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外事接待档案解读

2020-03-31 09:26熊月之
世纪 2020年1期
关键词:上海

熊月之

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美国掀起关心中国问题、争先到中国来看看的中国热。从1972年年中到1973年年中,来上海访问的美国人就有近千人。美国华人更是竞相争取回国探亲访问。先是,杨振宁于1971年7月回到上海探亲,1972年6月再次回国;然后,李政道于1972年9月访问上海;吴健雄、袁家骝、顾毓琇、任之恭等很多美籍华裔科学家、学者、教授及各界人士相继至上海访问。仅1972年一年,就有585名美籍华人来沪访问。1973年以后,来访的美籍华人更是逐年增多,1978年已有2835人。1据统计,1973年前后,到上海访问的境外游客年均1.6万人。2

这种逐渐开放的态势,比起1972年以前几年之闭关锁国,自是很大改进,但是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据统计,1995年,上海全年接待境外游客136.79万人次,2001年,这个数字突破200万人,以后持续大幅攀升,2013年达到757.4万人次。2017年,上海共接待境外游客873.01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平均每天接待23918人次。32017年的接待数,是1973年的545.6倍;2017年一天接待的数字,是1973年全年接待数的1.5倍。

数量是如此悬殊,如果看接待方式、接待流程,以及接待方式、接待流程背后的思想观念,更是让人顿生恍若隔世之慨。笔者最近看到一批“文革”时期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与侨务组的档案,对于1972年以后至1978年之间上海外事接待工作有所了解。将这些档案的情况做一介绍,对于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可以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

一、阶级斗争之弦紧绷,高度警惕境外来访

这批档案中,有一些是官方文件,是关于接待来访外国华人华侨的原则性规定。其中,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是,阶级斗争之弦紧绷,高度警惕境外来访。

1973年3月印发的《接待零星华侨、港澳同胞、外籍华人注意事项(草稿)》中明确写道:“值班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毛主席对外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正确执行党的对外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服务接待和对外宣传工作质量。既要热情接待又要掌握原则,做过细的工作。要加强阶级斗争观念,提高革命警惕性。通过与来宾交谈和服务接待,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要加强请示汇报。”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地组织参观活动,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我对外方针、政策,宣传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组织来访人员参观过程中,“注意收集来宾反映和事项情况,重要问题及时汇报”。注意事项的细则,包括看病、购物、票务、戏票、组织参观、行李委托、行李提取、行李托运、国际邮包、骨灰箱托运、电报电话委托、代办签证委托等。

《接待华侨旅行团工作程序(试行草案)》则写道:

注意访客来访的情况。来宾如委托我寻找亲友,一般人士经公检法政保部门和有关单位领导同意即可安排会见。机关干部按干部分级管理的范围,经由主管单位组织部门同意,市管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统战对象,须经市革会有关组办同意,并报外事组。

《试行草案》第13条要求接待人员:

加强与来宾接触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地、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做团结、教育和争取工作,扩大华侨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际统一战线。配合解放台湾的斗争和反对帝修反的斗争。要切实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一系列批示,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我对外方针、政策,宣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要区别对象,讲究方式,注意政策。对来宾中有糊涂思想,或对我方针、政策有误解者,应正面阐明我方针、政策和立场,耐心做宣传教育工作。对少数反动分子污蔑、攻击我党方针、政策或有意挑衅者,应坚持原则,予以驳斥顶回,但不予纠缠。4

《试行草案》第15条指出:“要加强阶级斗争观念,提高革命警惕性,注意保卫秘密工作,掌握内紧外松原则。凡涉及我内部情况的,不要随便对外交谈,做到内外有别。”

