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初探

2020-03-30 03:44何苗
教师·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

何苗

摘 要: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教学,也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承载着语用训练、情感熏陶等任务。做好部编版古诗教学工作,教师要审视古诗教学现状;落实语用训练,提高教学实效;挖掘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34-02

纵观新出炉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古诗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古诗的地位,可谓是“空前”。入选部编版教材的古诗,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这无疑给古诗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笔者基于平时的古诗教学实践,结合新出炉的部编版语文教材,重新审视古诗教学,挖掘古诗的价值,探寻教学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师的古诗教学提供借鉴。

一、审视古诗教学现状,与时俱进再度出发

新课标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当前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方面,都显露出了古诗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审视之,有助于部编版古诗的有效教学。

(一)重视时代性解读,轻视德育浸润

诗者,天地之心也。古诗,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其时代久远,加之言简意丰、字词深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诗篇创作的背景角度去拓展知识点,以时代性的视角去解读古诗,可谓数见不鲜。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当前,教师不仅要从新时代视角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去发现古诗的教育教学价值,还应当把“原时代”与“新时代”结合起来,深入探究其德育价值,这样古诗才能绽放出更迷人的芳香。

(二)重视模式化教学,轻视语用延展

“解诗题、知诗人;识字眼、明诗句;知诗意、悟诗情;齐朗读、试背诵。”这四步教学法为语文教师所熟知,似乎已经成了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

这种模式化古诗教学方式,很容易忽视了古诗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文学的感染力,还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自然而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与延伸,也就被搁置一旁。

(三)重视机械性理解,轻视美育渗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教师收集信息、补充知识内容逐渐便利化。然而,古诗的延伸并未真切地落到实处,其应试味道较为浓厚。

在小学古诗教学课堂中,不少教师为了压缩课时,采用了传统的机械性的教学方式,即“逐字讲解、逐句翻译、连句讲述、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只能达成低级的识记目标。这样缺乏渗透美育的古诗教学,是很难将学生引领到古诗“神奇美妙”的佳境的。

二、立足提升核心素养,优化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的鉴赏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涉及古诗的背景、朗读、创作等方方面面。只有紧紧围绕新课标,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立体化、全面性地完善古诗教学。

(一)服务立德树人,尊重生本解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新时代下,立德树人已成为未来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强调了道德在教育中的应有价值。

一直以来,古诗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最直接的内容,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凭借,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独特方式。入选部编版教材的古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家国情怀”“诚信之道”“正直之品”“兼容之怀”“坚贞之节”等无不浸润学生的心田。置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国家需要学生立德明志,传承发扬古诗中散发的高尚情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

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日积月累”中的《小儿垂钓》,是一首语言浅显、富有儿童情趣的古诗。作者通过对小儿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一个质朴可爱、专注认真的儿童形象。在教学中,对“路人借问遥招手”一句的理解,学生存在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摆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招手”。其实,这两种理解都是合乎情理的,理应受到尊重。但是,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视角,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小儿招手”的潜台词的多元解读这个契机,尊重学生的理解,又自然巧妙地引导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构建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具备这种敏锐捕捉古诗中品德教育价值点的能力。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古诗中的德育价值。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尊重生本解读,让古诗教学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让古诗焕发出时代的蓬勃生机,激荡在我们民族情怀之中。

(二)落实语用训练,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古诗教学的“语用”目标。

1.注重朗读,生成语感

古诗是集语言美、音乐美、意蕴美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诵读中,才能受到古诗“美”的熏陶。这时,教师的科学指导直接关乎学生领悟文本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读”的地位,把握“读准—读通—读出感情”的朗读层次。

比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书后的“瀑”“布”“庐”等六个生字拼音,力求把诗中的每个字读得字正腔圆。接着,在“小魔法棒”——停顿符号的指挥下,让学生读出节奏。最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总而言之,古诗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品悟,在品悟中與诗人共情。

2.品析字词,体悟精妙

古诗,短小精练。每一字,都离不开诗人的细心斟酌。品析字词,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基础,还能为其体悟诗情诗境作铺垫。

譬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一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用词准确,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紧扣“悲”字,启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而“悲”?“悲”又透露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思?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脑中定会浮现耄耋老人临终嘱咐儿子的感人场景。“悲”有遗憾、伤心、悲哀、悲痛等义,把握对其的理解,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主义深厚情怀。

3.激发想象,还原意境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由于诗的跨越性的语言特点造就了画外有话、诗外有言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还原意境应是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

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学生如果通过想象对“春风”和“剪刀”的相似之处加以理解,就不难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很容易体会到诗中洋溢着的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教师应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其领悟诗人创造的意境美。

(三)挖掘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时美感的培养。

1.音乐渲染,滋养美感

笔者发现,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借助音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引入音乐,可以加强学生的听觉感官刺激,启发学生产生对古诗的联想、想象。

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入歌曲《忆江南》,在悠扬动听的歌曲中,让学生去思考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师生交流互动,理解诗歌的主题——诗人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最后,可以重放歌曲《忆江南》,教师再度与学生聆听,充分享受文字之美、音乐之美。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亦可以引入歌曲《烟花三月》等。

学生在音乐中入境,又把音乐带入特定情境。古诗教学,便能真正实现“共美、共鸣、共情”的至高境界了。

2.图文结合,体验美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处于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低年段的学生的识字量、情感体验不足,那么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古诗的配图,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

比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池》的插图,便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夏日池塘图。池边的杨柳,随风摇摆;斜阳照射,一池树荫;一处泉眼,细流而出;一片片碧绿的荷叶上,几只蜻蜓在飞舞,无一不是对学生美的熏陶。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在诗画一体的情境中徜徉,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3.古风吟唱,升华美感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韵和声。”透露出诗与歌是并存的艺术形式,也道出了古诗与音乐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鼓励其大胆地吟唱,那么,古诗教学一定流畅美妙、古韵十足。

例如,部編版一年级下册《池上》,质朴自然,简洁易懂,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教师渗透古诗的平仄规律,接着引导学生读出“平长仄短”的韵律。诗的诵读,便会丰盈而富有音律美感。在学生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吟唱。何为吟?半读半唱即为吟。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吟”是陌生的,难以理解与接受。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先读后唱,后示范吟唱,让学生逐渐懂得和控制吟诗的方式,从而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当然,吟唱方式引入古诗教学,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吟唱古诗,营造古诗情境,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祥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想象学古诗[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234.

[2]陈雪雅.挖掘美育资源开启美丽之旅——2016年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6):16-17.

猜你喜欢
部编版小学语文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