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及建议

2020-04-07 03:55甘金芮
考试周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农村

摘 要:朗读是学生理解阅读最重要的基础,而阅读理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语文作为传授我国传统母语的一门学科,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学习语文的最初阶段便是培养学生学会朗读。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本项目主要研究是玉林市玉州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玉林市玉州区的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朗读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及建议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将读物大声地吟诵出来,将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所以又叫吟诵性阅读或品味性阅读。”于小学生而言,朗读是他们认识文字,理解文章,掌握汉语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因此,在朗读能力备受重视的背景下,笔者调查了玉林市玉州区十几所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朗读情况。

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进行调查。首先,通过维普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网站查阅报刊杂志、硕博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到图书馆查阅关于相关朗读方面的著作,为此次调查和实践规划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并且根据相关突出的问题进行实地访谈,且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访谈中,我们总结教师们的经验,对语文课堂朗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现状

在采访当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当中,教龄多为三年以下及部分五年教龄以上的小学语文教师,其所教授的年级普遍到小学的各个年级,据调查问卷显示,94.64%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朗读指导的重要性,只有5.36%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朗读并不是很重要。26.79%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较为清楚《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中所任年级段朗读的标准,33.93%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很了解《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中所任年级段朗读的标准。39.29%的农村小学教师了解的课标内容也不全面。在设计朗读教学环节中,42.86%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有设计朗读教学环节并且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施展,55.36%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设计了朗读教学环节,但实施的效果不佳或因时间不足等原因没有实施朗读教学等。80.35%的农村小学教师课堂上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都在五分钟或五分钟以上,只有19.64%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于五分钟。且当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的朗读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齐读,跟录音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其中,教师范读和全班齐读的朗读方式占比例更高。在语文课上,53.57%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采用1~2种朗读方式。44.64%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采用3~4种朗读方式。89.24%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朗读方法对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一定的效果。在学生朗读过后,25%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经常评价。62.5%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朗读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评价。12.5%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完后只是偶尔评价。将近89%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朗读指导。将近10%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偶尔对朗读进行指导。大多数的老师都认为应提升自身的朗读素养。将近80%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平时会主动地查阅关于朗读教学的相关资料。且大多数老师会布置朗读方面的家庭作业。经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二是课时紧张,三是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四是没有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五是学生整体朗读上仍然存在丢字,添字、别字,指读,唱读,语气语调单调,不会停顿,朗读没有感情、儿化音、轻声念不清晰等朗读问题。

此外,农村小学在朗读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如:农村地区缺乏小学的语文教师,且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基础功底差、没有自信,受当地方言的影响,不爱开口读,家长陪伴少且教育观念落后等方面的影响。

二、 调查现状总结

结合以上的调查情况,当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情况有好的方面,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好的方面

1. 朗讀方式多样化

根据调查显示,当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方式多种多样,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会采用个人读,男女赛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学生带读等朗读方式进行课堂朗读教学,不仅带动课堂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建立评价体系

朗读评价是朗读指导最重要的部分,朗读评价是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定,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能从语言表达、姿态神情、仪表形象、朗诵效果几个方面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改善学生的朗读质量。此外,实施的朗读评价能针对学生朗读情况进行科学的,激励性为主的点评,让学生对自身的朗读水平有更清晰的了解。

3. 朗读时间相对充足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能留相对较多的朗读时间让学生熟悉文本,深入文本,读懂文本,并且教师在课余时间会充分利用早读,午读及晚读等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且建立了读书群,让学生分享朗读的语音,老师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在群里及时进行点评,同时也方便其他同学参考,让学生在朗读中用心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学会仔细品尝文字、词语、句子、文段、文章的用意,在反复进行朗读训练,不断培养语感,理解文本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心灵的熏陶。

4. 举办较多朗读方面的活动

当地一部分农村小学会举办较多关于朗读方面的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演讲比赛、朗读大赛等,朗读形式多种多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持学生朗读的动力。

(二)不足之处

1. 学生对朗读缺乏热情

据了解,在当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许多学生不愿开口读的现象,有些学生面对老师给予的压力不得不读,但读的情况却很糟糕,有些学生甚至对朗读产生了厌倦之感,只有少部分学生表示喜欢朗读,这项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使得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2. 学生受本土方言的影响

