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生长”走向“自觉共生”

2020-04-06 22:39邓佳凤邴远娥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内生管理者目标

邓佳凤 邴远娥

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软实力,在其培养与发展上,应该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前沿性。但从当前教师的成长来看,自然生长的状态仍为主流,被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是常态。从当前的培养来看,无论是行政层面,还是学校校本培养层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破解教师发展之难?在教师培养的管理上,兴山县做了一些探索,把教师发展中的培养、评价、管理作为重要的环节,革故鼎新,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设置进阶课程,分层培养,“成长一个不能落下”

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的职业品质与习惯。优秀的人带动同伴共同发展,形成共生力量;以进阶课程、分层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此,校本培养实施变革,改变靠上级送培的单一模式,在校内培养上发力,着眼教师层级阶梯培养。将学校教师按照“自我发展意向(30%)+教师专业能力测试(50%)+个人志趣(20%)”的综合测试赋值,把教师专业成长分成三个时期:合格成长期、骨干名师成长期、卓越发展成长期。按三年一个周期的培养计划,对三个层次的培养对象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分年度制定长远培养规划及阶段培养规划。三个层级的教师分别从“专业能力+个人志趣”设置两类课程。以小学语文进阶培训课程为例,分为合格期专业课程——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教材及解读、教学设计实操、课堂教学实练、教育叙事撰写等内容;骨干名师专业课程——包括课标与教材的内在联系解读、教材多元解读、教材要素分类纵向解读、书法练习等;卓越教师课程——包括基于学生的教材解读与创新设计、课堂教学现象解析及改进思考讲座、课堂诊断及改进指导实操、教学论文撰写等。

从合格教师走向卓越教师,按照校内课程进阶,至少2-5年一个周期。而教师培养的方式,主要还在自培上。怎样让自培的效益最大化?可采用自主学习、同伴集中交流授课、专家送培三结合,定时发布同一自主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要求,再集中组织学习交流。对交流者定目标、定主题、定要求,对听课者提出两点要求:共享一个观点,提出一点思考。变受训者为主动的参与者;实行研训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交融,促进教师学习的内生动力。发挥对梯队成员成长的培育作用和对其他教师发展的辐射作用。

开展进阶培养模式,形成层级合理、梯次衔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变一花独放为百花齐放,让名师竞相涌现。

外力助燃,多维评价,“幸福路上一起走”

在学校管理上,分四个维度制定评价制度。一是常规评价规范常规,扎下“内生”之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立校之本、管理之根。用规范的行为来引导教师,也是教师自我内生的“根”。学校用规章制度来规范每项教学活动,引领教师从自由型、经验型走向科学型、规范型。强化课堂管理,追求优质高效,完善月查、抽查、督查等制度,建立科学的巡课机制,确保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常规管理得到落实。

二是他人评价丰满“内生”之叶。人在社会群体之中,他人的评价、看法,会影响、促进人的行为。尤其是与教师关系最密切的学生及家长、家人,他们的评价对教师会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学生、家长采用不记名量化评价,教师家属及同事对个体定性评价,从他人的评价中促进教师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从不同角色的评价中全面认识自我,更准确地自我定位。2019年,学校教师第一次听到家人对他们的微视频评价,很多人流下眼泪,这是自我得到家人认可的幸福之泪。

三是自我评价持续“内生”动力。自我评价以《教师成长记录卡》考核计分,《教师成长记录卡》分为五大板块:总体发展目标(健康目标、职称目标、师德目标、教学能力、团队合作、责任意识、班主任、党员目标、教师目标);学习培训目标(理论学习、参与培训、博雅论坛、教学技能检测);教学工作目标(教学比武、送课、听课、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指导学生、指导培养教师、学生满意度、信息技术、论文发表);质量目标(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学生情感);教师自我认知目标(我面临困难和挑战、我希望学校给予怎样的帮助)。以看得见的过程与结果评价来激励教师,培养教师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规划,自觉发力,从自然生成转向自觉自发成长,形成内生动力。

四是团队组合评价,形成团队力量。备课组的考核与每个成员挂钩,量化考核评选优秀团队。团队内成员的整体考核会直接影响小组的评选。如:备课组内组建课堂观察团队、优质课打磨团队、试题命制团队,每个小组成员的各项考核成果直接影响本组的总成绩。以组为单位,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提醒、监督,协作共进。

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统一,以发展评价为主;个体与团队相结合,以团队评价为主。通过团队的互助、考核的激励,促进评价对教师的长远影响和内在价值的发挥,加强教师对主体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的关注,让教师重新审视自我的价值与使命,在成长中成为幸福的人。

放权与赋责:“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

最好的管理是职工能主动作为,主动行动,让职工在工作中收获幸福感,收获成就感,让他们的工作得到领导、同伴、社会的认可,对自身的自我价值重新认识,从而促进内生发展,生生不息。

想要达到管理的理想状态,学习课程的设置及实施是基础,评价制度是基本保障。当教师在管理者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引导下,形成了基本的行事态度,才能达到“人人成为学校管理者”这一目标。在“放权”上,扩大管理的自主权。针对学校中层干部及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在职责范围内放权,更好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如:语文教研组由六个年级的30位教师组成,每个年级就是一个小团队;学科活动主题,学科教师成长、研究方向、研究目标以及活动的有效形式,由教研组长与教学副校长共同商议达成共识;而具体活动安排则由年级组长起草方案,督促过程落实。给予管理者、名师在教学中的专业自主权、话语权。放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创新、管理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放”不管,则会成为放任自流,将会造成虛假现象发生。因此,在“放权”过程中,上级管理者需不定时地参与活动过程、诊断发展问题、适时指导完善,让学校的领导者成为教师成长路上的助力者、指导者、参与者、引领者。

在“赋责”上,则针对名师、卓越教师团队的发展提出具体的责任要求。学校给予他们成长平台,提供发展机会,那么他们必须在学校专业团队的发展上担起自己的责任:培养新人,校本培训;辐射、影响一所学校,影响一个区域……

“放权”与“赋责”和谐共生、动态平衡,有效激发管理者、名师的主体意识和专业自觉,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之境界。

强教必先强师。学校管理者从“学习、评价、赋责”三方面来引领教师从制度约束走向内生发展,从分散发展走向团队共进,从职业倦怠转向价值重构,从而成为一个智慧、丰盈、幸福的教育者。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内生管理者目标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