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发展中共进

2020-04-06 03:54张卫波朱凤江吴大钊罗千胜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12期
关键词:黄陵博学学区

张卫波 朱凤江 吴大钊 罗千胜

【编者按】学区制建设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为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围绕学区制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在全区范围内成立了12个学区(4个初中学区,8个小学学区)。在“优势互补、合作共生、共同发展、彰显特色”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各学区围绕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资源共享、校本研训、德育活动、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各显其能,各自精彩。本刊将关注的视角投向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第七学区,从教师队伍打造、特色课程建设和生态课堂改革三个维度,以“解剖麻雀”的思路,对第七学区的经验和成果加以呈现,以供参考和研究。

根据《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第七学区三校(三角湖小学教育集团博学校区和新华校区、黄陵小学)秉承“融合共生、合作共享、发展共进”的发展理念,发展多元文化,共享多方资源,打造多维特色,提升办学品质,向学校管理一体化、教育质量一流化、特色发展多元化、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学区目标不断奋进。

精准“定位”,提高管理效能

追寻共同愿景,厚植文化根基。围绕学区建设“破题提升”和“创建品牌学区”的目标,各校朝着共同愿景,厚植文化根基,着力打造“融合共生、合作共享、发展共进”的一致性文化,建设充满阳光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培养特长突出、个性鲜明的学生,形成和谐的伙伴关系。在充分融合创新中,努力让学区内的全体师生充分践行学区文化,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

统一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管理。学区制改革是一次新的探索,实行“N+集团中心”的一体化学区管理模式,实行“一个管理委员会、多个法人、多套行政班子、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多元共进”管理体制,保持学区内各校人、财、物独立。学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中心,即教师发展中心、质量督导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学区服务中心,行政管理直接对接,构建了校区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促成了价值认同,实现了互通互联,提高了管理效能。

“N+集团中心”的一体化学区管理做到“三个三”,即三个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设施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三个统一:人员安排统一、教育教学统一、考核评价统一;三种机制:交流互动深入化、课堂教研同步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同时,各校还做到管理、实施、考评的一致性。黄陵小学从2019年开始调整学校管理机构,设置了“四部两室”,即课程部、教发部、事务部、学生成长部、学校办公室、党群办公室,从管理机构设置上与三角湖小学博学校区、新华校区保持一致。学区内各学校之间部门对口,优化了组织管理,提高了运转效率。

对准“目标”,创新运行模式

学区建设三年规划中确定了以下目标:通过整合三角湖小学博学校区的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共研、特色课程共享、学区文化共建等方面有所突破,逐步形成学区特色,建设成为“和而不同、共享共赢、多元发展”的第七学区。

提劲,在“融”字上求发展。一是教师联动,互助发展。三年来,学区坚持从行政、教师两个层面展开“1+1”结对联动。三校行政人员、各学科教师全方位结对,为学区深度融合打通了渠道。

行政互动,融合提升。三年来,郑青松、陈群、张小红三位同志赴黄陵小学挂职副校长,为黄陵小学的发展出谋划策。学区内各校从行政层面开展“脱产”结对跟岗。博学校区与黄陵小学两校行政部门结对,每月安排一对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培训,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跟踪学习。为助力新华校区、黄陵小学顺利创建武汉市现代化学校和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博学校区朱风江校长带领各部门分管领导,给予新华校区、黄陵小学创建小组指导与帮助,全程深度参与各项迎检准备工作。

师徒结对,助人自助。每学年,学区都要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师徒结对。学区内三校教师结对范围做到学科、学段全覆盖,通过现场签署“结对协议书”、互赠个人名片,明确职责;指导教师示范、听课、指导,青年教师悦读、乐研、勤耕,帮助学区青年教师提升思想素质、提振精神风貌、提高专业素养。三年来,学区内共有近百名教师参与师徒结对,深入开展“四上三听两写一说”活动,即师傅上示范课、徒弟上随堂课、研讨课、考核课;听徒弟上课、集体说课、课后说反思;写教学反思、案例(论文);说课比赛等,不间断进行线上或线下交流活动,月月跟踪推进。师徒结对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是学生互访,体验成长。第七学区学生成长中心围绕培养“感恩有礼”的阳光少年的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和交流互访活动。2019年4月,来自学区三所学校的12名同学参与了“行走在阳光下”的游学体验活动。活动中,游学少年入住接待家庭,与接待家庭里的同学结“对子”,同吃同住,学会自理,学会与人相处。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此外,结合国际妇女节、植树节和儿童节,学生成长中心开展了“感恩有礼,体验生长”的主题教育活动。在三角湖小学博学校区的艺术节、新华校区的科技节、黄陵小学的“日新月异”体验节上,三校学生互动交流,深入体验,收获成长。

