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要求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整合性实习体系研究

2020-04-01 11:32曹玮丽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岗位职责社工职业

曹玮丽

(石家庄学院 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一、问题的提出

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本科教育阶段国际上要求完成800小时的实习才能获得学士学位。社会工作作为应用型的专业,通过实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务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经由实践反思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以及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因此,实习也是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重点。以“主题=社会工作”并且“主题=实习”为条件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截止到2019年8月可以检索出721篇中文文献。整体来看,早年研究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研究数量少,2010年以后发文量快速上升,2012年之后每年发文量稳定于65-75篇之间,这和近年来社工行业快速发展有关。

通过简单梳理发现,已有的社会工作实习研究覆盖了高职、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高校、社会工作硕士(MSW)等多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领域,涉及实习模式、实习督导、实习基地建设等多个主题,通过抽样调查[1]、质性研究[2]等方法肯定了实习对学生在专业成长、行业认知、个性发展、实习感知和专业认同等方面的正向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工作实习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工行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缺乏能承载实习的社工机构;[3]一些地区虽然有社工机构但是专业性不足,加之实习安排不合理、校内课程教育和校外实习内容脱节,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学者提出实行学院和机构联合督导[4]、按年级划分实践目标整合多体系多课堂形成“434”实践教学模式[5]、校地联合培养实行现代学徒制模式[6]、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借用项目管理方法开展“成长导向型项目化实习模式”[7]等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改善社会工作实习的需求,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实习脱节、实习安排一刀切的混乱状态。

当前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的研究多集中于实习的执行与落地,欠缺了从实习目标出发来设计实习体系的思考。虽然学者们普遍认可将实习目标归纳为专业知能、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专业成长五个方面的观点,[8]这些抽象的实习目标应该是以满足社会工作职业要求为现实导向的,但是查阅文献并未发现基于职业要求分析建构实习模式的文章。本文将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发布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来建构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进而设计实习模式,以期为社会工作实习提供新思路。

二、招聘信息分析与职业要求模型建构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本研究选取了三个发布求职信息的网站作为样本数据来源。智联招聘是一家成立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综合类招聘信息网站,青翼社工网属于民间创立、发展时间长、在社工中间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工作专属网站,社工中国网则是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官方网站。本研究从三个网站选取了2019年3月份社会工作招聘信息进行收集并作为原始样本,剔除掉重复的以及非社工类招聘信息后,共获得来自223家机构/组织的338条招聘信息作为最终样本。其中来自青翼社工网的有47家机构/组织共95条招聘信息,来自中国社工网的有18家机构/组织的35条招聘信息,来自智联招聘的有158家机构/组织的208条招聘信息。

针对收集的招聘信息,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作社工招聘基础信息概况分析,用扎根理论“信息碎片—资料重组—概念提炼—构建归纳”[9]的思路进行编码、归纳概念、形成范畴,尝试建构基于招聘信息的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

(二)样本数据的基本信息

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显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当前社会工作招聘以社工机构为主,招聘职位数量居于前三的分别是社工(一线社工/专项社工)、项目主管和实习生。此外项目专员招聘比例也较高,显示了社工行业对项目性人才的需求。从招聘职位设定上来看,社工职业发展可以分为两条路径:其一是实习生—一线社工/项目专员—项目主管—机构领导;其二是实习生—一线社工/督导助理—督导(见表1)。

(三)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建构

在收集的招聘信息中主要包括两大类内容:(1)岗位职责/工作内容。(2)任职条件。这两类信息都是社会工作职业要求的体现。一般而言岗位职责需要与之匹配的任职条件来保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有的内容是交叉的,有的内容是不匹配的。因此根据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方法,分别对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进行归纳概括,两者相比较后最终综合形成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

1.岗位职责的模型建构

使用Nvivo11对招聘信息中涉及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的部分逐句进行一级编码,主要提取关键词、关键句以及同类工作,将相同和相似的内容归纳整合,保证信息没有缺失并且达到饱和,此阶段共提取出46个概念类别。此后进一步依据共同性进行归纳概括出12个独立属类,分别是项目工作、专业技巧性工作、研究性工作、质量提升与监管类工作、文书辅助工作、宣传类工作、协调资源与关系类工作、人力资源类工作、财务类工作、机构管理类工作、价值性工作和自我成长性工作;之后再根据共性进一步归纳为5个核心范畴,分别是项目整合能力性工作、专业知能性工作、综合能力性工作、组织相关能力性工作和价值性工作,最终形成岗位职责模型(见表2)。

