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分析

2020-04-07 04:17柯玉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柯玉玲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供参考。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当代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历史的学习者必须秉持着批判的精神去探究事实,才能不断质疑、不断思考,最终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凝聚成丰富的核心素养,使历史成绩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017

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并不是简单的史实介绍,更多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教材中所展示的内容深究其内涵与本质,作出合理的、全面的分析,才能在历史学科取得良好的成绩。而实际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并不具备批判性思维,通常依赖于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便再无其他。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许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知识的分辨能力,也不具备质疑的能力,不清楚“自己哪里不会”,但实际上“并不懂得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历史科目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采取教学措施。

一、以教材为本,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历史学科是以历史史实为主,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综合性较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上也代表着学生的思维宽度,故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入手,以教材为根本,拓宽学生的思维维度,让学生能够透过故事看本质,通过局部看整体,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应用技巧,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奠定基础。如高中历史中关于“清末的农民运动”知识学习中,教材列举了“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两个实例。然而“义和团运动”的最终结局是失败的,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也失败了,但对清末社会的影响却十分巨大。那么,教师就可针对这两个运动向学生提出思考性问题,如“为何两次农民运动的结局一样,但影响的程度却不同?”或是“导致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否一致?是什么原因?”等等,这类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但却是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的。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基于教材中的知识,“由易至难”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当学生的思维被启发以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难度更高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并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

二、以设问为引,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之初,教师应通过巧妙设问的方式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提供引导,历史是确切的史实,并不能够肆意评论,但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却因人而异。高中历史教育并非将学生培养成统一的答题机器,而是要让学生对史实具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见解,这才是历史教育的目标。对此,教育者要善于构建问题,通过层次化的设问对学生研究历史问题作出指导,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敏,久而久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就自然形成了。如在高中历史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学习中,国共两党从“对立”到“统一”再到“解放战争”,所经历的事件都有什么,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件使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变化等等,总结这些史实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则是学生应当探究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教育者不难发现,学生的看法并不相同,一些学生认为“统一战线的内部革命精神不一致才导致革命力量受到损失”,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当时我党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对革命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才导致革命力量被削弱”,还有学生认为“当时我党内部的右倾思想严重,致使党的路线与本心出现偏离”等等,学生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总体来说都是正确的,只是所处的角度不同,對待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

三、以辩论为要,促进学生的交流探究

批判性思维也代表着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敢质疑,能够通过“提问”“解问”的过程研究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课程时长及教学内容的限制,部分教师为了追赶课堂进度,并不会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讨论,而学生仍处于聆听教师教授知识的状态下,对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有所限制。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前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适当地融入辩论课题与其中,将学生辩论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如在“戊戌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及梁启超与“戊戌六君子”的做法相对比,让学生展开讨论。部分学生认为“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做法更加可取,保留骨干力量为后续的革命事业奠定基础”,而有些学生认为“戊戌六君子的做法更加可取,以个人的牺牲激励国民觉醒,大义凛然唤醒民族斗志”,学生在辩论时都能积极投入其中,且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不断的交流与探究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形成。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依据史实阐述自我见解。在当代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与牢笼,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5):20.

[2]陈裕斌.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20):17-18.

[3]杨开清.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39.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361026)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