提能,在“享”字上下功夫。一是“享”学科教师智慧,为教学质量打基础。学区质量督导中心以学业质量为生命线,高度重视各学区校学业水平。三校学科骨干教师轮流梳理知识点和拟定试卷,丰富试题库,“日练、周清、月测”同步;组织阶段、期末质量分析,各年级教师分学科集中进行。教师分享教学中的得失,互通教学经验,向同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享”培训资源,助力学习成长。2019年以来,学区更新了线上培训资源,组织教师线上培训。线上培训按月进行,有检查有反馈,纳入积分管理,为教师学习与互动提供便利。学区每年组织行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进教师入职培训,聘请专家开展部编新教材、数学思维、专业写作、摄影等线下学习培训,资源打通,统筹规划与实施。

三是享“名师”资源,培育骨干教师。博学校区聘请体育、语文、数学等学科专家,定期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学区教研,博学校区成了磨課、研课、赛课的训练基地。学区教师参加各级赛课,博学校区主动迎接参赛教师试教,指派相应骨干教师全程研讨,同组教师积极参与,专家点拨。每个参赛教师都能感受到学区团队的力量与温暖,体验成长的淬炼与快乐。

博学校区“万能艳名师工作室”“熏陶无痕班主任工作室”“阅读悦美语文名师工作室”“刘江春美术名师工作室”,新华校区“李继红数学名师工作室”等,吸收各校区的教师成为工作室的成员。每学年开展学区活动,各成员校教师均可参加。如“万能艳名师工作室”通过展示体育与艺术、信息、科学和道德与法治等“体育+N”学科整合的成果,来推动其他学科相继加入整合的行列,引导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该项研究,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阅读悦美语文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线上活动,共聊“如何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诵读”“教师读书分享”“绘本阅读课堂教学研究”。新华校区“李继红数学名师工作室”创建公众号,组织生态课堂的研究,学区数学教师受益匪浅。2020年9月,在“熏陶无痕班主任工作室”的组织下,青年班主任参加“老干新竹相扶持,探寻家校沟通新攻略”研修活动,围绕“家风建设”,聚焦困惑,通过导师案例分享、沙龙互动,为青年班主任解疑,共同探讨家校沟通中的策略。黄陵小学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博学校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朱芳兰老师受邀参与指导。课内课外共享,线上线下分享,学区教师的伙伴关系更亲密,抱团前行,走得更远。

提速,在“进”字上倾全力。一是搭建平台,加速成长,学区每年举行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班主任育人案例等比赛。通过“赛前研训”“赛中实践”“赛后巩固”的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加大教與学方式变革的力度。2020年12月,学区开展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三校140名30岁以下教师参赛,每位参赛教师的背后都有师傅的指导与帮助,有备课组教师的鼓励与支持。在一次次的研磨、反思和交流中,青年教师不断进步与成长。

二是家校共育,和谐发展。学生成长中心以国家级课题研究为抓手,切实开展“家风建设”课题研究,博学校区对照指定教材授课,取得较好效果;评选“感动校园”家长,家长读书活动在新华校区蔚然成风,家长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合伙人。

三是超越经验,赋能未来。为进一步推进第七学区教育发展融合共进,探索学区发展新路径,2019年7月9日,学区以“超越经验,赋能未来”为主题召开教育年会。学区主任张卫波紧紧围绕“未来学校是什么样、怎样才能承载教育使命、未来教师又应当具备何种‘特异功能才能存在、未来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等问题,诠释了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方向。此次年会论坛分为7大板块,即赋能·生长力——教师发展主题论坛、赋能·影响力——班主任主题论坛、赋能一情感力——家风论坛、赋能·学习力——学科主题论坛、赋能·创生力——课程主题论坛、赋能·向心力——党员先锋论坛、赋能·服务力—服务主题论坛。80多位分享者怀着“超越经验,赋能未来”的年会精神,从课堂到课程,从学生、教师到家长,分享了经验和智慧。全体学区人带着启迪与思考投入新的教育实践,不断创新探索,为学生赋能、为学区赋能、为未来教育赋能。

学区“合力”,提升教育质量

学区融合,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藩篱,让“学校人”成为“学区人”,让“他校师”成为“我校师”,让“优秀师”成为“助我师”,极大地促进了学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学区教师建立伙伴关系。经过两年的磨合、互融,三校优质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得以最大化,学区教师结对前行,亲如伙伴。新进教师在交流中磨炼,在反思中成长,迅速适应岗位。三年来,三校近50名青年教师在市(区)级赛课中崭露头角。

学区学生灵动发展。在“感恩有礼”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学区内三校学生往来交流,真诚体验,在课堂中感受,在活动中参与,在家庭生活中经历,不同的校区,不同的家庭,不一样的体验,但收获着同样的快乐。

学区校办学水平提质。三年来,学区各校凝力前行,新华校区、黄陵小学高质量创建了武汉市现代化学校、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促进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活动、办学条件、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黄陵小学搬迁,办学条件有极大改善,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博学校区作为牵头校,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顺势而为,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求进,实现内涵式发展。

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第七学区制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我们将继续秉承“融合共生、合作共享、发展共进”的发展理念,推进学区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扩大师生的交流面,增进家长的互动,让学区制建设向纵深发展,共创“文化内涵厚实、特色发展鲜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品牌学区。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黄陵博学学区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
“围绕”在百姓四周——黄陵“代办领办”拓展为民服务
黄陵祭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