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绘就武陵山区美丽乡村新图景

2020-04-06 04:05吴桃沙建华
民族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文化软实力乡村振兴

吴桃 沙建华

[摘要]位于武陵山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金铃乡银杏村,是集少数民族、革命地区、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一方面该村以自然山水风光为资源禀赋,以培育民族文化精神高地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以“非遗文化+扶贫”的路子,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文化扶贫直抵人心取得了“点石成金”的效果,让土家人充分享受到文化释放的红利。另一方面,该村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以做深做实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充分让民族政策惠及土家万户,生动地实现了民族团结之花在土家大地上常开常盛。一个个串联成珠的实践案例,为武陵山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好地接续乡村振兴发挥了活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向世人展示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实践标杆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凝练为20字方针: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其中提出文化振兴是关键,文化对构建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具有显著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強调:“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①。一方面,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软实力为硬核支撑。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新蓝海”。可以说,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以文化为载体,以文化资源为动力,以文化产业为品牌,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发力助力武陵山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双胜利。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第一篇《弱鸟如何先飞》中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2]即一个民族只有从精神站起来才能代表着真正的崛起,要实现真正地从精神上站立起来,那就需要这个民族不能舍弃瓜瓞延绵、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精神依据”;同时秉持着“不忘本来、继往开来”的文化精神。新时代提出的“文化扶贫”,一方面强调精神的富足,以文化素质的提升展现一个民族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另一方面,以提振精神文化为抓手,非遗+扶贫为重点,文化惠民为核心,推进消除贫困与文化振兴相统一,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位于武陵山腹地的石柱县是集少数民族、革命地区、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牢牢抓住文化传承“和而不同”,非遗创新“美美与共”的牛鼻子,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发掘武陵山区自然人文禀赋资源优势,让世人看到了土家人兼容并蓄与相邻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动图景,有力地诠释了中国文明“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文明交往方式。

金铃乡银杏村以补足精神“食粮”和文化扶贫为抓手,推进文化智力扶贫“扶志扶智”的双轮驱动,激活了土家群众的内生动力,擢升了土家村寨村容村貌的文明建设,涵养了“美美与共、互学互鉴”民族文化圈地带,有机地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同心同向、同频共振。让国际世界看到中国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负熵连接,为武陵山全面脱贫接续乡村振兴提供了智慧和经验。

一、自然山水旖旎风光是助力乡村振兴“金名片”

金铃乡银杏村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部、东与湖北省旅游圣地“凉城”——利川市接壤,北与石柱县旅游重镇——冷水镇相连,距离沪渝高速河源为18公里,海拔840米-1800米,属重庆龙河、湖北清江的源头地区。全村幅员面积20.2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该村少数民族以土家族为主,距离石柱县城约64公里,与湖北利川相邻,山势逶迤起伏,沟壑纵横,氤氲袅绕、风云缱绻,远远望去犹如龙跧虎卧,仿佛置身于仙境。山势、山风、阳光浑为一体,旖旎的自然风光、沐浴着山川草木,成为土家人编织的生活舞台,使土家人巧妙地把山川湖泊与审美体验完美契合,孕育出土家人的温润、丰厚、俊朗。

在自然生态空间上,金铃乡银杏村保留着七曜山、獐子岩、油罐沟等自然风貌,至今在村里还有一棵从树根底部到颈部完全风化呈空心状的枫杨树,空心底部能容纳10余人,站在空心树下仰望天空,能预测阴晴变化。在银杏村流传着这样的叙事“绵绵薄雾,雨将至;风轻云淡,是晴天”。可以说,“身在金铃拥山川入怀,处在银杏获水秀之怡”的自然旖旎风光为金铃银杏村增添不少的奇闻乐事,体现了土家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之道。

