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融媒人才培养路径简析

2020-03-30 03:30肖遥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

肖遥

【摘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从打通不同媒介、锻造全新平台、一体化中央指挥等举措入手,已经完全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技术上、机制上、手段上均能保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全媒体新闻产品产出。但在向深层次迈进,尤其是对标行業内领先媒体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差距的主要来源于,就在于人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认为,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员升级,以技能传授实现思维革新,是当下党报集团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可行选择和现实路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开展“惊蛰计划”,大力提升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水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惊蛰计划”;培养机制;全媒体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要遵循宣传规律、传播规律,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格局。作为党报集团工作者,必须变通思维,在新的宣传格局中,方位“全”在角度,层次“多”在渠道,领域“宽”在受众,竞争的核心点在于人才。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PC端用户流量已然式微,传统纸媒更是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近年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努力探索融媒新格局,融媒产品品质大幅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标中央媒体与沿海发达省份党报集团,我们的全媒体产品数量、质量与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均存在差距。剖析原因,“卡脖子”在人才供给。全媒体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已成为全媒体人才的竞争。

聚焦问题,寻求破题。“融媒先融人”,如何打造一支战斗力充沛、创造力丰盈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是关键点,也是难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给出的答案,便是探索实施全媒体人才培养“惊蛰计划”。该计划启动一年多以来,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采编人才队伍的全媒体技能与理念,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党报集团特色的全媒体采编人才培养机制,队伍提升效果好于预期,迈出了强化传播能力建设的坚实一步。

1. 搭建人才与融媒技能的对接桥梁

融合时代,媒体从业人员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对技术手段的掌握、对传播渠道的把控,是全媒体人才重要且必要的能力标尺。传统报人在此岸,融媒体技能在彼岸,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认为,必须主动出击,“赶鸭子上架”也好,奖惩并用也好,必须让“人向技能去要本领,人靠拢技术添实力”。惊蛰计划”启动以来,首先开展系列技能培训,力求全面提升采编队伍的全媒体素养。面对人员队伍年龄分布较广,部分人员心态保守的问题,“惊蛰计划”树立起鲜明的“年轻人先上,逐级带动提升”的导向,以人的融合推动产品的融合。为此,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是组织“融媒春训营”,着眼于最前沿的全媒体技能培训,助力解决本领恐慌。举办了科目丰富的“春训营”系列培训,VR技术、无人机航拍、手机直播、微视频制作、海报设计与H5制作等主题培训,吸引了两千余人次的参与活度,实现了从编委会领导到系列媒体一线人员的全覆盖,全方位提升了跨媒介叙事能力。课程的开展,也十分注重学用结合,课上将技术设备带进课堂,学员边听课边演练,课后组织作品评比,优秀作品借助集团全媒体平台推送展示。“春训营”开展以来,反响热烈、参与度高,多期课程座无虚席,很多学员站在教室后方的过道里听课,真正营造出了争先恐后学用新技术的风潮。

二是组织“视频达人夏令营”,当前的融媒产品竞争,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话语权的争夺,150秒左右的短视频已成“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用户流量还是推广层级,均冠绝各类产品。短视频的创意研发与技术创造,对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来说,是一个长期的短板与软肋。“惊蛰计划”启动后,针对这一问题,以定向培养一批视频制作与微直播领域的专业人才、紧俏人才为目标,举办了“视频达人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共开展3期,邀请国内顶尖的视频团队担纲讲师团,针对摄像操作、画面切换、录制视角、字幕叠加、网络推流等专业技能开展实景教学,确保理论知识、操作办法、实践演练的同步传授、同步体验。该课程精准培训的70人,均来自于河南日报与集团各系列媒体的相关岗位人才,其中十余名优秀学员更是“即插即用、来之能战”,在重大主题宣传中,成为视频制作团队的骨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构筑人才与创新思维的共鸣空间

融媒体报道的出新出彩,不仅来自于新技术的运用,也依赖于生产者思维创新的程度。如何摈弃过往的范式、改良惯例的保旧,让“老布衫”变成“靓衣裳”,让随波逐流的“三板斧”变成眼花缭乱的“新物件”,是融合的亮点,也是全媒体报道出新出彩的长久保障。“惊蛰计划”启动以来,通过打造思维空间、创意沙龙,推动采编人员革新传统传播范式,迸发思维创新活力。