二、对来访者进行严密的身份调查

对于要求来华来沪访问的,一般都有对来访者进行身份调查的程序,特别是要看其对中国大陆的态度。杨忠道的来访过程,很清楚地显示了这点。

杨忠道(1923-2005),浙江平阳人, 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1949年留学美国,1954年获数学博士学位, 1956年起,长期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教授。196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专长为代数拓扑和拓扑变换群,有“杨忠道定理”著名于世。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杨忠道备感振奋,努力谋求回国访问。1972年4月,他与友人到联合国常驻代表团,拜访陈楚大使等,提出回国访问之事,陈楚表示欢迎,并嘱向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申请。但是,杨忠道申请递上去以后,没有任何回音。4月底,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纽约,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举行招待会,杨应邀参加,再次见到陈楚大使,再询问回国访问之事。陳楚告知,“申请后须再三催请”。他遇到杨振宁,杨振宁告知,“需国内有人帮忙方可早日成行”。杨忠道遂于5月2日,写信给他在浙江大学的恩师苏步青。杨在信中介绍了自己在美国研究与工作情况,请苏步青帮助促成此事,还附了自己的详细履历,包括自己单位变动、历年工作与研究情况,介绍了自己与台湾的联系,还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平阳的父亲、弟弟等情况。

苏步青接信以后,于5月15日给复旦大学组织组写了一份题为《汇报》的报告,介绍了杨忠道的生平、求学经历、学术成就,介绍了自己与杨的关系,认为杨“还是爱国的”。《汇报》最后,苏步青表示了自己的意见:“我个人对于杨忠道回国探亲有如下的一点意见,就是可以考虑他的申请,因为回过一次,使他亲眼看到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就有可能接受到教育,改变他过去的看法。同时,由于我对杨忠道近二十年来的情况很不了解,所以上面的意见是否有当,还请领导上指正。”苏步青将杨所寄履历也一道附在了汇报后面。复旦大学组织组将苏步青的信呈了上去。此信打印稿的上引“可以考虑他的申请”那段文字边上,有铅笔打的一个钩号“√”,估计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有关部门做的记号,突显了苏步青的意见。有了苏步青的肯定性意见,有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意见,杨忠道的申请最后才获批准。

三、摸清受访对象政治表现,确定是否适合与外宾会面

对于来宾要求访问的对象,有关单位都要进行调查、了解,看其是否适合接受访问。

周以苍是美国宾州理海大学教授, 1973年1月2日至16日在上海访问。当初,周以苍提出回国访问时,有关方面也对他在国内的亲属进行了调查,包括其父、兄、妹的政治表现。周以苍父亲周志宏是上海著名教授,5“文革”中受过冲击,是需要了解的重点。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就此写了具体报告,介绍了周志宏的工作与表现,特别说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对周的历史进行了审查,除其本人交代的以外,未发现其他重大问题。1969年对周宣布解放,工资照发,已落实党的有关政策。目前,周在学校中表现较好,曾表示要为党和人民做好工作” 。6有关部门对周以苍兄妹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并出具了书面意见。周妹是上海科技大学教师,调查结论是“政历上未发现问题,但思想较落后,不求进步,工作表现一般”。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总的表态是:“根据上述情况,拟同意美籍华人周以苍来沪探亲。” 7

周以苍事先拟定的在沪访问安排中,有一项是会见老同学何国森。何国森当时是上海机械学院教师。对于何国森是否适合与周以苍见面,并不是何国森本人所能决定的,也不是何国森所在单位上海机械学院能决定的。于是,上海机械学院特地派人持介绍信,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侨务组,听取上级有关意见,表示周提出来上海机械学院,参观冶金系,“院革委会认为参观有困难”,但又称何的爱人周碧珍在上海音乐学院,是个党员,何的哥哥也在美国,比较进步,杨振宁回到美国,曾去看过何的哥哥,意思似乎是赞成周何见面,但不赞成访问学校。最后,市革会侨务组安排了他们的见面。

但是,也有调查了拟定受访对象政治表现以后,有关部门拒绝来宾访问要求的。美籍华人周贻囷8,1972年5月11日至30日在上海访问。在上海拟会见上海外国语学院教师李梅。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答复周贻囷:“你不能自己找谁,去要通过组织手续。”9中国国际旅行社要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提供意见,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要上海外国语学院提供意见。上海外国语学院经调查后觉得不拟让他们见面。于是,有关方面答复:“据查李梅个人经历复杂,国民党时期曾担任过报纸工作、外事记者,与美国人有联系,又参加过伪国民党新闻界特务外围组织,丈夫是摘帽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受过审查,现在表现一般,该校考虑不予见面。” 10结果,周贻囷与李梅便没能见面。