在文化生态走廊空间,金铃乡银杏村的土家人自然地与其他民族和谐交好,推进了跨文化、跨区域的相融相通,生动地诠释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画卷。该村的土家人长期保持着与邻界苗徭汉等民族的交往交流,形成了各民族间相互嵌入与交融的生活文化走廊,促使了当地土家人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把对祖先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返回和循环到本民族的文化生态中,实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如在婚葬嫁娶、节日庆典中,土家人通常以山歌抒发情感;饮食味觉中以酸辣为主,酸砸肉、辣椒拌土豆是土家人的最爱;在房屋建筑结构上汲取了邻界苗家文化风貌特色的同时也保留土家人的建筑审美范式。如金铃乡银杏村的土家吊脚楼有半截吊、半边吊、临水吊、檐角高翘、翼角飞起等,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在空间的选择上,通常是依山傍水,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山中有屋,屋在山中”的拥山入怀景致。而在地势稍低的地面,呈现出与土家吊脚楼迥异的一排排鳞次栉比的三合院、四合院、六合院民居建筑,这两种建筑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世人见证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明痕迹,体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怀想,彰显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文明因交流而互鉴,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化生态走廊的旖旎风光。

二、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在2018年生态环境部对《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精准脱贫。”[3]在打响生态文化保护的进程中,银杏村以十九大精神为行动蓝本,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生态,打好“生态护村”、“生态养村”的金名片。实现绿色生态环境与消除贫穷贫困的同频共振,以涵养生态文化,以文化生态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把绿色生态、康养文化、非遗文化等理念贯穿于新产业、新业态全过程中,有效地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叠加、对接和融合,成为助力武陵山区打造“文化美、生态绿、乡村兴”的新样板、活标杆。

(一)培育民族文化“精神高地”,为乡村“铸魂”“赋能”

一个群体的耳朵是传统文化雕就的,在金铃银杏活跃着一批民间艺人,他们以传承土家文化为着力点,以工匠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形式传授土家技艺,使土家文脉镌刻在土家人的心灵深处。居住在银杏村的68岁冉学文老人,讲述故事大有一种“人嘶马啸、四顾苍茫”之势,2017年他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该村的婚丧嫁娶、修屋盖房冉学文老人都是座上宾,等酒过三巡后他自然地进入故事讲述的情境中,他通常把宏大玄虚故事条分缕析娓娓地向受众者道来,举手投足、一眉一笑无不让在座的男女老少拍手称快,冉学文老人的故事讲述有自己的风格,“上讲天文、下说生活”每一个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故事的讲法凸显了“奇”“趣”“广”,一个个连环故事脱口而出,就如同淡淡的一抹白云,轻轻的一缕山风,实现了艺术化和生活化的突围,向大众传递着土家人对生活沉沉的思忖和深深的感怀,沁人心脾、撼人心灵。唤起了土家人的乡愁记忆和对精神家园的回归,生动地诠释了民间艺人“良工造物、大匠诲人”讲好土家故事,赓续土家文化的“工匠精神”。

在石柱金铃乡银杏村“摆手节”最有特点,通常在春节前夕,土家人就要过“摆手节”,一般长者祭祀完先祖后,大家自娱自乐地跳起摆手舞。其中,摆手节包罗事象繁多,如神祭、跳“茅古斯”舞,以三眼铳乐器伴奏,龙灯、舞狮等民俗活动穿插其中。“摆手节”从神圣的祭坛走向民间,泛化成民俗活动,摆手节中的舞蹈由大摆手和小摆手组成,大摆手是以祭祀为题材,表演的是祭祖的舞蹈,而小摆手主要以农业生活生产中的劳作动作改编而成。而如今,无论是在节日或是在农闲时,摆手舞沉浸式的参与体验,重构了土家人情感体验的知识谱系,成为银杏村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之一。在此游玩的游客们也加入到摆手舞的活动中,在艺术审美力的感召下,游客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沉浸式的体验并感受到土家民间舞蹈的生活之乐、艺术之美,实现了情、景、舞的相融相生,游客们自然也当起了土家“摆手舞”的推广者和宣介者,为土家摆手舞走出村寨,走进舞台,走进校园,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注入了力量。可以说,以民俗文化发力实现了文化附加值的增值效应,助推了“文化+”新跨界产业的融合,让当地的土家人充分享受到土家文化艺术释放的红利,擘画了文艺铸魂、文化赋能的生动画卷。

