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2020-03-30 03:18钱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数学文化核心素养

钱晶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数学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发展学生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精神,为学生传递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都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核心素养 以学定教 数学文化 良好品格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有个词格外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既然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的数学教师,如何为了发展核心素养进行适合的教育,如何针对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二、实施方法

1.以学定教,发展思维能力

“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与《意见》中的“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相连,以学定教,就是重点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1]

例如:在讲授《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教学设计中第二环节是对方程进行分类,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该做好“预设”:学生可能出现哪些分类?学生分类的依据可能是什么?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掌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情况以及对教材熟练掌握,上这节课前,教师做了以下“预设”:(1)学生可能依据未知数的位置进行分类;(2)根据未知数的次数;(3)根据未知数的个数;(4)根据能否计算出结果。只有课前充分的“备学生”,教师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互动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中的“生成”,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资源,再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相互之间的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实现不同于原定教学设计的新教学过程的生成。[2]

2.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或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或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不要辜负数学学科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能力,利用好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例如:讲授《分式的乘除法》(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分式的乘法进行分类,有分式×分式,整式×分式,分式×整式,分类后,让学生每一个类型各举一个实例,把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例子板书,引导学生思考运算的过程,理解分式乘法的算理。用学生的例子作为例题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生成”进行教学,教学资源从学生中来,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

本节课中,学生类比分式乘法的探究过程,自己探究分式除法法则,得到法则后,同位合作互相出题,从被动做题到主动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是一次提升,但此时,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学”会出现出题较偏较难或者较简单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的出题有指向性,教师此时引导学生“类比分式的乘法,我们发现分式的分子、分母可能有单项式还可能出现多项式,有的同学出的题是不能约分的,你能尝试着编出有多项式参与的可约分的分式除法题吗?”分式除法的题目都是从学生中“生成”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对授课教师也是很大的挑战,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调整课堂资源。

3.传承数学文化,弘扬国家精神

数学学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孩子不断的浸染浓厚的数学文化。

例如,《勾股定理》一课的讲授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渗透数学文化,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这个定理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几乎所有文明古国(希腊、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对此定理都有所研究。中国古代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数学知识有很多源于古代,当学生吸收这些知识时,他们会感受到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会感受到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

4.进行价值观教育,培养良好品格

数学家投身于中国的数学发展,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不感人肺腑,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一些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小故事,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从而影响他们,培养学生做一个全面的人,而不仅仅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对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数学是一门精益求精的学科,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5.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

教师面对的是有不同思考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由于所处的各个方面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差异,呈现出的状态也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慢,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学习专注,注意力集中,有的学生多动,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只要教学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交互反馈,形成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那么就能做到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吴亚萍,庞庆举.学校转型中的教学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数学文化核心素养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如何构建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