四、了解拟访地方与单位情况,有时会婉言谢绝

其时,上海和内地正式对外宾开放的地方相当有限,对于来宾所提出的拟访问地方与单位,假如不在对外开放范围之列的,有关方面多会婉言谢绝。

周以蒼在沪期间,曾提出要到上海近郊或安徽黄山参加农场劳动,便被婉拒。杨忠道回国访问,一个主要目的地是其故乡温州平阳,但由于温州平阳不在对外宾开放范围之内,再加上其家庭出身不好,所以就没有同意他回老家的请求。浙江统战办公室表示:“经向平阳县了解,杨忠道的父亲是官僚地主,表现不太好,弟弟也是地主,表现也不好,帽子已摘掉。妹妹是小土地出租者。”地方政府担心这样的家庭情况,假如让一个美国人去访问,怕影响不好。所以,有关部门便拒绝了杨忠道的回乡要求,而是改让他的父亲、妹妹等到上海与杨见面。对此,杨内心颇为怏怏 。11杨的父亲也颇为不悦。温州政工组反映:

杨父表现坏的。他说:这次儿子主要来探亲,为什么不给他来平阳?为什么只给去上海四人?是哪里批准的,还是我儿子提出来的?并提出要增加二个人去上海。我们劝说他从经济上节约考虑和农忙期间,少去几个为好,但他们仍坚持要孙子、孙女去上海,说孙子孙女不去,我也不去。他开始要坐船去,告诉他有台风,他说等台风过后再去。经过工作后,才决定今天上午乘火车去上海。至于扣发侨汇问题,确有其事,当时群众组织因为他是地主,又怀疑是他的特务经费,所以扣发了下来,现在未发还。

当然,有关方面拒绝杨忠道回乡,其托词还是冠冕堂皇的:“我们现在答复他们不去平阳的口径是最近温州接待任务忙,农村又是大忙期间,也无法接待。杨到农村生活不一定习惯,所以到上海会面。”

同样要求回到老家看一看,平湖与温州同样是不对外宾开放的地方,但是,周贻囷要求回老家看一看,得到了批准。其间的原因,很可能是家庭出身及亲属在家乡的表现。平阳地方政府对杨忠道父亲等评价不好,但平湖方面对周贻囷没有类似的评价。这可能是一个放行、一个拒绝的根本原因。

五、密切关注、记录来宾的言行

接待单位按照上级要求,对于来访主体的行为、言论,均注意观察、搜集,然后上报。

相关简报中,对于杨忠道、周以苍等人的言论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与回报。比如,简报记述杨忠道在上海的各项活动,特别注意介绍杨对中国的反映:

杨来沪后表示,自己虽然拿的是美籍护照,但仍不忘是中国人,这次带子女回祖国探亲也是为了要子女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在参观中一再赞扬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参观复旦时说:“中国教育工作有计划,联系实际做得好,比美国先进”,“现在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是重视数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过去认为革命就是杀人,这几天经过参观后才知道革命两字在美国是被歪曲了”。参观工人新村听老工人回忆对比,(杨的妻子)康润芳含泪向自己子女作了翻译。杨说工人生活提高得这样快,“真是不可想象”。 12

《简报》特别记述了杨忠道对于台湾当局与美国政府的态度:

杨是伪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曾三次去台湾,自称,因不愿再去台湾,才入了美国籍。康润芳的父亲康瀚也是伪中央研究院院士,现在台湾。康润芳说,过去台湾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极为不满,对蒋帮还有幻想,但现在连出身于反动官僚家庭的子女也起来反对蒋帮,保卫钓鱼岛运动委员会五个负责人中就有一个是出身不好的人。她还说蒋帮正加紧对青少年进行毒化教育;起用台湾籍人员,这样可能增加解放台湾的阻力和搞台独的可能。她表示希望台湾早日解放,实现祖国统一。13

杨还认为尼克松进行的侵越战争是不得人心的,说“尼克松是一个十分聪明的赌棍”,美国的社会是一个自私的社会,金钱万能。他怕子女受美国日益堕落腐败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想把他们送回祖国来。