普通话是我国通用的语言,也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可以说学好普通话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受其所在地方言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难以纠正方言口音。在学校里,学生普遍被要求用普通话交流,但是回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仍然会用方言来交流,因此,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会受到原来的语言环境影响,与城区的学生相比,农村小学大多数的学生朗读素质相对处于弱势局面。

3. 学生朗读内容狭隘

据调查发现,当地农村小学的学生朗读面大多仅限于教材文本,很少拓展到课外书籍的朗读,许多当地的农村小学语文老师认为,学生朗读缺乏语感的重要原因是学生阅读的书籍太少,导致学生缺乏朗读知识和语感的形成。

4. 缺乏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理解文本主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读好一篇文章,就需要掌握好朗读的技巧。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农村小学的一部分学生朗读水仍处于中下水平,其原因往往也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好朗读的技巧,读起来没有感情、停顿位置及语气语调使用不恰当,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还经常出现“多字”“漏字”“重字”“改字”等现象,不仅如此,学生的“唱读”现象更为严重,朗读不流利或者朗读拖沓等现象也屡次出现,这些问题也导致学生的整体朗读效果较差。

5. 家庭教育的缺失

据当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反映,学生朗读能力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受家庭教育这一方面的影响,一是许多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并不懂得如何指导孩子朗读;二是父母们常常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没有做到陪读,重视朗读的好习惯,这也是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

6. 教师自身朗读教学水平不高

朗读教学的发展与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有着极大的联系,根据调查发现,教师整体的朗读基础较弱。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对老师朗读的相关培训少,只有公开课或外出听课才有机会学习,在校内的教师较少受到朗读的相关培训。当然,有少部分农村小学很重视对教师朗读技能的培训,如:开展普通话指导等培训。此外,导致学生朗读能力得不到发展的原因还体现在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弱,经常换老师,且教师的朗读教学方法不同,导致学生对朗读的标准难以衡量,容易对朗读产生困惑。因此,提升朗读素养已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们紧迫的学习任务之一。

三、 课堂朗读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农村课堂朗读存在的现状及结论,笔者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以上存在的现状提供一点帮助。

1. 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朗读中,若想读好一篇文章,就要培养学生学会以朗读为乐,热爱朗读的习惯。从学生喜欢的文章入手,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2. 提升教师自身的朗读素质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个学段对阅读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目标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为目标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个学段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同学段对朗读的要求不同,因此,从教师个人层面来看,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学段进行不同阶段的朗读教学模式,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其次是提升自身的朗读素质。从学校层面上看,农村小学应注重对教师朗读技能的培养,开展关于朗读方面的相关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朗读素质,从政府层面来看,理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资力度,保证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充足,大大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3. 扩大阅读面

读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要以课文为载体,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同时,也应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在教室角落建立读书角,举办读书分享会,读书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及认字能力。

4. 掌握朗读的技巧

读好一篇文章,掌握朗读技巧必不可少。朗读主要包括语气语调,语速,轻重音等方面的技巧,在课堂朗读指导中,教师应当先范读文章,其后让学生了解朗读文章,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述能力,熟练的掌握会话以及朗读技巧,分别是掌握语音变化、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的快慢、感情的色彩等朗读技巧,如:节奏因作品、因朗读者思想感情的運动状态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回环往复。它的特点、个性,必须由作品的整体表现出来,在表现过程中,又必须把握局部的变化。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运用这些朗读的技巧,把文本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5. 注重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互相配合、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家校合作,孩子能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学校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活动,让父母接收更好的教育理念,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和谐相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努力。

6. 倡导用普通话交流

由于农村的孩子受到本土方言的影响,因此,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学校倡导学生用普通话交流,也应让家庭教育起到配合学校教学的作用,鼓励父母养成良好陪读习惯,与孩子交流尽量使用普通话,培养学生对朗读的自信心。

四、 小结

综上所述,都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国家政府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为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逐渐走进农村小学,农村小学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资源,不断提高教师们自身朗读素质,改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质量,让当地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接受更系统的朗读知识和经验,从视觉,听觉上感受朗读的美妙旋律,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有效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朗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7.

[2]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9.

作者简介:甘金芮,广西玉林市,玉林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