(二)“非遗文化+扶贫”,以“绣花”功夫激活乡村活力

2020年1月9日,文化部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通知,指出“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据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提高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4]

土家织锦分为彩锦和素锦,以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色调斑斓而著称,运用于土家族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据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期主要以生活中的花、草、树木、星星、月亮为物象,用五色棉线绣于围腰裙、手帕、服饰、帽子,床单被面、寿毯、祭师披的法毯,彰显出温润、庄重之美。土家织锦独领风骚,开拓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空间。土家传统织锦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承载着土家族的审美理念、审美趣尚和价值追求,体现了该民族的心理特质和审美风尚,是土家族人智慧的结晶,可称为土家文化的生活地图,按图索骥,能领略到土家祖先的精神足印。土家民间手作匠人以地域山川物景为谱,践行了从情感到理智,从心理到实践,从技术到审美的反复糅合淬炼实现了土家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范式和审美体验。

土家织锦在土家语境中被称为“西兰卡普”,经过代代相传,西兰卡普的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式的家庭作坊。如今活跃在金铃银杏村的优秀传承人以厚植土家文脉为底色,绣娘们主动与北京服装学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联袂打造西兰卡普,有效地使土家西兰卡普转化为文创产品,并借助于电商线上线下新型消费模式,形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助力西兰卡普走出山寨,走向大众,走向世界。如银杏村的绣娘谭一丹还走进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展会,把西兰卡普带到了法国。可以说,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成为文化产业后,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推动了土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文创产品成为助推石柱县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三)文化扶贫直抵人心,实现了“扶志扶智”的点石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要在扶志上下功夫”②,艺术是赓续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也能弥合不同群体的分歧,实现民族之间的理解其文明的途径。艺术家们下基层的文化惠民活动,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将文艺火种“种”在基层,为银杏村带来精神艺术的“大餐”,同时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聚汇了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智慧,让身处大山的土家人了解新时代艺术的现代性,激发土家文藝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艺术审美之路,丰富了土家人的精神生活。

电影放映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土家民众的文化生活。石柱县广播局定期安排工作队放映有时代感、有进步意义的影片,让银杏村的土家人领略了山外之山的文化艺术,让土家人感知时代的声音,了解时代脉搏,更好地与现代社会对接和融合提供了窗口,实现了共融共学共享共建的家园生活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国家级的文艺团队与当地土家文艺团队的对接,推进了雅俗文化艺术的深度发掘,实现了文艺艺术家与民间艺术家们带着温度分享艺术,推进了雅俗文化共融共进的艺术之路。通常在春节前夕,石柱县宣传部积极与国家级民族歌舞团对接,中央民族歌舞团、重庆市歌舞团等文艺表演队定期下乡,通过文艺节目传播正能量,当地的土家歌舞队也参与其中,为村民献上具有土家特色的文艺表演。如金铃乡银杏村的冉学文、马海洋等民间艺人为村民送上了啰儿调、摆手舞、赶牛歌、包括土家舞龙等文艺节目,架起了民间艺人与文艺创作者、文艺表演艺术家们的文艺交流之桥,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艺术家们在金铃银杏“结庐而居”创办文艺工作室,为银杏村旅游文化的破茧成蝶创造了条件。从2005年至今,陆续有一批文艺创作者,他们以“报团共赴”“结庐而居”“安营扎寨”相聚在金铃银杏村,艺术家们充分发挥了“艺培村、村助艺”的效应。一方面,艺术家们以笔墨的描摹金铃银杏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发挥了“蝴蝶效应”带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如重庆市作协作家们以金铃银杏为主题,用文字、书画、影视等形式让外界了解金铃银杏的古朴、厚重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入驻当地的文艺家们,以专业艺术“硬核力量”为智力支撑,悉心指导土家绣娘的织锦技术,以深耕厚植土家文化为底色,以线上线下电商销售模式宣介土家文化,推进了土家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和创新,打开了文创产品的销售市场,实现了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的“三重和鸣”“共融共振”,推进了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