简报对于周以苍的言行记述得更为详细。

周以苍一行在上海先后访问上钢一厂、上海工业展览馆、交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等单位,有关单位与陪同人员对他的行踪与言论都有记录、汇报,总体评价很正面:“周在沪活动期间,表现还好。在参观过程中,能以较现实的态度来看待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的发展。他说,‘过去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我是记忆犹新,现在是完全变了,大变了,你只要稍注意一下大街情况就知道了。城市繁荣,马路清洁,没有人穿破衣服。中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世界能有几个像这样的国家,实在是了不起 。” 14周在参观上钢一厂后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原先我根本没有想到上海还有这么大的钢铁厂(而且像这样的工厂上海还不止一个)。这里的一天产量相当于解放前的一年。这个例子是很有说服力的,回去要(向)美国人进行宣传。” 15周在工业展览馆看到展示的各种各样具有一定水平的产品时,很是吃惊,说:“都有了么?我所想到的东西,你们都有了,我所看到的,你们在生产了。这个工业的发展变化,外国人是不能想象的。国外传说什么中国这也没有那也缺乏,这不是明显的胡说吗16?” 在参观交通大学时,周说:“我们搞教育的最感兴趣的是学校。我这次回来能参观我父亲的学校是我感到最大的满足。今天看到这个学校较齐全的教学设备,可以进一步说明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17汇报稿对周的表现还有总结性评价:

周通过对一些单位参观和座谈,使他加深了对我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路线的正确的认识。他说:“通过几天的参观,使我受益不少,并学到不少新东西。看来,你们的制度是好的(没有自由竞争,没有人怕随时会丢掉饭碗),方向是对头的。如果继续按这个方向前进,世界工业的骏马将由你们驾驭。现在我们有些方面还赶不上人家,不要紧,只要方向对头,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赶上去。就好比在旧中国漫长的黑夜里看到了你们解放的黎明曙光的影子,总有一天会到来一样。就怕连这个影子也看不到。现在我们是在打基础的阶段,这个基础打得很好嘛!基础打好了,我们就可以大踏步地前进了。还有,就是你们每个人都对胜利充满信心,这是中国大有希望的所在。” 18

大多数汇报材料对于来宾赞扬中国的言论都有反映。不过,有关部门与陪同人员对于来宾的一些负面行为(当时看来)也有汇报。比如, 1975年8月4日至16日,美国医学教授阮郇标 ,19一家五人访问上海。其子女在参观途中,拍了一些属于暴露负面情况的照片,包括在去彭浦公社途中拍了小孩赤膊在草房上玩耍、一群老人在烈日下赤膊坐在地上吃飯,在参观蕃瓜弄途中拍了拾荒小孩,还拍一个穿破衣服老人在砌砖头的照片。陪同的旅行社人员随即向其指出这是不友好的表现,后来有所改正 。20阮郇标一家离开上海以后去无锡参观,上海华侨旅行社便将他们在上海的表现打电话告知无锡华侨旅行社,特别告知他们在沪“拍摄了些不好照片,经我们指出稍有改变,希抵锡后适当注意”。 21

从相关单位与陪同人员所记述的来访人员的言行,很能看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采。

比如,周贻囷在上海会见原在美国留学的同学、长期在上海工商联工作的丁忱(1919-2011),讲述他这次回中国访问的情形,甚有价值。他说:“这次来中国,我妻子(也是华侨)怕得不得了,开始不让我来,我决定要来时,又要我写遗嘱,怕我回不去,送我上飞机时,还大哭一顿。”周对国内情况很隔阂。一次,他到里弄找人,遭到群众询问,周就很紧张,他问丁忱:“这是不是同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一样对人监视?”丁答:“我们的国家很巩固,但对反革命破坏活动当然还要警惕。群众看你这身打扮(周穿美式服装),一个人到处乱跑,对你查问是很自然的,何况美国与我们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这同FBI完全是两回事。”22周于是买了一套人民装,到浙江乡下时便穿这套人民装。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那时候美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想象、中国普通百姓的对外观念,都极有价值。

六、抓住时机做对外宣传

如前所述,抓住时机向来宾“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我对外方针、政策,宣传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外事部门一项政治任务。所以,在相关档案中,有很多对外宣传的资料与记录。

比如,周贻囷在会晤老同学丁忱以后,表示回美国要宣传中国的进步情况,向老同学索要一些资料。丁不能自作主张,便请示有关部门,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丁忱送给周贻囷的宣传资料是:四卷英文版《毛选》《中国建设》《北京周报》以及介绍大庆、大寨、治河等小册子(均英文版)。周一再表示感谢,“他指着毛主席著作说:‘这是行之有效的哲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在飞机上就开始阅读。” 23

