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在自家公馆养猪的故事

2020-03-31 09:26陈南萍
世纪 2020年1期
关键词:养猪业花匠猪仔

陈南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减产养猪业大受影响,城市中由原来的凭证供应到随后停止了供应。政府于是号召机关、工厂等单位自己养猪,自养自吃,多养多吃,吃不完还可卖给商业部门。于是各单位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养起猪来,甚至连弄堂工厂也养起猪,这当然也影响了同一弄堂里居民住户的环境卫生,反映强烈。从1963年起粮食供应明显好转,农村养猪业也逐渐恢复,作为救急措施的城市养猪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时城市养猪是为解决吃猪肉的问题。而我家养猪却是在上海解放前的20世纪40年代,我的兄姐们借养猪来尝试实现农业社会主义。当时我家在上海是有名的官宦之家,祖父是晚清遗老陈夔龙,在上海孟德兰路157号(今江阴路157号)买了两幢联结在一起的中西合璧花园洋房,过着寓公的生活。家里住有三十多位家人,还有二十几位帮佣、厨师、花匠、管家等。在革命浪潮的席卷下,我的六个兄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有的加入中共地下党,有的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他们听说苏联是首先实现农业社会主义,然后再实现工业社会主义,我的这些兄姐以为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热情和向往促使他们自己实验起农业社会主义,就是在自己家养猪种蔬菜。

我们房子的过道里有一间七八平米的储藏室,兄姐们把它清出来铺上稻草改成一猪圈,再请管家到浦东集市上买了一个约有20多斤的白皮小猪仔养在猪圈里。原先家里每天都有几十口人吃剩要倒掉的泔脚水,等晚上收泔脚水的人来收走,现在家里养了猪这些泔脚水就不给收走了,正好用来喂猪仔。平时喂猪除猪粪的事本来应该都是兄姐们干的,但他们这些生长在大城市里的少爷小姐从来没干过这个,不会干呀,于是就由保姆们指导干、帮着干。过了一个多月,二十多斤的小猪仔养得又肥又大,有近三百斤重。但是问题也来了,住在过道旁边正房里的我的四嫂不免受到猪圈臭味的影响,喂猪的动静也干扰了她的生活。四嫂很不满意,就对四哥发泄不满,四哥多次劝她要忍耐,不要伤了和气。

除了养猪,兄姐们还种菜。他们在后花园的草地上铲掉七八平米的草皮,刨松了土,种上了西红柿、黄瓜、鸡毛菜、毛豆,在花匠的指导下用竹子搭起了架子,用旁边的井水浇灌。兄姐们每晚轮值浇水。逐渐架子上的果实累累,有红的黄的非常喜人,果实摘下来如黄瓜、西红柿,兄姐们都自己尝鲜,剩下的再送到厨房做菜吃。

小猪仔养到这么肥,兄姐们请管家到屠宰场雇来一个屠夫上门来宰猪,我跟着兄姐们不敢上前去看,只趴在过道的窗户上看。杀完猪,兄姐们不忍吃也不敢吃肉,当时家里二十多个帮工平时没什么肉吃,这下可打了牙祭。厨师把剩下的猪肉腌制起来挂在那里晾干制成咸肉。屠夫拿宰猪的钱和一大袋猪下水离开了我们家。

宰猪动静极大,四嫂事后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从屋里跑出来对兄姐们说:“你们不看我这僧面,也得看看老太爷的佛面吧!你们难道不知道老太爷的长孙、长曾孙是什么属相,竟在我窗底下大动干戈。”这时兄姐们才意识到原来四嫂的独子“方宝”,也是我们的侄子是属猪的,知道犯了晦气事,但也不能说破,只能心照不宣地道歉,这怎么能消四嫂的气呢?四嫂为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好在此后不久,大概是1946年6月以后,我的兄姐们先后到苏北解放区去了。这段经历让我的兄姐们初步体会到什么是劳动,什么是农业社会主义。在“大公馆”里养猪也成了我家的一段佳话。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离休干部)

责任编辑 章 洁

猜你喜欢
养猪业花匠猪仔
生物安全防控对预防非洲猪瘟的探究
老花匠与獾
花匠
九菊
有温度的人
贡山县养猪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河北唐县四措施推动生猪养殖
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奇怪,睡不着
跳跃的“猪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