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方能有帮教长效

2020-04-06 22:39孙望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班规班级

孙望安

关爱学生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关键

老师应关爱学生,关爱学生对班主任而言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关键。面对“性格孤僻,‘浑身长刺”的程水明同学,班主任“希望用爱来融化他那颗孤寂的心”“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块石头我也得给他捂热。”回忆对程水明的教育引导,班主任判断自己对他付出了真心,而且他“也感受到了”。从讲述者对其内心活动的描述,可以看出班主任将关爱学生当成了自身职业追求和评判履职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老师关爱学生不是为了追求回报,但是关爱学生的“回报”仍然会以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学生的言行会发生转变,学习成绩会提升,精神面貌会变好等。在时间上,有的见效快一点,有的则会耗时长一些。无论是快还是慢,其中关键就在于老师用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他们会从心底里尊重老师、信任老师、关爱老师。许晓主动告诉老师注意安全,她的温馨提醒也反映出学生对老师的关爱与关心。这正是班主任以爱培育了学生的爱,以爱传递了爱,以爱收获了爱。

熟知学生是开展教育引导的基础

讲述者通过对程水明和倪越两位学生教育引导的回顾,介绍了他们在校的表现、行为习惯、优点不足、家庭背景、亲子关系等大量的信息。可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意积累信息,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例如,两位学生对老师都有“怨气”,甚至产生了对立的情绪,究竟先找哪一位同学谈话,才能打开突破口?倪越每天中午放学后,“狂奔回家自己做饭,他也因此经常迟到,但我从未责怪过;他学习有困难,我就安排时间给他补课……”这就是他与程水明的不同之处,班主任经过分析比较后选择了先找倪越,事后证明班主任的研判与选择是正确的。班主任工作中少不了对涉及学生或班级的现象与问题的研判,而熟知情况、掌握信息是确保分析判断准确的基础。

在特定的情况下,细致全面地掌握学生及家庭信息还可以挽救生命。此前曾有报道,浙江衢州一所小学的班主任发现一学生没有到校,且家长也没有打招呼请假,遂判断可能有意外发生。于是,班主任利用手中的大量信息(家长的工作单位、电话,学生的亲戚及联络方式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经周折终于打开了学生家的房门,进入房间后,将煤气中毒昏迷倒地的一家三口及时救出送医。若不是班主任掌握了详细的信息,是不可能挽救这三条人命的!

落实措施是获取教育成效的保障

扭转班风,提升班级的学业水平,教育引导有学习困难或行为不佳的学生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也是老师实现教育转化工作目标的有效保障。

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几项具体措施值得肯定。例如,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程水明期末考试成绩不佳,但老师从未因此放弃他,还一直鼓励他朝体育特长生的方向发展,就连找他谈心都是“私下”安排进行。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促使他发现自身的特长,增强自信,扬长避短,发挥潜能。

又如,当倪越和程水明同学对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提出质疑时,班主任不仅接受了意见,而且还坦诚地表示老师也有做错的时候,承诺一定会改正,并请学生继续监督。当面向学生认错并承诺改正,并不是针对学生采取的教育引导措施,而是反映了老师实事求是的态度。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这一姿态相对于说教,发挥的作用会更强大、更持久。

善于反思是推进自我前行的动力

得知有两个学生要“报复”老师,班主任在经历短暂的“委屈”“难过”“担忧”后,很快恢复理智,开始“扫描”全部的记忆,想想是否有过让学生那么愤恨的举动,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天里,两个孩子都要‘报复老師,这绝非偶然。”讲述者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班主任,面临学生表现出对自己不满以及要“报复”的情况,她首先想到的是事出有因,要了解隐情。尽管是学生在“策划”打老师,问题应该是出在学生身上,老师却从自己工作中查漏洞、找不足,这体现了当事老师及时反思的习惯、善于反思的能力。

有时候学生中出现问题,老师先反思自己过往的言行,体现的是一种谦和的态度或高尚的境界,或者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反思、反省从客观上为老师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升华机会,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甚至在学生面前曾经不经意犯下的错误。

班主任在与倪越同学谈话之前思考了许多,回忆和“扫描”了教育引导两位同学的细节,却没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而让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除了误会老师在家长面前“告状”外,还真有一件事情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失公平。因此,老师只有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善于反思,并将此作为重新认识、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的措施,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有待商榷

程水明和倪越“策划”要打老师,起因就是他们认为老师有偏见,而这又与班规的制订和执行相关联。班会课上,按班规每周由组员选出班上这一周上课说话最多的同学,接受为班级打扫三天卫生的惩罚。我们暂且把老师是否存在偏见搁置一旁,不妨简要分析一下这个惩罚性班规的合理性。

劳动是光荣的,为班级服务也是光荣的。安排学生打扫班级卫生,除了保持教室的清洁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如果仅仅按照班规来做的话,假若没有同学违规,那么班级的卫生又该由谁来负责呢?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本该是当堂教师的职责之一,若让同学们都去关注谁在课堂上说话最多,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以击鼓传花为例,通常面临的“惩罚”是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这样的规则充分体现了击鼓传花游戏的娱乐性。那么,“惩罚”学生打扫卫生的“教育性”体现在哪儿呢?自从实施此“惩罚”班规后,在课堂上说话的学生人数或次数是否降低了呢?这都值得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建言促改

讲述者把与学生之间的误会以及问题的发生称为“危机”,虽然看起来有点严重了,但是从整个过程与效果看,化解工作的确为“危机”画上了句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学生的问题都解决好了。程水明与倪越两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学困生”。为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绩,班主任已经做了很多具体工作,效果却不太理想。程水明家境优越,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也许缺乏一致性;他与母亲的关系紧张,但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倪越家境贫寒,家庭责任感强,承担家务耗费了部分时间与精力;他也许缺乏自信,很有可能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鼓动与唆使。

从案例中对两个学生的描述,可以排除智力因素影响学习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不佳,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研判。究竟是自卑缺乏信心、分心不够专注、抵触校园生活、迷茫不知所措,还是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分析诊断准确,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转化这两位“学困生”。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班规班级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班级“四小怪”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班规要科学合理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另类班规”不妨宽容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