再如,美籍华人、加州幼儿教授周美凤, 1972年12月下旬偕两个女儿访问上海,在参观上海对外开放的思南路幼儿园,测试儿童对于打架问题的反应。她出示三张图片,一张是一个儿童在推另外一个儿童,被推的将要倒下;一张是小孩子踢大人;第三张是两个小孩在打架。

周指着两个小孩打架的图片,问一个姓刘的小孩:“这两个小朋友为什么打架?”答:“他们不听毛主席的话。”问:“你看到小朋友打架怎么办?”答:“向他们宣传毛泽东思想。”

周大女儿问:“如果你宣传毛泽东思想,他们不听怎么办?”答:“我把他们拉开。”

周大女儿问:“假如他们再不听,并且还要打你怎么办?”答:“告诉老师。” 24

这所幼儿园是政府批准的正式对外的幼儿园,幼儿园的领导、老师也都是经过挑选、政治上过硬的人员,儿童的如此回答,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

美籍华人家属对于中国情况的隔阂,对于来华回国以后可能遭遇风险的担忧,有关部门赠送毛选让来宾回美国宣传的举动,幼儿园小孩对于那些问题的那种回答方式,如此等等,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人看来,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放到那个时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注意与维护国家安全,这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会高度重视并努力实践的,但是,如果对一切来宾都疑字当头,都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审视,那就势必草木皆兵,不利于对外交往,也不利于国家正常发展。

如果说,外交在一定意义上是内政的延续,那么,开放也是改革。如果不是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如果不是实行改革开放,集中进行经济建设,那么,上海每年接待数百万境外来访的盛况是难以想象的。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章洁

注释:

1.此处数据,引自《上海外事志》,下编,第五篇,国际往来,与美国的交往。

2.数据引自《上海通志》第十二卷外事第三章交往。

3.《上海年鉴》2017年,平均每天社会经济指标。

4.《接待华侨旅行团工作程序(试行草案)》。

5.周志宏(1897-1991),江苏扬州人,1924年留学美国,1926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2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秋回国,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 兵工署下属的上海炼钢厂厂长、兵工署第二十八厂厂长。1948年回上海,1952年起历任上海交通大学一级教授、机械系主任、冶金系主任、副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冶金和钢铁冶炼研究,在开拓中国合金钢及铁合金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6、7.《复告美籍华人周以苍在沪亲属情况》,沪革外事(72)第239号。

8.周贻囷(1909-),浙江平湖人,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于1936年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1939年货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会计学专业的博士(伊利诺伊大学)。

9.《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革命委员会电话记录单》,1972年5月29日10时30分。

10.《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革命委员会电话记录单》,1972年5月31日。

11.陪同人员反映杨忠道的情绪:“(杨)主要去温州平阳县探望父亲。由于外交部决定不能去温州,由其父亲、一兄、二姐、侄女、侄子六人来沪见面。杨表面上装满意,说是上海领导对他关怀,但在背后讲,可惜可惜,不能去,我这次主要目的去家乡。”

12.《美籍华人杨忠道在沪活动情况》,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侨务组编:《侨务简报》,1972年第4期,1972年7月25日。

13.《美籍华人杨忠道在沪活动情况》,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侨务组编:《侨务简报》,1972年第4期,1972年7月25日。

14.《关于周以苍访问汇报草稿》,第2页。原件只是钢笔写的草稿,无标题,此标题为笔者所拟。

15-18.《关于周以苍访问汇报草稿》,第3、4页。

19.阮郇标(Dr Robert Yuan),浙江鄞县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8年留学美国,后在麻省一医学院任教授,为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20.《上海华侨旅行社接待零星来宾情况表》,1975年8月18日。

21.《发长途电话记录》,1975年8月15日。

22、23.《丁忱与美籍华人周贻囷会晤情况》,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统战小组编:《情况简报》1972年6月9日。

24.《美籍华人周美凤对我儿童教育表示满意》,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侨务组编:《侨务简报》,第23期,1973年1月2日。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寻鸟大闯关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4 CES Unveiled上海发布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