银杏村组建的舞蹈队、舞龙队和舞狮队,实现“文艺+旅游”的重合与叠加,擘画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这支队伍平时务农,农闲练舞,在开展文艺活动中着重土家文化艺术的打造,重温土家的民俗文化记忆。一方面,村民委员会利用节庆日、丰收日在银杏村院坝举办篝火晚会、舞狮大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当地民间艺人即性表演土家的斗锣、土家玩牛、摆手舞等,让土家人重温民俗文化,唤起了乡村家园的记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土家文化。另一方面,村委会设立了传习所,借助该平台,不仅聘请民间技艺人向土家青少年宣传并培训土家传统工艺技术、金铃造纸技术、啰儿调等民俗方面的知识,有效地延伸及推广了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并且通过传习所,让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讲述红色文化、民族英雄等故事,实现了灵魂工程的培育与赓续红色基因的融合与发展,使银杏村在红色叙事的浸润下,涌现一批致富的能手、乡贤人士成为乡村精神文明风貌建设的引领者和导航者。

(四)民族文化工作纵深推进,让土家乡村新绿滴翠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5]在民族工作中,金铃乡银杏村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了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与转化,在民族政策的宣讲及民族团结的创建上,着力向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转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金铃乡银杏村始终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纵深推进“文化+民族团结”的叠加效应,以做好做实民族工作,做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首先,以宣传教育引导为先导,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政策双轮驱动,惠及土家万户。银杏村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嵌入到民族工作中,成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内容,把民族政策理论知识贯穿到民族基层工作全过程中,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民族工作的上下联动、融汇贯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深推进民族团结“共学、互鉴、共享”,在民族理念上让“三个离不开”思想入脑入心,并以工艺广告牌、标语、横幅、乡镇路口、驿站等活态的形式积极地宣传党的政策,让民族政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进村子、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旅游示范经典区域,甚至进村民家中足膝交谈,使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聚人气、接地气般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宣讲,实现传统叙事与现代文化的共融共进,使民族团结思想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金铃银杏村以讲好土家故事为抓手,挖掘土家的民间艺人,发挥民间艺人的独门绝技和硬功夫,以镇政府的文化讲习所为宣传高地,积极地宣传并打造文艺精品,讲习所以讲好土家历史故事、红色故事,讓土家人从多维、动态的空间追溯土家文化历史,观照土家族的历史过往。镇政府利用节日庆典、旅游活动、专邀村里德高望重的马吉昌老人讲述红色故事及土家历史、生活故事,该老人从开天辟地、土家起源到巾帼英雄秦良玉再到抗战前期的神兵领袖朱清武的故事与发生在当下的土家故事串珠成链,故事的内容丰富,含金量高,有追忆往事的历史故事又有存活于当下的生活故事,纾解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感,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传统与现代的同频共振,以代入感的形式让土家儿女重温土家的文化叙事,从现代叙事的文化视野和艺术的审美高度理解并认同土家文化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

