选育或主要农作物宜机化品种的培育。

多种技术研发使用是增强现代农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技术支撑。发展种业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工程技术有利于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就种业技术而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侧重引领种业技术变革,既要加强种业技术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又不能忽视激发种业企业在竞争性领域释放市场化育种活力的重要性,加快突破性品种应用;应坚持对新品种的产权保护,明确育种方向和关键,进行品种原始创新。

就现代生物技术而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等,改善作物质量,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应积极推进现代生物技术在基因读取利用、种子品质鉴定等方面的研发工作,提高与种子技术衔接程度。

就机械技术而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品种的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用技术创新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形成小麦、稻谷、玉米、马铃薯等九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展现农业机械的技术性和高效性,从而提高农民对农机的认可度和使用率;应基于全国农机化科技信息交流平台[7],将机械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等结合,使各种农业机械顺应智能化趋势,打造智慧农业。

就工程技术而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不断完善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如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节约型农业技术、生物综合利用集成技术等,促进农业工程技术产业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合适的技术指导;应大力推动与农产品工业化生产相关的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如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6 创新投资运筹

这是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方法和渠道拓宽而言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运筹,应从国家投资为主到国家投资、招标投资、融资投资等多元转化。

科技投入是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投资,2013—2017年全社会农林牧副渔R&D经费支出总额分别为113.473 5亿元、120.414 8亿元、144.318 0亿元、159.143 2亿元、182.588 1亿元,不难看出科技投资呈稳步增长趋势,见表1。从表1也可以看出,我国农林牧副渔R&D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其占比都在85%以上,企业投资占比偏低,投入主体和筹资渠道较单一影响了投入效率。从总量上看,我国农业R&D经费投入在世界上排名已靠前,政府投入占比仅次于澳大利亚,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R&D经费投入强度不到1%,与美国(2.79%)、日本(3.21%)等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6]。同时科技创新内部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偏向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占比达到65%以上,而基础性研究投入占比较低,这不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后劲,获得原创性成果[7]。所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和筹资渠道应多元化,这样才能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可以讲,建立国家投资、招标投资、融资投资等多元渠道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的主要动力。而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通过支持国家重大科技课题项目、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重要原创性成果,来引导和明确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保证关键性技术研发。同时,要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良好分工合作关系,地方财政主要支持那些顺应本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工作,适当进行基础研究。

二是改变当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现状。建立导向型的政府投入和退出机制[7],优化科技创新内部投入结构,在基础研究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后期适时退出。同时,积极鼓励涉农企业以招标投资、融资投资等多种渠道开展经营性、应用性科技创新工作,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负担,还利于涉农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进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拓展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平台、股权融资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同时还可以发展产业基金等非营利性基金会。例如,可根据实际需求更加灵活多样地运用非市场化、半市场化、市场化的PPP融资模式,以吸引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领域。

7 创新合力形成

这是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复分散和散沙运作而言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合力形成,应从分设独立研发到创新联盟运作。

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不仅有国家级、省级的农业科学院,还有市级、县级的农业科研院所,垂直覆盖国家、省、市、县等四个行政层级,构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些农科院所研究范畴涵盖粮经作物、畜牧、农业机械和农业环保等试验对象,并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科研与经济相结合,为解决与本地区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问题(如良种选育、农机示范等)出良策、献好招,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区域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8]。但是自然地理气候的差别、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配置差异的显著以及农业科研的复杂性等原因,使得不同地市级农科院所之间的发展水平、改革进程和绩效等都呈现出明显差异,甚至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而且,国家、省、市、县等不同级别的农科院所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机构管理,各自为政,独立研发,纵向间和横向间的信息共享、合作攻关较少,这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研究,创新力量较为分散。所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应积极采用联盟运作新模式新方法,促进不同农科院所的协调发展。例如,可在打破行政壁垒、取消市县两级农业科研院所、加速按照自然气候条件建设中心性或区域性农业科技研究推广院的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联盟。

具体来讲,如果一时不能建设中心性或区域性农业科技研究推广院,纵向上,可改革管理体制,将县级农业研究院所的职能重新界定为农业科技推广,让地市级农科院归省农科院直接领导,打破多头管理、沟通不畅的局面,由省级农科院规划牵头,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这一层级分明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系,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和协作攻关技术难题的新平台。横向上,可根据邻近区域环境生态或种植作物类型相一致等原则,建立省级—省级、市级—市级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系,使邻近区域、同级别的农科院所围绕区域农业生态类型和优势农产品积极开展交流,增加横向技术联系,也可在体系内建立一个基层创新中心,起调度指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人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六大传统理念[J].现代经济探讨,2009(5):80-82.

[2] 包建中.“白色农业”与“三色农业”兴起及中国农业产业化方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3):67-71.

[3] 卢昆.蓝色粮仓概念重构及其建设模式选择研究[J].东岳论丛,2017(6):117-122.

[4] 张天柱.现代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5] 杨梦帆.农业农村部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成果发布,涵盖这些主要农作物[N].农民日报,2019-10-31.

[6]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李胤解读《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19-08-30)[2019-11-25].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908/t20190830_1694747.html.

[7] 赵淑芳.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123-127.

[8] 杨曙辉,宋天庆,欧阳作富,等.我国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現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5):24-29.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创新思维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