首先开设“融媒咖啡馆”。“惊蛰计划”的一个重要尝试,就是广泛邀请集团青年采编人员,打造一个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理念交流研讨的空间,即“融媒咖啡馆”活动。类似创客空间,有主导、无主题,有碰撞、无批判,有共生、无打压,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对集团采编流程,新媒体运行机制,甚至对相关职位的干部任用、队伍建设、岗位设置等敏感话题,均可以畅所欲言,更鼓励有益建议。“咖啡馆”拥有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线上借助微信群、微信小程序,频繁开展日常松散型讨论;线下借助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重要的品牌文化空间——大河书局这一实体场所,开展定期主题讨论,或邀请互联网前沿公司的技术总监讲学,在品茶聊天中感知前沿动态,分享收获心得。“融媒咖啡馆”活动每期线下讨论,均形成文字纪要,以“融媒日志”的形式,包装为清新、时尚的H5小作品,在集团内部采编队伍中传播、交流,已经成为集团青年采编人员争相报名参与的思想盛宴。

其次是结合重大报道组织头脑风暴。我们认为,头脑风暴并非年轻人的专利,也绝非“体制内”议事流程所不能触及。“惊蛰计划”启动以来,致力于谋求实效、务实开拓,打破所谓的人员身份界限与体制内外阻隔,在集团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重点工程上,积极吸纳“惊蛰计划”发掘的优秀青年人才参与研判,广开言路、参与决策。比如,在设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升级版“融媒体软件平台”与全媒体指挥中心(中央厨房)过程中,为解决攻关团队的研发瓶颈,“惊蛰计划”项目组织集团一线采编人员赴攻关小组办公驻地开展头脑风暴,针对指挥报道、舆情监测、新闻采编、新闻传播分析等四大模块的呈现与运行,加强需求对接,助力功能完善。全新中央厨房投用后,立即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3. 探索人才与保障机制的交融完善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机制体制的保障。“惊蛰计划”启动以来,河南日報报业集团党委会、编委会,以及“惊蛰计划”的具体执行部门人力资源部、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始终坚持“融媒先融人”的理念,以此为目标,边摸索边总结、边尝试边修正,在机制体制保障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改良人员选拔机制方面,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人才招聘为例,近年来的招聘工作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功能烙印。本着“严把导向、突出能力、强调应用、力促融合”的原则,搞清楚选什么人才、弄明白要什么岗位,既要为融媒体人才队伍充实力量,又要在集团内外树立起鲜明的选才风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历史上首次定向招聘视频主播、动画编辑、舆情分析师等岗位人才,全媒体记者、移动终端编辑等岗位人员也加大比重发布,新媒体岗位占总发布采编岗位的65%,可谓力度空前。此外,在招聘的组织形式上也处处体现互联网思维——招聘简章以H5形式推广,考生业绩审核在全媒体指挥中心进行,取消传统笔试改为上机制作命题互联网产品等,全流程融入互联网思维,实际招聘到岗的人员来自于人大、武大、中传等新闻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也有来自于沿海发达地区强势媒体的业务骨干,为建立健全的引才机制,也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充实融媒体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在树立新的人才观方面,变更表彰范围,探索评先新方向。以往的记者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展年度表彰,往往是表彰获得省级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人员,或是获得年度中国新闻奖的记者、编辑。“惊蛰计划”启动以来,集团党委会、编委会为了打造全新的人才观,决定在以往表彰范围的基础上,增设年度“融媒先锋”奖与“惊蛰计划”优秀学员、思维贡献奖、融媒产品领跑者、融媒推手等分奖项,致力于表彰上一年度内表现突出、作品优异的全媒体人才,表彰积极探索、主动转型的标杆人才。同时,我们准备将这种表彰作为一项惯例持续开展下去,形成全新的人才观。

“惊蛰计划”实施以来,带来的转变与成效显著。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发展,在人才供给的不断充实下,也更加活力充沛、亮点频出。尤其是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格局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首先表现在优秀的融媒报道次第诞生。在人才竞争力提升、人才储备日渐丰富的基础上,《七色政府工作报告 描绘出彩中原》强势推出,《家》、《旗》纪录片好评如潮,短视频“厉害了我的河南速度”,用延时拍摄技术展现十足创意。党的十九大献礼作品——“牢记嘱托 出彩中原”十篇系列述评,新媒体团队以述评文本为脚本,打造出了十个融媒产品,通过音视频频、快闪等形式强力推送,点击数量超过3000万次。

其次表现在融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作为主流媒体,必须有不破不立的魄力,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真正树立起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并以之反作用于舆论主导权的重塑——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从编委会到一线采编人员,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成为一种信念,成为应对新闻竞争的自觉行为。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应用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论昆明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及机制研究
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