最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的培育和打造,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注入源头活水,成为扩充和延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的新动能。金铃乡银杏村享有特色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称号,该村的生活空间以土家族为主体民族,汉族、苗族嵌入式的杂居于此,形成了共居共学共享的文明生态走廊。各民族互学互鉴,以当地的数字文化博物馆为载体,把有声的或无声的,隐而不见的民族文化瑰宝变得清晰可见,唤起了各民族的乡愁文化记忆,让生活于此的各民族消弭了民族身份的边界意识,构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一方面,金铃乡银杏村建立了数字博物馆以培育家园文化、乡愁记忆、红色历史为主题,实现了纪念就是最好的传承的路径;另一方面,以文化讲习所为阵地,打造并培育西兰卡普非物质文化织锦基地,陆续地培养了一批能讲土家故事的能手和大师,为土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在金铃乡银杏村以民族团结为抓手,以乡土专家、英雄模范、敢闯敢拼的致富能手为“红色头雁”标杆,大力推行头雁领航,擘画了金铃乡银杏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同心掬得满庭芳”的良好局面。2013年、2014年银杏村相继被评为市级特色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7年又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三、文化软实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观照

在乡村振兴“大历史观”的顶层设计下,豁开了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小切口,从启开的小切口,从斑驳光亮看出本真面目、看出事实,并用一个个小细节回应了“大历史观”宏观设计下,擘画出的色彩斑斓的乡村图景,彰显了“于细微处见真实”实践精神,让世人领体悟“文化+”跨界效应是助力精准脱贫接续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

其一,土家传统吊脚楼文化、啰儿调、摆手舞等民间文化,彰显了土家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被称为土家知识和土家生活地图的文化典籍,按图索骥,让土家人重温祖先的精神足迹,补足了土家人的精神之钙。一方面,在追溯过往历史,传承和发展土家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续存土家人的集体记忆,增强了土家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完善公共文化空间,激发土家人的奋斗观、安全观、幸福观,切实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的效能,助力土家山村的制度文化建设,推进土家村寨的全面振兴。

其二,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续接的时间节点上,“文化进万家”惠民活动让荦荦大端的土家文化走出武陵,走向世界,创造了空间和机会。一方面,有效地实现了土家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的精准对接和良性融合,为现代艺术文化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注入源头活水,为文艺精品创造迎来“高光时刻”;另一方面,民间艺术家与现代艺术家的对话与互动使文艺作品传递着温度,并为“引进来、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促旅的聚合效应、叠加效应和倍增效应,让土家儿女切身地享受到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释放的红利,丰富了土家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建出了一条以文化发力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其三,金铃乡银杏村的民间艺人以讲好土家故事,唱好土家山歌,跳好土家摆手舞的工匠精神,实现了民间艺人“良工造物、大匠诲人”的责任情怀,培育了以文塑根、以文塑魂的精神气象。一方面,民间艺人以土家故事、地方故事、红色故事为抓手,闲坐田间地头,围坐炉火边,唤起了土家子孙后代的乡愁记忆,对家园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情愫的追忆,对土家文化的涵养,建构了土家人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空间;另一方面,推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数字化保留和宣介土家文化,借助于“微视频”“抖音”的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传播路径,让土家文化珍馐收获大量拥趸。

最后,金铃乡银杏村以特色兴村、产业活村,文化赋能,成为助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硬支撑。一方面,利用区位优势、自然人文禀赋,涵养绿色生态,让游客感知“武陵山势之奇,金铃山村之秀,银杏落叶之美”,充分享受康养旅游的一体化服务;另一方面,让“别有天地在人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打造好土家文化品牌,树立“一村一品牌”、“一镇一特色”,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跨界优势,通过让游客沉浸式地互动参与、觀摩、体验土家人的民俗生活、文化艺术。以游客为抓手,发挥“自来水效应”+“口碑效应”的融合叠加,实现文旅融合、文旅叠加后溢出的“乘数效应”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蓝海”。

注释:

①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专题十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2).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3).

[3]环科财(2018)162.生态环境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80375.htm.

[4]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N].光明日报,2020-01-04(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民族工作:最关键是搞好团结 最管用是争取人心[EB/OL].(2015-06-11)[2019-05-05].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611/c385474-27139087.html,2017-05-05.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文化软实力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