表1 社会工作招聘基本信息

本文将有专业知识为基础并要求有一定实务技巧的工作统称为知能性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首先需要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带有一定技术含量;而能力性工作指该项工作依据现实情况开展,并不完全依赖长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升;价值性工作是指与知识无关而与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等有关。此外需要澄清的是,社会工作岗位职责模型来源于扎根理论式的归纳,注重的是信息的饱和度而没有区分各项基础职责的提及频率,所以并非社会工作的各个职位都要承担该模型中的所有职责。

表2 三级编码下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模型

续表2 三级编码下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模型

2.任职条件的模型建构

采用和岗位职责模型建构的同样方法,从招聘信息中归纳出41个概念类别、9个独立属类,具体包括事实知识、专业知能、项目能力、综合能力、特长能力、自我能力、态度、性格、价值观;4个核心范畴,区分为知识、能力、个性、价值观。最终形成了以核心范畴为最高层次的社会工作任职条件模型(见表3)。

需要说明的是,在招聘信息中一些岗位职责要求的能力并没有在任职条件中有明确提及,而任职条件也会涉及一些岗位职责中不体现的能力要求(比如会开车)。

表3 三级编码下的社会工作任职条件模型

续表3 三级编码下的社会工作任职条件模型

3.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

在综合考量了社会工作岗位职责模型和任职条件模型后,剔除掉重复信息,整合有效信息,最终形成了基于招聘信息的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见图1)。

社会工作职业要求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可以分解为若干职业要求。以能力中的项目能力为例,社会工作从业者应该具备项目策划、执行、管理能力,能够完成项目申请、服务工作统筹、服务质量监控等工作,能够完成服务指标达成项目评估要求。因此,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需要配合岗位职责模型和任职条件模型来使用。

图1 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

社会工作职业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来满足的,其中专业知识部分可以由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课程来实现,而专业能力、项目能力、综合能力、与组织相关的能力、部分自我能力可以由社会工作实习达成。特长能力可以由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来培养。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则是从学生进入本专业开始,弥漫于各个教学环节,延续至毕业。社会工作不仅是一项助人的专业,更是一个帮助自我成长的专业,所以社会工作职业要求的性格部分也可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发展。社会工作实习在开展的时候需要明确指向的是哪一部分职业要求,以便选择合适的实习路径。

三、以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为导向的整合性实习体系探索

(一)社会工作基本实习路径分析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虽然作了许多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探讨,但是大部分学者普遍认可社会工作实习有两种基本的实现路径:其一是实验室训练,其二是实习基地实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还提出了两种有效的实习路径,分别是项目制实习和志愿服务。通过对这四种实习路径的分析来思考通过实习来满足社会工作职业要求的可能性。

1.实验室训练

实验室训练是“把同学们在其他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等在实验室所设定的情景中进行实际操练,是让同学去‘做’,这可以视为一种准实践”[10]。社会工作实验室是欧美和港台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实验室也不断增多。因为社会工作服务的是处于现实困境的对象,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准确把握服务对象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学生必须在实验室中设定不同情景,不断进行角色扮演、反复观摩、分享交流,通过模拟实战,切实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法技巧,之后才能负责任地面对真实的服务对象。因此,实验室训练适用于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中的专业知识的体验、反思、深化,以及个案、小组、咨询与辅导等专业能力的训练。

2.实习基地实习

实习基地实习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和各类单位签订协议开展实习合作,让学生在该单位“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等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与实践直接结合”[10]。

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时的合作单位类型很多,既有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也有福利机构(如福利院、救助站);既有机关单位(如街道办事处),也有群团组织(如妇联);但最主要的实习合作单位是社工机构。机构实习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内容,通过现实体验加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通过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学生的活动策划、项目开展、个案服务、资源整合等能力,多方面满足社会工作职业要求。

3.项目制实习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具体指“以项目引领团队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协作和表达等方面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获得并发展职业能力”[11]。项目教学法和社工行业的项目化运营、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中的项目能力非常契合,因此非常适用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

社会工作项目制实习中的“项目”是指由实习学生运作的服务项目,[7]可以由师生共同设计并承接外来项目,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发学校及周边项目。严学勤提出“身边项目”的概念,意指在“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日常实习结合,由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围绕大学生身边生活中发现的社会问题,设计相关小型项目”,并实施、评估、反思、总结。[12]在一种准职业环境中,可以锻炼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中的项目能力、组织能力、综合能力等,独立运作项目有助于学生增强责任心、体验社会工作助人价值。这种实习模式与实习基地相比受到的限制较少,可以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安排、有更多专业自主性,利于社会工作实习目标的达成。

如果项目制实习在机构实习前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项目意识、了解项目角色分工和责任要求,学生进入机构实习时可以快速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而有利于实现实习目标。

