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重点人群对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与需求研究

2020-04-01 23:34胡雪飞邱凡珂潘秋予
经济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普调研对象

●胡雪飞 邱凡珂 潘秋予 胡 澜 程 博

大学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为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奠定了基础。高校如何“服务社会”?目前,学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大学本身即社会之一部分,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所以大学的整体社会功能和角色、所有职能的发挥都叫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狭义上,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指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和公众所做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是大学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直接为社会提供的服务。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是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容,科学文化是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层面和地方政府执行层面所必须关注的话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建设了一大批研究基地,这些研究基地称呼不一样: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转化中心、观测站……部分高校的研究平台,通过申报等程序,进入了国家、省部、市厅各级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行列,承担了一定的科普使命。大学科普活动的发展,既是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高等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全社会对高等院校加强社会服务,更好地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等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科普活动作为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在以往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为了了解科普重点人群对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与需求,我们设计并完成了以下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面向重点人群开展科普需求分析,确立科普基地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差异性目标,拟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需求,探索确立参与科技普及的差异性目标、要求和路径。课题组整理和研读了当前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借鉴和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为深化本课题研究和编制调查问卷提供理论支撑。本次调研采用自制《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调研》问卷发放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地点主要选择四川省南充市、成都市两个城市,共发放调查问卷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71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38%。

性别基本情况:本次调研对象中,男性225 人,占总人数的31.48%;女性490 人,占总人数的68.52%,女性居多。

年龄基本情况:调研对象年龄在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分布,其中,21~35 岁为主要人群,占全部研究对象的52.37%;其次,20岁以下人群占41.52%;再次,为36~49 岁人群,占5.97%;60 岁以上人群在本次调研中涉及最少,占全部人群比例为0.14%。

学历层次基本情况:本次调研对象中,各种学历层次的人群均有涉及。其中,最高学历层次为本科的最多,占比为92.81%;其次,最高学历层次为硕士研究生的占比为4.48%;最高学历层次为专科的占比为1.90%;最高学历层次为博士研究生的,占0.54%;最高学历层次为其他的占比0.27%。

职业基本情况:本次调研对象中,从事各种职业的对象均有涉及。其中,以在校学生为主要人群,占比为89.15%;其次,事业单位人员占比为5.97%;企业单位人员占比为2.17%;紧随其后的人群分别是党政机关人员,占0.95%;其他人群,0.95%;自由职业者,0.68%;离退休人员,0.14%。

收入情况:本次调研对象的收入情况,以月收入为3000 元以下的为主要人群,占比为88.33%;其次月收入在5000~7999元之间的人群占全部调研人群的5.16%;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月收入在3000~4999 元的人群,占比为4.07%;月收入在8000~10000 元的人群,占比为3.12%;月收入在10000 元以上的人群最少,占比为2.31%。

二、调查结果

(一)为测量研究对象对科普基地的态度,设置“您认为这些高校科普基地的作用发挥如何?”“您认为高校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如何?”等两个问题

1.对科普基地作用的认识。“您认为这些高校科普基地的作用发挥如何?”60.92%的调研对象都认为科普基地并没有发挥出足够作用;甚至有4.34%的调研对象认为现有科普基地没有发挥作用;但是也有34.74%调研对象认为科普基地的作用很大。详见图1 所示。

图1 对高校科普基地作用的认识

2.对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的认识。“您认为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如何?”48.42%调研对象认为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一般;22.39%调研对象认为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很专业,水平高;18.86%调研对象表示并不清楚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还有15.33%调研对象认为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升。详见图2。

图2 对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的认识

(二)对高校科普基地的需求,设置了多选题“您认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和开放性问题“您对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有什么建议吗?”两道题

1.多选题“您认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的答案中,68.52%调研对象表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多开展科普文化活动;53.73%调研对象表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加大对科普基地的宣传;43.55%调研对象表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多设立科普基地;40.57%调研对象表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当地特色开展科普活动;29.58%调研对象表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对科普团队的建设;还有6.11%调研对象表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详见图3。

图3 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改进方向

2.开放性问题“您对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有什么建议吗?”的答案中,经整理和归纳总结,发现建议集中在几方面,包括建议加强与地方文化、社区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结合,多开展科普类教育和文化;大力开展宣传;增加科普基地数量;提高科普质量;增加惠及面,增强开放性;利用现代VR、AI等技术的综合利用等方面。

三、讨论

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普活动有很重要的社会作用,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丰富公众生活。高校作为知识的高地和科研力量的集聚中心,存在着大量优质科普资源,如何对高校科普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提高国民的科普素质,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学的学者们对此也提出来诸多方案:2011年,何鸣介绍地方与大学共同搭建科普活动平台的实践经验;2015年,翟杰全、任福君等学者从政府部门、大学、大学科普评价3 个层面讨论和分析推进大学科普的政策建议;2016年,凌辉等学者介绍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的实践与探索。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但是前几年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来的是:(1)总体研究多,具体研究少——在总体层面的理论研究较多,具体到高校科普基地建设与地方公共文化良性互动的少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2)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对于高校科普基地与地方公共文化良性互动的实践调研数据不多;(3)整体研究多,分类研究少,没有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调研,如针对政府机关、科研基地负责人、市民的分类调查。近两年来,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多的定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分类研究。比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通过科普文化平台的搭建、科普展品的创作、科普宣传以及科普平台的管理,可以加强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的内涵建设,以此提高师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促进政行校企合作交流,提高品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高建丽通过对杭州下沙大学城高校的科普资源的实地调查,分析了下沙大学城高校科普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提高杭州高校科普资源利用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中国矿业大学李言言通过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案例,说明高校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类型和举措,主要有宣传类、传授类、会议类、实践类、评比类。

高校的科普基地、科普文化平台不仅是院校社会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院校品牌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科普基地如何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这些都需要我们立足具体情况,深入调研,摸清实际,才能准确把握现状,得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本课题组整理和研读了当前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最初拟设计三类问卷,分别针对政府机关、高校、科普重点需求市民开展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准确把握高校科普基地、科研机构建设现状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阻碍科普基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因素,探索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推进模式。特别是在高校方面,拟从建设规模、开放情况、经费投入、管理体制、人才队伍等方面对南充市高校现有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准确把握建设现状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为研究提供资料支撑。但是在实际研究中,针对政府机关和高校的调查无法进行,主要是接受调查的样本量太小,所以只能改由分析部分省市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总结提炼有关高校在校地共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方面的好做法,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或制度规范,为本研究提供事实支撑。

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障碍,从定位、服务理念、法制、体制与运行机制、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存在着。比如对科普基地作用的认识,60.92%的调研对象都认为科普基地并没有发挥出足够作用,有4.34%的调研对象认为现有科普基地没有发挥作用;对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的认识,48.42%调研对象认为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一般,18.86%调研对象表示并不清楚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还有15.33%调研对象认为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升;多选题“您认为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的答案中,68.52%调研对象表示需要多开展科普文化活动,53.73%调研对象表示需要加大对科普基地的宣传,43.55%调研对象表示要多设立科普基地,40.57%调研对象表示需要结合当地特色,29.58%调研对象表示要加强对科普团队的建设。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影响因素很多: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缺少;宣传力度较小;开放性较差,惠及面较小;与地方文化融入较少。

[基金项目:南充市市校科技战略合作专项《高校科普基地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良性互动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NSMC20170473,课题负责人胡澜。同时由于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何理博士参与并指导了研究的开展,在此谨致以诚挚的感谢!]

猜你喜欢
科普调研对象
神秘来电
科普达人养成记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