4.志愿服务

社会工作职业素养中价值观部分除了要求社工人才认同社会工作价值之外,部分机构还要求社工认同公益理念,愿意为他人的福祉作出努力。社会工作学生的公益理念的培养可以来自于志愿服务,因为社会工作本身就脱胎于公益慈善活动,在助人的终极目标上两者是一致的。近几年来社会工作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呼声较少,同时“精致利己主义”在大学盛行,部分社工学生受之影响,做事多计较得失而缺乏为他人服务之心。所以让社会工作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接触、感受不同领域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从服务弱势群体的过程中体会并践行公益价值观。这是一条有效的社会工作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可以将其重新纳入到社会工作实习当中来。

(二)社会工作整合性实习体系建构

知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工作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实务能力的提升要与专业课程安排相配合,与学生知识学习和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因此社会工作实习适合按照年级划分阶段来进行。社会工作教育实习需要从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中分解目标,整合各种有效实习路径并依据特点进行选择和设计,最终形成有序衔接、紧密配合的整合性社会工作实习体系(见图2),具体来说该体系包含四个阶段。

1.价值理念培养阶段

图2 以职业素养需求模型为导向的整合性社会工作实习体系

在收集的招聘信息中,剔除掉缺失值之后,在331条有效信息中有43.8%的社会工作岗位明确要求“认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热爱社会工作”,在41条任职条件中的提及率仅次于沟通协调能力(65.6%)和文字写作能力(53.2%)。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以及志愿服务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之前,往往不清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是什么。而在大一阶段,学校通常安排的是社会工作概论等一些基础性课程,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此时学生接触最多的不是各种专业技巧而是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公益理念。因此,大一学生不适合开展专业性较强的实习,而应该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践行课堂上学到的公益理念、志愿精神,通过对比,反思社会工作价值观,加深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理解。

2.专业知能训练阶段

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中的专业知能包括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和实践能力。大二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往往会开设一些专业方法类课程,比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这些知识和方法都需要通过实际训练来掌握。所以,此阶段以专业知能训练为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在未具备足够专业能力之前本着为服务对象负责的原则,学生不应该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因此专业知能训练最适合通过实验室模拟训练的方式进行。在实验室开展的专业方法技巧训练,不能完全脱节于社会,必须在学生带有对社会中某一群体真实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才能更好地将方法反射到社会现实中。大一阶段进行的志愿服务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某一类弱势群体,也为大二阶段的实验室训练提供了反射社会的基础。

3.项目能力实践阶段

大二阶段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实验室技能训练为大三学生开展真实服务打下了基础。社会工作专业大三阶段一般开设一些分支领域社会工作课程以及与社会工作项目相关的课程,比如社会工作评估、社会服务规划等。此阶段的社会工作实习可以以锻炼项目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项目制实习为实现路径。项目制实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运营项目,学生组建团队,从前期调研、项目策划、项目执行到项目评估全程参与。通过这样的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项目全貌,培养项目思维,提升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责任感;同时可以通过项目分工,帮助学生了解组织管理、财务管理、文书档案管理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种实习的优越性在于学生对项目的深度参与、组织安排灵活、社工专业有更多的主导权,在学生实务能力锻炼的同时有利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基于此种考量,本文所提出的项目制模式不包括校办机构承接项目安排学生实习,而是以师生共同根据身边需求研发、运行的小项目为主,比如浙江财经学院开展的“训练营”项目。[13]

4.职业要求模型的全面实践阶段

在经过了志愿服务、实验室训练、项目制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知能、项目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性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在课程非常少的大四阶段可以开展实习基地实习(以机构实习为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职业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全面锻炼职业素养,为进入社会作准备。在此阶段,即使有学生进入了刚起步的机构实习,基于以往的项目经验也不用担心自己无从下手;而进入较成熟、较规范机构实习的学生基于项目思维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被分配的工作。总之,在价值观念、专业知能、项目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锻炼的学生,更容易达到机构实习的目标。

综上所述,以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为导向的整合性社会工作体系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实习模式,实行的是从理念到实务、技巧到项目、实践到职业实习的人才培养路线。

四、小结

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呈现出实习目标不具体、实习方式单一、不分年级过于依赖机构实习的特点。承担实习的机构难以根据学生层次区分实习目标,而是根据自身运行项目的阶段统一安排实习内容,最终导致实习效果欠佳,一些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整合性实习体系是从社会工作职业要求模型入手,分解实习目标,将志愿服务、实验室训练、项目制实习和实习基地实习四个路径整合在一起并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锻炼社会工作学生能力,满足社会工作职业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各阶段开展实习工作时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关注他们的主体感受,注重他们能动性的发挥,切实践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培养优秀社工人才。

猜你喜欢
岗位职责社工职业
青春社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岗位职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论收银员的岗位职责及提高方法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